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1
/ 2

《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余乃谦

(四川省文物与考古研究院 610041 四川 成都)

摘要: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理念,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审慎、克己奉公、谦和待人等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道教倡导追求长寿、养生保健,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理念,对中医药、气功、太极等传统医疗和养生方式产生了影响。此外,道教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绵延不绝。

关键词: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一.被忽视的道教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为三大支流。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侧重于对儒学,却对于佛教、道教的探究远远不够。其中,群众对道教的研究更显贫乏。

这种状况,导致了有害的学术偏见。每当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内外流行的却是儒家文化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模糊概念。这样的观念产生有种种客观历史原因,由来已久。虽然并没有被明确提出过,但又确实存在与流行。因而在学术研究上,带来了一些非常片面的看法。这不但阻碍了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还妨碍了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及其内涵的全面了解和研究。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传统宗教,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想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了解道教。但由于人们长期缺乏对道教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同时道教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许多人对道教陷入了种种误解。笔者作为道教研究工作者,有责任与义务为大众科学地认识道教尽一份力。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一词曾有广泛定义,最初意味着各种以“道”为教化众生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和佛教等。然而,这篇文章不是探讨这种广义上的“道教”。

“道教”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遵循方仙道和黄老道的宗教理念和修持准则。信徒相信通过修炼即可千秋万岁,羽化飞仙。道教亦是中国的传统宗教,老子则为创始人,《道德经》被奉为圭臬。

在封建时代,道教对中国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至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框架中得以保留并发挥作用。

二.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首先、表现在它的主要来源是古代宗教迷信和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之一是古代的民间巫术。巫是神与人交通的使者,可以降神:解梦、预言、祈福、医病、占卜星宿,是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职业。先民认为疾病是被鬼附体,需用巫术加以驱除,由此诞生了符咒驱鬼的法术。古代巫者兼医,后来道教的道术与医术,皆起于民间消灾降福的巫术。

春秋战国时期荆楚重巫,楚文化的祈祷、降神、禁咒之风,是道教的源头之一。巴蜀地区的鬼道巫风无疑是道教的前身;来源之二是神仙传说与成仙方术;来源之三便是荆楚文化的道家哲学;来源之四是汉代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家经典。另外,相互借用,即纖、纬、神、学。同时道教与佛教互相渗透。

道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袭了荆楚、燕齐、巴蜀文化的基因,又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自诞生以来,道教成为了近两千年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产生着巨大而复杂的影响。

三.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一,道教为上层统治阶层提供了精神支柱,一方面通过强大的神威巩固皇权,另一方面满足了个人精神追求的需求。

第二,道教领袖在辅佐王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担任国师和辅政大臣,对国家大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北魏时期,寇谦之深受太武帝器重,而崔浩则是他的道教师父,他们的关系成为北魏灭佛的重要因素。南朝时,道士陶弘景虽隐居茅山,却被人们尊称为“山中宰相”。

第三,道教也常常成为社会改良思潮的标杆,或者是洁身自好者的归宿。

第四,在儒释道三教的竞争与融合中,道教扮演了重要角色。道教与儒学联盟,共同捍卫了华夏正统文化,并抨击佛教为夷狄之法。这两个教派与佛教展开了宗教领域的争夺。

第五,道教对于民间信仰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人信仰的选择。

第六,道教对许多文化领域的辐射有不断加强的趋势。若言道教的形成表现出,强烈的吸附性;那么道教的影响则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辐射性。道教文化的涵盖面极广。在封建社会后期,道教文化的印痕随处可见,整个文化都渲染上了一层道教色彩。

老子 《道德经》第58 章:“福令裙之所伏,祸令福之所待” 「1」

老子《道德经》第8 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2」

李白、苏东坡、陶谢明、孙思邈、中医华佗、诗人屈原、阿炳皆为道士……

四.道教的重要影响

(1)道教与文学艺术

民间文学中,道教仙话与民间传说常常交融。例如,道教八仙嬗变成了许多生动的民间故事,如“八仙庆寿”、“八仙过海”。在《西游记》中,如来佛祖代表着佛教,而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等散仙则代表道教。而在《水浒传》中,张天师通过祈祷来消除瘟疫,宋公明则遇到了九天玄女3;《红楼梦》里僧道则形影不离;《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能预断凶吉,呼风唤雨;《聊斋志异》多取材于道教仙话,借鬼神狐怪表达作者愤俗疾世之情。

《青词》(亦名《绿章》,道教斋醮时献给天神的祈祝祷词) 在明代,空前兴盛。道教斋醮仪式中所用的 《步虚词》和《青词》,为道教内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后被教界所采用。这是道教斋醮仪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许多中国电影画面显示是飘飘乎的仙家风范,音乐则使人超尘遐想,余音绕梁,不绝如缕;绘雕老君骑青牛,入函谷关,寿星蟠桃,龟鹤松柏。祝福长寿,象征吉庆,弥漫着道教的气息。

(2)武当内家拳

张三丰开创的内家拳技,源于武当道教。据传,某日有一鹊急鸣至张三丰院中,张氏极其目而祝,见树上有雀,其目下视,地下幡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4」。它因仿太极变化而命名,这也体现了内家拳技 “形如蛇,动如鱼”的特征,使人信服。

3道教与民间习俗

道教许多活动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转化为民间习俗。如丧葬要请道士做法事超度亡灵、天灾疫疾,斋醮祭祀,求福纳祥……岁时节令,如春节贴门神、守庚申、送财神、青羊宫花会、元宵节等。

道教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经典、道家思想以及现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影响着中国的思想、艺术、医学、习俗和风水。道教不断吸纳、转化、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后世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群众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份宝贵的宗教,在新时代将其重华四方。

参考文献

「1」老子 《道德经》第58 章:

「2」老子《道德经》第8 章:

「3」《水浒传》第一回;

4文进之《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