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3

《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陈楠楠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泰安市 271000 )

摘要《经济法基础》是拥有法治性、专业性两重属性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建立具有本课程亮点的课程思政体系,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知识的同时要恰到好处的嵌入思政元素,以此推动育人教学与课程教学联合发展。即在课堂上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相得益彰的传授为人处事的道理与准则,把众学子往德法兼具的高素质人才方向培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培养目标,实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教育部于2020年下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纲要》清晰部署了按照专业特点分门别类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并明确要求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心、目标准则以及规划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务必做到科学合理。《经济法基础》是拥有法治性、专业性两重属性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总课时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践课18学时。理论课主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有关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部门经济法的关键要点,培养学生的经济法制观念,提升其对法律规则的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初步培养起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主要采用模拟法庭、税务实训、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过程化考核,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并学以致用。基于其具有专业性和法治性的双重特点,本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培育的改革,在讲授专业知识的时候,恰如其分的嵌入思政元素,建立具有本课程亮点的课程思政体系,以此推动育人教学与课程教学联合发展。即在课堂上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相得益彰的传授为人处事的道理与准则,把众学子往德法兼具的高素质人才方向培养。具体探索与实践经验如下:

一、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能够言传身教的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重构、思政案例的嵌入、话语体系的确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作为重点任务,帮助学生认知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指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养成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二、开展课程思政培育的优势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合

一言以蔽之,重塑《经济法基础》的课程思政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凸显思政指引,创建价值目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目标即传统教学目标的三方面(三维体系)是指“素质、能力与知识”,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卢布姆在1956年制定提出的。具体来说,素质目标是能力的持续升华,当它演变成学生自身内化的行径模式时,即蜕变为素质,知识与能力便得以提升、精炼。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推进需求俨然与之不匹配。

概括来说,用“价值目标”替代“素质目标”,并让其成为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重中之重。价值目标又称为价值取向,《布莱克法律词典》将其解释为:“某种事物的重要性、值得获得性或者实用性,就是人们对某种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值得获得性或者实用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会显现个体的价值观,并与具体的行动抉择相干。毫无疑问,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人生价值是将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融会一体,而社会价值决定着一切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二,明确“一体五翼”的价值目标。探寻《经济法基础》丰沃的课程思政元素底蕴会发现:经营者诚实守信经营、遵守职业道德、契约精神犹如甘甜泉水沁入学生心灵深处,激发学生内心感悟,最终达到课程思政润物于无声的效果。或者说,如若没有关于教学目标的顶层设计,课程思政必将沦为形式主义,而且是碎片式、零散化的形式主义,进而不利于育人教学、课程教学的联合进步。在此,笔者结合《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特点,确立了“一体五翼”的价值目标。

首先,“一体”指归纳确立一个思政主题。鉴于《经济法基础》作为一门法律课程,其首要任务是培育德法兼修的新时代人才,由此确定了“德法兼修,共圆中国梦”的课程思政主题。这个主题清晰的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什么培养人”的问题。

其次,“五翼”是指由思政主题延伸拓展的五个方面,结合《经济法基础》的课程特点,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思政目标。详细内容包括:(1)爱国主义教育;(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法治教育;(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职业道德教育。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第一,投映思政元素。《经济法基础》作为是拥有法治性、专业性两重属性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与思政元素并非无交集,其交点在于怎样培育“德法兼修”顺应新时代的学生。遵循“一体五翼”价值目标准则,需要先把课程思政元素整体梳理与分类,再将其恰到好处的嵌入具体教学过程中。倘若把专业知识教学视作“明线”,那么课程思政元素便相当于“暗线”,两者相生相成、珠联璧合,共同推动育人教学与课程教学的联合发展。通过教学的制作与重塑,依据其价值目标,把《经济法基础》课程按照知识体系分割成多个门类单元,且归纳各个单元之价值亮点。由此产生的价值亮点既是每单元最具特色的思政元素,又会展示出教学手段与课程资源的立足点。

第二,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资源由来多渠道。任何能听、能感、能悟的思政资源都能用在教学之中。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诸多,例如学习强国平台、新闻头条、热搜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教师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聚焦多种学习渠道,关注与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拥有犀利的思政分辨才能并具有转化教学资源的本领。教师具备擅长运用多样性思政资源的能力,这是确保课程思政先进性、时代性永驻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资源。古板的思政教学通常是简单的“讲授、说教”模式,学生会觉得枯燥而缺少学习动力,因此传统思政教育不利于触动学生心灵。《经济法基础》更应吸取经验教训,与课程特征相结合并利用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凸显思政元素。首先,课程思政利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联合学习通、慕课等学习平台,打破空间与时间束缚,让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得以充分利用。其次,将爱国主义、法治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以视频、动画、VR、抖音三维模拟等现代教学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他们喜爱并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系统,进而激发其学习乐趣,使其在心灵深处对课程思政自然产生情感链接。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可以运用头脑风暴、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思政元素的嵌入,凸显学生主体价值地位,促使课程思政更加详细、具体,最终达成全过程育人目标。统筹整个教学过程,课前教师可依据课程专业知识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启发他们从社会、人文视角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并梳理、归纳、总结形成个人观点;课上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小组分享、模拟实训等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课下启发、引领学生强化培育自身信息处理能力、自身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最终实现其批判精神、人文精神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显著提高。

