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2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宫本芳

吉林省集安市青石镇学校  吉林省集安市134203

摘要:劳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小学生的劳动创新创造能力。推动小学劳动教育,需要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校协作为推手、社会实践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最大限度发挥小学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把握育人导向,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

一、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教育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素养,同时要努力做到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点深入学生心中。通过劳动促进智育的培养,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儿童是未来的国之栋梁,应落实学生的劳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开发特色化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一)学校劳动教育理念作为思想引领。劳动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学校在教学理念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内涵,让学生沐浴在劳动教育的文化中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感人的劳动事迹,宣传优秀劳动代表人物,评比校园劳动之星,让学生浸润在日常校园劳动教育之中,让劳动教育滋养学生的情感。

(二)劳动教育日常化日,常劳动是劳动教育最基础的方式。教师安排全班同学每天轮流当班级值日生,做好教室的黑板、讲台和日常用品等的清洁,利用班级评价制度,以自评、同学评、老师评的形式,给予值日生评价,让学生获得劳动体验的幸福感。教师还安排小组轮流打扫卫生,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等,确保每个人每天参与班级的劳动,及时给予评价。教师从每天的常规劳动教育工作中,让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的光荣,从而促进劳动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三、家校协作是劳动教育的有力抓手

(一)依托家庭教育,转变家长的劳动教育观点。学生的成长除了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影响深远,我们利用学校的家长会、讲座等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新时代的教育不仅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技能,对于学生的成长、适应未来生活必不可少。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建立劳动的责任意识,改掉不劳而获的想法,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家校共同携手,践行家庭生活劳动教育。我们建立多元的家校沟通形式,形成家校共育的有效合力。教师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制订家庭劳动教育清单,录制微课,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微信、QQ、家校合作APP等方式推广,具体指导家长对孩子实施劳动教育。通过填写家庭劳动记录卡、班级群打卡、微视频录制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优秀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在全校讲述自己的家庭劳动故事,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劳动教育幸福感和认同感。我们设立了不同学段的家庭劳动教育清单。针对低学段学生,教师将整理书包、自己穿衣、收拾桌子等录制成微视频推广到家庭中,帮助家长有条理地指导孩子。其中,特别针对一年级的新生,在每年的新生家访中,老师会将学校劳动教育清单发放给家长,指导家庭进行切实可行的家庭劳动教育,帮助家长做好小一新生的学前适应。

(三)多元融合,助力家庭劳动教育。家长与学校在学生的劳动教育上达成共识,多角度融合,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疫情期间,在“停课不停学”的倡导下,我们开展“厨房我当家”主题劳动教育活动,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完成一道菜的制作,从包饺子、做蛋糕到东北家常菜,通过线上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拉近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距离,赢得大家一致赞扬。从单向的输出教育转变成双向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促进家长劳动教育意识的改变,转变教师的劳动教育方式,不再拘泥于鼓励孩子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更培养孩子自我参与、自己动手的意识。利用多媒体形式,多角度、线上与线下同时推广家庭劳动教育,助力劳动教育的发展。

四、社会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的肥沃土壤。社会有着方方面面的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给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我们开展“乐学”主题的系列研学活动,学生亲自体验种植、采摘、烹饪,在亲身的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在“植物园探秘”社会实践中,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团结一心闯过重重关卡,最终完成探秘闯关;参观葡萄园,学生自己动手现场制作葡萄酒。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乐于动手、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才能着手解决问题,这些精神恰恰是现代社会需要的。只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吸收其中的养分,学生才能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靠大家”的劳动价值观念。

(二)社会公益———助推劳动教育的实践。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仅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劳动给别人带去的快乐,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要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我们长期在小学低年级开展“校园清洁你我他”的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通过捡拾学校垃圾、树叶,为植物园拔草等活动,获得了劳动的初步体验;中高段学生主要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植树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活动。学生参与“红领巾——垃圾分类”活动,通过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亲自动手捡垃圾,策划宣传垃圾分类做法,在村屯进行宣传,倡导人们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提倡环保生活。这些社会公益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劳动的平台,帮助其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也给学生带来劳动的快乐,收获自信心与成就感,还培育了学生的劳动态度与意识,磨炼了劳动意志,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

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劳动教育不再是孤立的教育形式,践行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有特色化的学校劳动教育模式,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扎根小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