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青春叛逆期:如何让孩子从安排者与被安排者的角力中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破解青春叛逆期:如何让孩子从安排者与被安排者的角力中成长

仇佳伟

海南微城未来教育学校 571923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青春叛逆期现象的根源,强调了安排者与被安排者之间的矛盾。通过理解家长与孩子的立场和心情,作者提出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应给予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及生活的机会与环境。家长和教师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合理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主安排能力。通过平衡双方的需求和期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青春叛逆期,并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青春焦虑   沟通技巧   亲子关系

前几天和一位孩子(简称D)的爸妈面谈。D爸爸跟我说,D现在很有自己的想法。比如,D爸爸为马正东买了几件衣服,周末的时候要求他穿其中一件衣服出门,但是D不愿意,他一定要穿另外一件衣服。再比如,D爸爸希望D每天都要背书包回家。在D爸爸看来,这才是一种上学应该有的态度,但是D认为,每天放学没有东西需要带回家,没有必要背书包回家。在D爸爸看来,这样的行为表现出叛逆的迹象。现在才三年级,未来会不会更严重,他不知道这样的事情该如何解决。

事实上,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类似的问题。和家长见面的时候,家长常常会担忧孩子未来会有叛逆期,这些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孩子当下就已经表现出一点的叛逆。按家长的话,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说不好听的,孩子不听我的话了,并且有时你说一句,他会有十句等着你。每当家长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就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恐惧。这个恐惧具体的表现就是,无法控制。家长会问我,该怎么办?我一开始也会和家长一样,为此感到担忧。我没有经历过中学时期的孩子,面对小学阶段的孩子,也是第一次,说实话,我也没什么很好的办法。我能做的只有安慰,不用太担心,多给孩子一些宽容,慢慢会好的。可是,家长如何能做到宽容,宽容的度又该如何把握?明明孩子做的事情是不合适的,作为家长能够还能保持宽容吗?如果是我的孩子,我能做到自己说的那样吗?我不知道,准确地说,我其实是把自己的脑袋埋到土里,做一只鸵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困惑也越来越重,我知道自己不能再继续做一只把头埋土里的鸵鸟。我必须认真地面对这个问题。

孩子所谓的叛逆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关键还是得从当事人身上去找。家长的担忧以及困难是什么?是家长在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孩子表现出了自我。家长害怕在未来失去对孩子的控制,而孩子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得不到他想要的。因此发生叛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常用的做法是不断地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接受家长的想法。如果道理讲不通,就用暴力。总之一定要让孩子接受,让孩子明白是他们错了。说得不好听,解决的办法是简单粗暴的,就是通过压制孩子的意愿来实现双方的平衡,这是在用孩子的意愿的牺来牲换取家长的焦虑的解除。平心而论,为什么牺牲的总是孩子。大家同为人,虽然家长的年龄大,经验丰富,但这不能成为每次牺牲孩子意愿的根本理由。

我理解家长的心情。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尊重孩子的意愿固然重要,但是之所以不能满足孩子的意愿,问题在于孩子的意愿不合理,家长不得不做出干预。按家长的话说,就是孩子的想法太天真太幼稚,欠考虑。我也很理解孩子的心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我有自己的想法,请你尊重我的选择。出现这样的问题的时期很少会在儿童时期,又或者成年时期,主要集中在初中,尤其是初二,因此也被称为初二现象。之所以会在这个时期大量出现此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儿童进入到了青少年。这就意味着,在看待事物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的变现就是孩子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以及表现的行为不再和之前一样。家长当然不能快速接受这种变化。曾经对孩子的一切都在掌控中,是绝对的安排者,并且我之所以可以为你做一切的安排,是因为我是长辈,是父母,有着你不曾有的经验。按照中国的老话,就是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现在这种安排者的地位受到挑战,是很难接受的。更何况很多时候在家长看来,孩子的看法是那么幼稚,就更加无法接受。简单来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根本在与安排与被安排之间的矛盾,谁也不服谁。

当被安排者不满意安排者给予的安排,双方都不愿为此做出妥协的时候,矛盾就此激化,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初二现象”。哪怕家长的建议确实有道理,在孩子看来也是一种强权,一种被安排的感觉。回到我前面与家长面谈时家长常常谈到的担忧,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已经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初二现象”。这对于家长而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事实上,是安排与被安排矛盾的初现。但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安排者?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完全接受家长的安排呢?孩子如何能够做出让家长接受的合理安排,不让家长过度地干预孩子的安排?学校在这当中可以起到什么缓解作用?

实际上,学校在这当中起到的不仅是一种缓解作用,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学校要给予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及生活的机会与环境。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要将孩子或者学生当做一个平等的人看待。

不能因为自己的经历与年龄碾压孩子,就去对孩子进行过度的干预,也就是对其生活和学习的全权安排。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即便是一个孩子,也应该有自己安排生活和学习的权利。只不过受限于孩子的认知和年龄,他们的安排常常不够合理。父母和老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做的安排给与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安排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接受他人给的意见,学会主动地调整,从而逐渐培养建立学生对于自主安排的正确观念。

摆正心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孩子如此,父母教师亦是如此。只不过这一点对于成年人而言更为重要。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尽早地适应学生自主安排学校和生活的过程,明白这样做的必要性,合理性。也就是,接受孩子是一个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人。至于孩子在此期间出现的种种不合理的安排,为其提供必要的建议和帮助,这正是我们作为有经验的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培养了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并且能够坦然地接受他人给出的合理意见,并主动进行调整,或者自己就能做出比较合理的安排,到了中学,其与父母老师之间的矛盾势必会大大减少,更好地过渡所谓的青春叛逆期。事实上,在此期间,学生也学会了去判断建议的合理性,并且不再将接受建议的范围局限于父母和教师。有能力更广泛地去听取各方的建议。因此,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是否到位,对于初中孩子是否发生叛逆,以及叛逆的程度有着根本的影响。从更长远地看,这样的能力对于孩子成年后的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当然,正因为学校在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安排的能力的重要作用,在引导的过程中就需要格外注意。我们并不是要学生无限制的去表达自己,我们也不是要家长无条件的向孩子妥协。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要的是平衡。这种平衡表现在,对于建议的思考能力。思考能力的前提是,接受建议的态度。建议有合理和不合理的时候,但是,接受建议的心态没有例外。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安排的时候,要时刻强调,首先是虚心地听取他人的建议,在进行认真地思考之后,给出自己的想法,学会交流与商量。这样的能力不仅是在与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很重要,与陌生人的交流过程中更是如此。

总的说来,没有真正的青春叛逆期,有的只是安排与被安排之间的不妥协。

作者简介:仇佳伟,男,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