(四)完善课程评价办法

健全、完善思政考核制度。强化课程思政的过程化考核,将考核评价机制涵盖教学全过程。考核方式聚焦价值观、行为、情感、认知等多元化方面,注重学生终身长期发展,推进实现思政目标。评价的考核方式可采用考试、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样化方法,并且思政考核在整个考核评价中单独设置占比权重。这种评价办法能更全面、综合体现学生能力,它不仅注重其对法律事物的处理能力,更加利用观点表达、团队合作与教师观察等,对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素养、人生态度等进行客观的发展性与过程性评价,并最终完成综合评价表。面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专门展开学情分析,逐个谈心教导,达成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以保证学生共同提高与发展。

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融合方案

(一)经济法总论

1.嵌入思政元素

公正法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2.融入方式与教学方法

    融入方式:将涉及公平、公正理念、法治、道德的经典名著与古代唐诗宋词等国粹知识以串讲、说故事等方法重组到课程知识点中,促使思政元素自然嵌入。

教学方法:动漫视频、翻转课堂等。

3.教学成效

促使学生领会法治经济亦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认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与法治基础,切实建立依法治国思想,强化规则意识、培养法治精神,深化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二)财政金融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1.嵌入思政元素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融入方式与教学方法

融入方式:以新冠疫情为例,融入专业知识。为了抑制疫情之下经济的衰退局面,加之疫情防控亦需要经济保障,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加大了力度。

教学方法:社会热点事件视频、分组讨论、延伸总结等。

3.教学成效

让学生深入领会“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意指国家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感性理解。也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疫情防控需要全国人民同心同行,作为强国一份子,全身心投入这场全民战争是责无旁贷的,要将自身前途与民族命运、国家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三)税收调控法律制度

1.嵌入思政元素

依法纳税是纳税主体应尽的义务,自然嵌入纳税主体依法纳税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例如,利用介绍消费税相关法律知识嵌入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节俭等思想。

2.融入方式与教学方法

融入方式:利用社会公众人物偷税漏税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热点案例,深化学生依法纳税的思想意识。再如讲解消费税征收对象相关内容的时候,可强调国家主要针对奢侈品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物品征收,对于这些物品国家征收重税(增值税、消费税同时征收),引导学生确立无误的消费观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社会热点事件视频、分组讨论、延伸总结、模拟法庭等。

3.教学成效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依法纳税是每个纳税主体的法定义务,如若偷税漏税,则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财务人才,日后从事会计工作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从业要求,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为准,要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和申报企业纳税等,由此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财政收入稳定,国家得以高效运转,人民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借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

(四)反垄断法律制度

1.嵌入思政元素

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强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市场经济领域的导向作用。

2.融入方式与教学方法

    融入方式:引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规范性文件并归纳总结形成个人观点,例如《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关于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反垄断执法的公告》等。

教学方法: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顺势引导、总结归纳。

3.教学成效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我国反垄断执法的韧性与弹性,继而向学生输送未来相关工作理念,如遵守竞争规则、强化合作意识、敬畏市场规律等,进而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深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市场经济领域的导向作用。

(五)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1.嵌入思政元素

    责任意识。

2.融入方式与教学方法

    融入方式:利用社会热点案例,让学生准确识别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反思由此带来的危害性。

教学方法:社会热点案例视频、分组讨论、延伸总结等。

3.教学成效

使学生准确识别不正当竞争行为,普及遵纪守法的自觉意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经营者之间法律地位平等,必须合法、公平竞争,不得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做人、做事要有诚信和担当。

(六)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

1.嵌入思政元素

    敬业、忠诚、勇于承担责任。

2.融入方式与教学方法

    融入方式:利用315社会热点案例讲述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和消费纠纷的解决,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方法:社会热点案例视频、分组讨论、延伸总结等。

3.教学成效

让学生深刻明白经营者要有担当和诚信,对消费者充分尊重,秉承“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全心全意对待工作,切实做到尽忠职守、勇于承担责任,领会工作可以没有能力但必须具有忠诚品质的深意。

四、结束语

高校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书育人的基地,而思政教育则是关键的达成路径,故而各类课程务必强化与课程思政的高效协作,促使展现协调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教师应承袭学生本位准则,遵循思政工作法则,依据学生成长蜕变规律及意识特点等,不断健全、完善个人德育能力与思政认识。《经济法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动力与专业修养方面获得了显著进步,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强化、明确了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应该作为教学工作的新常态,真正做到春风化作雨,润物于无声。

参考文献

[1]陈韶君:《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32期,第101页。

[2]范伟丽:《思政元素融于经济法课程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1期,第78页。

[3]栾淞婷、郭弘:《思政教育融入〈经济法〉教学过程的探索——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知识文库,2018年第19期,第165页。

作者资料:陈楠楠,1983.6.21,女,山东泰安人,博士,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法学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