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炮制历史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吴茱萸炮制历史进展

张敏,钟琥

中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德阳  618100

摘要:吴茱萸是临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药材,有多种不同的炮制方法,而炮制方法不同,其效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那么采用最佳的炮制方法以提高吴茱萸药用价值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主要探究吴茱萸炮制方法相关问题,详细讲述吴茱萸在两千多年的应用当中所采用的不同炮制方法,旨在提高吴茱萸炮制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使其发挥更大的药用价值。

关键词:吴茱萸;炮制方法;甘草炮制

1、药物简介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干燥近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中品。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陈藏器谓之产于吴地质佳,故冠以吴地之名而称吴茱萸。其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1]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具有镇痛、抗炎、降血压等作用[2]。

其饮片可分为生、炮两种。其生药味苦、有毒,多外用,温中止痛力强,多用于口腔溃疡、牙痛、湿疹;炮制后味苦微甘、性温,降低毒性、缓和燥性、温中止痛的作用逊于生药,临床可内服,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五更泄泻等。[3]古人认为其性燥热,应去其苦烈汁,故历史上炮制方法颇多,现将其历代炮制方法做简要归纳。

2、古代炮制方法

2.1汉代

历史上记载的吴茱萸炮制方法最早见于东汉医圣张仲景的著作:《金匾玉函经》和《注解伤寒论》中都提到“洗”法理论。《新辑宋本伤寒论》中明注“洗,汤洗七遍”的具体方法。[4]这是首次提出用热水炮制吴茱萸,以后的晋、齐、梁等代都是承袭此法,沿用百年。

2.2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提出加辅料炮制吴茱萸的醋制和盐制法。《雷公炮制论》提出“盐水洗”和“醋煮”是添加盐和醋作为辅料来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5]是最早提出用盐水或与盐共制,及用醋来加工炮制吴茱萸的理论。

2.3 唐代

公元718年前后,《食疗本草》提出用酒和生姜汁来炮制。其制法相较之前,对吴茱萸毒性和苦烈之性的去除有了巨大改善,是最早酒制吴茱萸的记录。《新修本草》最早提出将吴茱萸归为“六陈”之一,为后来吴茱萸“陈久者良”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4 宋元代

宋代吴茱英炮制方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本草衍义》明确指出汤洗是为去“苦烈汁”。《太平圣惠方》要求炒之前须浸泡七遍,晒干之后再炒熟。《博济方》明确醋炒后要浸泡过夜。金元时对吴茱萸炮制主要是沿袭前代方法,较少创新。

2.5明清时期

沿至明朝,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炮制方法和工艺水平达到新高度,尤其辅料的应用上有较多发展。《普济方》提出与破故纸共制而解其毒、多辅料炮制的新法。《景岳全书》为现代甘草制吴茱萸最早记载。《奇效良方》首次提出用黄连来炮制吴茱萸。在制法上,《明医杂录》首次采用“煮”法。《普济方》提出“火炮”法和《本草蒙荃》提出“烘”法也属新法。

时至清代,炮制方法针对具体病症分别采用不同药物共制,显得针对性更强。《握灵本草》用于赤白痢的不同炮制。《本草备要》:“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本草辑要》指出吴茱萸“止呕黄连水炒,治病盐水炒。治血醋炒,得干姜治吞酸”。《本草害利》增加了姜汁炒和黄连木香汁炒的炮制方法。

     民国时期,中药的炮制停滞下来,基本上无发展。至此,吴茱萸的炮制发展告一段落。归纳如下:

炮制方法

书籍

目的

净制

《伤寒论》《祖剂》《绛雪园古方选注》《医方考》《成方切用》等

除去泥沙杂质及虫蛀霉变品,制燥烈之性,减轻毒性

切制

《汤液本草》《本草述校注》《本草蒙荃》

便于有效成分煎出,利于炮炙

炒制(清炒)

《太平圣惠方》《普济方集要》《儒门事亲》《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

增强疗效,缓和药性,利于贮存

盐炙

《雷公炮炙论》《丹溪心法》《得配本草》《医宗必读》《本草汇》

引药下行,增强疗效;缓和辛燥之性,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醋炙

《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炮炙全书》《得配本草》《御药院方》《本草求真》《本草备要》

引药入厥阴肝经,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酒炙

《食疗本草》《圣济总录》《卫生宝鉴》《千金翼方》

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温中止痛作用

黄连制

《奇效良方》《本草求真》《本草备要》《握灵本草》《得配本草》

反佐之妙,增强止呕作用

姜制

《食疗本草》《奇效良方》《伤寒论》《千金翼方》

祛寒邪,增强止呕作用,脚气冲心可和生姜汁饮

黑豆汁制

《圣济总录》

引药入肾经,增强滋补作用

多辅料制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普济方集要》《景岳全书》

甘缓益气,抑制吴茱萸过于辛热走散,耗气伤阴之弊

  1. 现代炮制方法

3.1 吴茱萸: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3.2 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沿用至今的吴茱萸炮制方法主要是甘草制、醋制、盐制、酒制、姜制、黄连水制等。2020 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为制吴茱萸(即甘草制吴茱萸)。《中药炮制学》教材中收载了吴茱萸、制吴茱萸(药典法)和盐吴茱萸。文献中常见的研究以盐制、甘草制、姜制、黄连制为主。[6]

  1. 总结

吴茱萸的药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炮制方法众多,其制法不同,效用亦有不同。甘草制吴茱萸是近代发展的炮制方法,目前是《药典》收载的唯一方法,在清以前没有记载,可能发端于《景岳全书》“元气虚者,当以甘补药制而用之”,现代研究证明,甘草可以提高镇痛解毒作用。但是盐制和甘草制吴茱萸均可提高生物碱水溶出物,降低挥发油含量。更有研究表明,在吴茱萸炮制品中,盐制品吴茱萸碱及吴茱萸次碱对比甘草制品反而更高,说明盐制比甘草制对生物碱更有促溶出作用;另有报道,盐制比甘草制等挥发油下降更多。另外,实验证明烘烤干燥法可大大提高有效成分溶出量。因此,在吴茱萸炮制品质量标准尚未明确的情况下,《药典》只强调甘草炮制而忽略其他多种炮制方法是否合理尚值得商榷。总之吴茱萸历史上的炮制方法有的被淘汰,有的现在还在沿用,至于那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需要我们继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临床实践加以研究,才能使吴茱萸的炮制标准化,规范化,从而使其在临床应用上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杨志欣,孟永海,王秋红,等.吴茱萸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2415-2417.

[3]黄景华.吴茱萸的炮制机理及其现代研究探讨[J].海峡药学 ,2007,19(2):67

[4]殷召军.吴茱萸的炮制历史沿革及其发展[J].江西中医药,2004(10):57-59.

[5]王晓波,苗艳君.吴茱萸炮制的历史沿革[J].内蒙古中医药,1999(S1):88-89.DOI:10.16040/j.cnki.cn15-1101.1999.s1.108.

[6]张敏,乔日发,钟民勇,杨武亮,袁金斌.吴茱萸炮制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与展望[J].华西药学杂志,2021,36(02):22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