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3

“三步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良花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89)

摘要:目的 探讨“三步针法”对脑卒中后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病人,依据病程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分层,采用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头针、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本文对脑卒中后恢复期吞咽障碍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7%,优于对照组65.38%(P<0.05);治疗4周后SSA、SWAL-QOL评分两组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步针法”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病人的SSA评分,提高SWAL-QOL评分,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三步针法;脑卒中;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针灸

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假性延髓麻痹的主要病因[1],约占96%。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增加不良预后的风险,使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因此对吞咽障碍的及时评估与治疗,对患者的康复及良好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治疗。本研究在以往的临床实践和中风病相关科研基础上,将头针捻转、项针透刺与吞咽康复训练分步有机结合,应用于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治疗,旨在为治疗吞咽障碍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来自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患者。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病程小于1月(急性期)或等于及大于1月(恢复期)分为2层,采用SAS统计软件,产生两组分层区组随机分配方案。采用随机信封法,依据纳入顺序,确定分组。其中恢复期共纳入57 例,治疗组 31 例,对照组 26 例。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岁)

病程(天)

范围

-X±S

范围

-X±S

对照组

26

17

9

32-80

63±10.6

31-159

84±41.4

治疗组

31

25

6

43-80

60±9.1

31-167

83±43.9

1.2 诊断标准

(1)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2014》[2]

(2)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3]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3)假性球麻痹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4]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和假性球麻痹的诊断标准;(2)神志清楚;(3)吞咽障碍的病程在发病后1月至半年内;(4)年龄在30岁-80岁;(5)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排除标准

(1)中风后合并严重痴呆、食道疾病、帕金森病、咽喉局部病变等所导致吞咽困难的原发性神经系统疾病或者其他系统疾病患者;(2)中风后合并意识不清、精神障碍、失语以及无法配合检查及治疗者;(3)中风后合并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后开始评定及治疗。两组患者均予控制血压、调整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并取患侧手足十二针:曲池、合谷、内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予常规针刺,同时对患者进行针对吞咽障碍的饮食管理、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

治疗组采用“三步针法”,即头针、项针及康复治疗三步治疗。第一步:头针治疗,取百会、神庭、运动区下2/5,具体操作:从百会向双侧太阳穴方向透刺20-35mm,神庭自前向后平刺20-35mm,运动区下2/5自上向下平刺20-35mm,行快速小幅度提插捻转(约200转/分)1-2min后留针,留针时长覆盖第二步及第三步治疗过程,期间每间隔10min行一次快速小幅度提插捻转,每次捻转频率及时间同前;第二步:项针治疗: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约25-40mm,针尖稍向内下方,取风池和供血穴接温针电针治疗仪(HT-1型),采用疏波,频率1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30min。再取颈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0.30*75mm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30-50mm,吞咽、治呛分别用40mm毫针直刺刺入10mm,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拾转行针10秒后出针,不留针。行针时如有咳嗽倾向,即刻出针,出针后压迫针孔,每周5次;第三步:吞咽康复训练:A.声门上吞咽;B.屏气-发声运动;C.口咽部冷刺激;D.空吞咽;E.唇、舌、下颌吞咽肌训练。在患者进行以上运动时,给予与运动相反方向的阻力,以锻炼患者的肌肉活动能力。以上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

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具体操作同治疗组康复训练操作。

1.6 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进行量表评估,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计算有效率。

1.6.1临床疗效评价:

依据4周治疗结束时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较基线变化值,参照包宗昭《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的四级加权评分法介绍》[5],设定积分减少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7)×100%,疗效评价:痊愈:积分差减少率等于100%;显效:67%≤积分差减少率<100%;有效:33%≤积分差减少率<67%;无效:积分差减少率<33%。

1.6.2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6]

该量表可以有效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误吸情况。最高分为43分,最低分为17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吞咽功能越差。

1.6.3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7-8]

生活质量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心理负担、食物选择、症状频率、进食等九个方面,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7 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采用SPSS20.0,以双侧检验,p<0.05作为判断差异显著性的标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时同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符合则以中位数 (四分位距) 表示,采用参数检验;计量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用一般的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1.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SSA评分比较

两组间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结束时SSA 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恢复期吞咽障碍都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治疗结束时两组SSA评分的组间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2 疗前后 SSA 评分

例数

治疗前M(IQR)

治疗后M(IQR)

治疗组

31

25.00(5.00)

18.00 (4.00)*#

对照组

26

25.00 (3.00)

22.00 (4.0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SWAL-QOL评分比较

两组间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结束时 SWAL-QOL评分均明显升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生活质量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治疗结束时两组SWAL-QOL评分的组间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3 SWAL-QOL 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M(IQR)

治疗后M(IQR)

治疗组

31

145.00 (49.00)

168.00(47.00)*#

对照组

26

135.00 (48.00)

153.00(42.00)*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结果相比#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5.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对于恢复期吞咽障碍的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4。

4 临床疗效比较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效率

治疗组

31

10

11

9

1

96.77%

对照组

26

0

3

14

9

65.38%

与对照组结果相比,P<0.05

3.讨论

本研将头针捻转、项针透刺与吞咽康复训练分步有机结合,创立独特的三步针法应用于脑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治疗,借鉴了项针治疗吞咽障碍的明显优势,突破性的头针和康复训练以动气针法的形式相结合。我们往的临床研究中应用三步针法治疗脑血管病均取得不错的疗效,于晓刚教授观察三步针法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将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38 例,治疗组予三步针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研究发现三步针法对中风患者语功能、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作用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所以三步针法对于脑血管病的疗效肯定[9]

三步针法是在总结前人用头针治疗中风病的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与项针、康复训练相结合,在吞咽康复训练过程中每间隔10min行一次快速小幅度提插捻转加强局部穴位刺激增强针感,使气至病所,改善舌咽部的气血运行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三步针法将静止留针与动态康复相结合针刺和运动两个治疗变量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了针刺疗法与运动疗法的双重优势,将针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同时将头针、项针、康复的疗效相互叠加,协同增效在患者的机体中产生最大的效果从而使患者的脑神经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

有利于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功能的修复。

参考文献

[1]刘裕仁.假性球麻痹的临床与MRI的特点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4, 23(2):151- 15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贾建平.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包宗昭,李成林.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的四级加权评分法介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0,5(2).

[6]伍少玲,马超,黄粉燕,等.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6):396-399.

[7]Mchorney CA,Bricker DE,Kramer AE,et al.The SWAL-QOL outcomes tool for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in adults: I.Conceptual foundation and item development[J].Dysphagia,2000,15(3):115-121.

[8]Mchorney CA,Bricker DE,Robbins J,et al.The SWAL-QOL outcomes tool for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in adults:II.Item reduction and preliminary scaling[J].Dysphagia,2000,15(3):122-133.

[9]于 晓 刚 ,张 丽 ,王 国 华 . 三 步 针 法 治 疗 中 风 偏 瘫 的 疗 效 观 察 [J] .中 国 针 灸.2004(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