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穿刺及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鼓室穿刺及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

郭慧芳

通用环球中煤岭北医院 耳鼻喉科

摘要:目的:研究分泌性中耳炎在鼓室穿刺和注药治疗后的效果。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数量是3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鼓室穿刺治疗,观察组再加上鼓室注药治疗,对比其效果。结果:从临床疗效的数据来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是97.06%和82.35%,相比后P<0.05,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500Hz、1000Hz和2000Hz的听阈水平显然是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并发症方面的几率和对照组相比显然是较少的,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在鼓室穿刺及注药治疗后效果明显。

关键词:鼓室穿刺;注药;分泌性中耳炎;疗效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可降低患者的听力,影响其正常生活。该病属于非化脓性炎性病变,可见中耳存有积液,引发炎症,积液一般是浆液、黏液或者浆黏液,症状是听力下降、耳鸣、耳痛以及耳内堵闷感。需要及早给予治疗,本次对68例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鼓室穿刺及注药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数量是34例,诊断时间是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观察组男性是22例,女性是12例,年龄分布在18岁-67岁(39.56±10.27)岁,对照组男性是23例,女性是11例,年龄分布在19岁-69岁(40.12±10.29)岁,组间资料没有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临床资料是没有缺少的,排除标准:伴有其他耳部疾病,存在精神方面异常,配合度差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鼓室穿刺治疗,常规消毒患耳的耳道和耳廓,耳鼓膜和外耳道的麻醉采用的是2%丁卡因棉片,麻醉成功后借助耳内镜进行直视,采用鼓膜穿刺针从患者鼓膜前下穿刺至鼓室中,抽取鼓室内的积液,直至其抽取完全。观察组再加上鼓室注药治疗,将地塞米松5mg、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进行混合之后注入在耳鼓室内,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慢吞动作,保证药物的效果。之后给予抗感染治疗,时间为一周,并在一周后进行复查。

1.3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中痊愈是听力显著改善,症状明显消失,纯音听阈检查为25dB以内,鼓室图显示为A型;好转是听力基本改善,症状也基本改善,纯音听阈检查为25-50dB之间,鼓室图显示为C型或者B型;无效是没有达到以上标准。痊愈和好转之和为治疗效果。观察两组在500Hz、1000Hz和2000Hz的听阈水平,以及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软件SPSS26.0分析数据资料,将其表示为%或者是(±s),对比方式是2检验或T检验,若P<0.05,则组间差异性明显。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从临床疗效的数据来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是97.06%(33/34)和82.35%(28/34),相比后卡方值是5.037,P<0.05,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听力水平情况

观察组在500Hz、1000Hz和2000Hz的听阈水平显然是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不同频率的听阈水平情况(dB,±s)

组别

例数

2000Hz

1000Hz

500Hz

观察组

34

21.25±3.05

19.62±1.38

19.20±0.42

对照组

34

29.38±5.02

26.03±3.54

23.69±4.01

t值

10.029

7.413

5.660

P

0.000

0.000

0.000

2.3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在并发症方面的几率和对照组相比显然是较少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n(%)

组别

例数

粘连性中耳炎

鼓室硬化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

发生几率

观察组

34

1(2.94)

0(0.00)

0(0.00)

1(2.94)

对照组

34

3(8.82)

2(5.88)

1(2.94)

6(17.64)

2

8.041

P

0.001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较高,是一种非化脓性炎性病变,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而慢性主要是因为急性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进而逐渐加重的结果,中耳炎的发生可损伤患者的咽鼓管功能,临床专家认为这与免疫学、感染等因素相关。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可出现听力方面不同程度的损伤,并可出现耳鸣、耳痛以及耳闷等症状[1],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临床上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逐渐增多,可给予激素、手术和抗生素等治疗,但是均有不同程度的风险性,可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中,需要对其病症进行明确,从而给予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从临床疗效的数据来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是97.06%和82.35%,相比后P<0.05,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500Hz、1000Hz和2000Hz的听阈水平显然是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并发症方面的几率和对照组相比显然是较少的,P<0.05。证明鼓室穿刺及注药治疗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鼓室穿刺可对耳鼓室内积液进行清除,不过会存在残留的情况,对穿刺耳进行堵塞,防止外界气体进入在鼓室。因此,联合鼓室注药进行治疗,可将对炎性的控制范围增大,进而促进病情的改善

[2]。地塞米松是皮质类激素药物,可抗感染和促进免疫效果,尤其是对于早期炎性病变,可对白细胞的浸润进行有效的抑制,减少血管渗出。盐酸氨溴索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减少鼓室内分泌物的量,从而改善患者的病症。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在鼓室穿刺及注药治疗后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的听阈水平,减少并发症,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海鹏,徐振宇.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3,38(1):77-79,86.

[2]王俊,曹顺东.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应用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2,37(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