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2

优化急诊护理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分析

谢海琼

绵阳市妇幼保健院 市儿童医院62105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胸痛病人急诊过程中急诊护理的最佳方法。方法:将本院在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间,在本院急诊急诊护理中,接收到58例急诊胸痛患者作为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根据在急诊急诊护理中,是否进行了优化急诊护理,将这些病人分成了两个类型:对照组(29例:常规急诊护理)和实验组(29例:优化急诊护理),并将两组病人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实验组中,在治疗过程中,试验组患者开始心电图检测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首次给药时间等临床指标,以及抢救成功率(100.00%)等方面,实验组都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在急诊过程中,对急性胸痛病人实施最佳的急诊措施比传统的急诊措施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急诊胸痛;抢救效果

引言

胸痛常见于各种急性和危重病症,无论是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的胸痛病人都会出现骤感心区痛,两者之间的临床表现非常类似,这使得两者之间的区别变得更加困难,而在急诊胸痛病人进入医院时,急诊护理的效果和质量将会对病人的预后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急诊护理中,护士严格遵守急诊医生的要求,配合急诊医生进行有条不紊的急诊工作,但是,传统的急诊护理往往会导致病人错过最好的急诊时间,所以,近年来,一些医学界认为,应该对急诊胸痛病人进行急诊护理[1]。为了验证以上的观点,本文将本院急诊科从2020年4月份到2022年4月份,对58名接受了常规急诊护理的病人进行了对比,并对其进行了优化急诊护理的病人进行了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实验组29例的优化急诊护理病人中,男性患者有15名,女性患者有14名,年龄从54岁到78岁,平均年龄为(63.68±1.40)岁,从发病到住院急诊的时间为32-78分钟,平均病程为(56.54±1.34)分钟。对照组的29例进行了常规急诊的病人,其中男性患者有16名,女性患者有13名,年龄为54岁~76岁,平均年龄为(63.65±1.42)岁,从开始到住院急诊的时间为32-75分钟,平均病程为(56.51±1.36)分钟。

1.2入选患者的选取准则

入选条件:病人均有骤感心区痛,120救护车将病人送到,并在急诊室接受治疗,病人住院时意识清醒,病人和病人家属均同意参加实验。

排除条件:(1)不是第一次因为急性胸痛而住院的病人。(2)不包括有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患者。(3)对有交流障碍的病人进行了剔除。(4)将就诊之前曾有其它疗法的病人排除在外。

1.3方法

1.3.1对照组(进行常规急诊护理):在急诊胸痛病人住院后,由护士按照病人的主诉和临床症状,进行初诊,并告知急诊室,做好就诊的准备,并为病人开辟“绿色通道”。急诊科的护士按照急诊医生的口头医嘱,进行心电图检测、建立静脉通道、采集静脉血样品,急查血常规以及心肌酶、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除此之外,急诊护士在配合急诊医生实施临床急诊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患者各项生命指标进行监控。

1.3.2实验组(使用优化急诊护理):①患者入院后,由分诊护士在入院5分钟之内对患者进行初诊,并与患者及家人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年龄,病史,药物使用史,过敏史等基础信息。(2)急诊中心于入院后10分钟之内,对病人和病人的家人进行稳定,并在急诊医师到来之前,使病人保持平躺状态,并帮助病人做心电图,心动图,胸部X光,CT等检查,并建立一个静脉管道,进行血液常规和心肌酶标记的紧急检查。(2)急诊医生到达后,将病人的信息、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相关的检测结果,配合急诊医生进行定位急诊,急诊医生会在病人的右边,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全身检查,根据病人的具体状况,下达医嘱,对有心房颤动的病人进行除颤术。急诊护士按照医生的吩咐,一边输液,一边做着心电监测。

1.4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开始心电图检测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首次给药时间等临床指标以及抢救成功率进行对比。如果患者的心脏疼痛症状消失,并且各项生命指征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则为抢救成功。

1.5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的有关资料经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以“t”检验“(x±s)”值,以“X2”检验“(%)”值,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临床指标

实验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要优于对照组。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   [χ±s、n]

组别

n

开始心电图检测时间(min)

建立静脉通道时间(min)

首次给药时间(min)

实验组

29

4.53±0.21

6.76±0.32

10.54±0.31

对照组

29

6.76±0.24

11.54±0.35

14.56±0.34

t值

27.642

27.164

26.543

P值

<0.05

<0.05

<0.05

2.2抢救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抢救成功例数分别为29例和24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救治成功率分别为100.00%(29/29)和82.76%(24/29),X2=5.376(P<0.05)。

3.讨论

近几年,伴随着人们平均生活质量的提高,心脏和大脑的疾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临床上,胸痛是一种危害患者生命和健康的疾病,它经常伴随着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甚至还会引起患者的休克,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将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医学界根据急诊胸痛的情况,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流畅性进行了相应的优化[2]。通过对这些流程的优化,能够有效地缩短对患者的抢救时间,极大地提升了病人的生存率。同时,还能够对胸痛的情况进行精确的分诊,并对病人进行及时的护理,让病人的生命体征得到强化,形成一种组间良好的新型、有效、科学性的护理方案,进而为临床的后续治疗提供有效的辅助。

在急诊胸痛患者的常规急诊护理中,急诊护理人员要遵守急诊医师医嘱,展开各项急诊抢救工作,但是却不能将急诊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发挥出来,将急诊护理与常规急诊护理相比,在急诊胸痛患者住院急诊抢救的过程中,要对参与急诊抢救工作的急诊医生和急诊护理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

对急诊护理中的分诊护士,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急诊胸痛病人进行了分诊,与此同时,急诊护理人员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急诊胸痛病人的常规检查项目全部做好,并对病人和病人的家人进行安抚。这种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急诊抢救工作的计划性,从而在急诊胸痛病人住院接诊的急诊救援工作中,防止急诊救援护理的介入过程中,发生了重复甚至是遗漏的情况[3]。除此之外,在对急诊护理进行了最好的处理之后,急诊医生与急诊护士所提供的有关的检查结果相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病人的疾病诊断精度,并与病人的状况相联系,制定出一套临床抢救方案,从而提高急诊救援的工作效率。

结语

总之,对急诊护理的流程进行优化,能够有效地进行急诊心痛病人的抢救,不仅能够提高病人抢救的成功率,还能够减少急诊的停留时间,促进病人及时接受治疗,早日恢复身体,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这种方法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龙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22,41(01):113-117.

[2]梁小碧.优化急诊护理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及心理状态评价[J].罕少疾病杂志,2021,28(06):38-39.

[3]钱桃.优化急诊护理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1):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