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远离术中压力性损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如何远离术中压力性损伤

陈红

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资阳  641300

近年来,随着手术外科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更加精细而复杂,从而出现了手术时间延长、强制性体位等问题,使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成为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一、什么是术中压力性损伤?

压力性损伤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破损和坏死。而术中压力性损伤是患者在手术中或手术结束后几小时至术后6天内发生的皮肤损伤,其中以术后1天-3天最多见。

压力性损伤在手术过程中有两个特殊类别

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指由于使用用于诊断或治疗的医疗器械而导致的压力性损伤,损伤部位形状通常与医疗器械形状一致。

黏膜压力性损伤:指由于使用医疗器械导致相应部位粘膜出现的压力性损伤,包括鼻粘膜、口腔黏膜、阴道黏膜等。

二、引发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因素是什么呢?

  1. 手术时间:人类皮肤的承受压力时间超过2h且压力大于69.87mm Hg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术中长时间强迫体位,极易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血坏死引起压力性损伤。
  2. 手术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侧俯卧位、斜仰联合截石位等手术体位发生压力性损伤概率较高。
  3.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使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感觉运动功能受限,导致机体自主调节作用丧失,使受压部位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导致组织灌注不足,造成血液循环缓慢,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易形成压力性损伤。

  1. 手术间温湿度
  2. 手术室环境温度过低,导致外周血液循环不良,降低皮肤抵抗力,增加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温度过高,体温过高,组织缺氧,同样会增加压力性损伤的危险性。
  3. 手术患者

患者皮肤潮湿会使身体紧贴于手术床表面,增加了剪切力,引起压力性损伤发生;老年人、婴幼儿、营养不良极度消瘦、低血清白蛋白低体质指数、高体质指数皮肤温度、湿度、水肿、硬度、疼痛、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合并症,更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

  1. 手术相关因素

术中失血过多导致组织灌注不足,降低机体抵抗力;冲洗液外溢、术中出血、渗液过多,未拖完的衣服压于身下;

医疗器械损伤皮肤如呼吸面罩、气管插管、尿管、手术体位架、监测导线、指脉氧夹等。


三、如何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

(一)术前

术前低风险患者预防措施

1.进行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评估,检查全身皮肤情况

2.应保持受压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床单位潮湿和皱褶,

宜使用具有记忆海绵手术床垫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弹性和支撑度良好,无“触底”现象,避免手术床垫过硬。

  1. 应规范安置手术体位,观察手术体位受压部位皮肤状态,保持肢体、躯干处于功能位,避免过度牵拉增加剪切力。
  2. 安置俯卧位时,应选择合适的体位垫预防眼部、男性生殖器和女性乳房等部位的压力性损伤。

5.肢体部分宜使用棉质/海绵/凝胶/流体等材质体位垫托起,仰卧位、人字分腿位、侧卧位等手术患者足跟可采用肢体托起装置,保持悬浮状态。截石位手术患者搁腿架上可使用凝胶/泡沫垫增加支撑面,分散膝部和小腿腓肠肌肢体压力,避免跟腱和腘静脉受压

术前中风险患者预防措施

1.在低风险预防措施基础上

2.体位安置前可在手术床上使用凝胶/流体等材质体位垫。

术前高风险患者预防措施

1.在中风险预防措施基础上,

2.应在各种手术体位的受压部位使用预防性敷料。

(二)术中

术中低风险患者预防措施

1.可采用盖被、肢体包裹、冲洗液加温、环境温度调节等综合保温措施,维持核心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2.术中调整或变换手术体位时,应在体位受压部位增加棉质/海绵/凝胶/流体等体位垫进行减压预防

3.应观察术中出血量及血压变化,遵医嘱选择输注液体或血制品类别,维持循环稳定

术中中风险患者预防措施

1.术中大量出血发生低灌注事件时,应遵医嘱及时建立多条静脉通道,使用胶体、晶体液体或血 制品等,调节速度,维持循环稳定

2.根据核心体温变化,可采用,体表加温、输注液体和血制品加温等主动升温方法维持核心体温稳定

3.伴有极度肥胖(BMI>40)或手术时间>6h,或年龄>75岁的患者,受压部位皮肤应采用预防性敷料。

术中高风险患者预防措施

1.受压部位在头面部时,可抬高受压部位

2.受压部位在头枕部时,可左右侧变换受压部位

3.受压部位在骶尾部或身体背侧时,可适度调节手术床角度(如头高脚低或左右倾斜角度),变换受压部位

(三)术后

检查所有受压部位皮肤状况,及时做好记录并与麻醉复苏室护士(或病房护士)做好手术体位、持续时间、受压皮肤情况等详细的交接。

其他预防措施

1.糖尿病手术患者,宜采用预防性敷料保护皮肤。

2.带入压力性损伤患者,应根据压力性损伤分期采用预防措施,宜在造口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3.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和黏膜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应采取下列措施:

定期监测医疗器械松紧度,在皮肤/黏膜-设备或器械交界面使用纱布、纱垫、凝胶垫等敷料降低/重新分布压力;

术中及时收回手术器械,去除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

使用粗细适宜的管道插管,避免发生腔隙黏膜压力性损伤。

积极预防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我们责无旁贷。但对一些长期卧床的患者来说,很多家属对压力性损伤的重视度不够,常常有出院1~3个月,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内因发生居家压力性损伤而重新入院的情况,因此要加强压力性损伤的宣传,提高全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