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归化与异化的角度进行的翻译效果对比——以《魔兽世界5.0》CG翻译为对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3

以归化与异化的角度进行的翻译效果对比——以《魔兽世界5.0》CG翻译为对象

纪嘉煜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劳伦斯·韦努蒂在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的思想,提出以异化彰显译者主体性,并以异化抵抗强势语言优势的主张。在今日的翻译实践中,这一观点被证明仍具有充分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韦努蒂站在后殖民语境下,将文化引入翻译的思考,从目的语文化与外语文化的“驯化(Domestication)”角度,批判了英语语言霸权对弱势语言的“暴力”。而翻译本身就带有充足的“归化”属性,特别是古往今来各派理论对于译文通畅性的追求,韦努蒂的理论曾广受批评。但不可否认,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理论为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译者重新意识到翻译活动做具有的文化意义。也为相比于英语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汉语文化,在新时代的文化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视野,为汉语翻译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归化、异化、对立统一

一、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

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当代美国翻译家与翻译史学家。他在1995年出版了专著《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阐释了通过进行异化翻译,从而使译者得以“显性”,以此来体现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理论。在他于1998年出版的专著《翻译的窘境》中,他更加深入地阐释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韦努蒂吸取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rcher)的理论,对“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韦努蒂认为:“翻译是一种过程,译者在这个过程中把组成源语文本的语链替换为目的语的语链,并进行一定的阐释”(Venuti, 1995)。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或出于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或处于其所抱有的翻译目的等原因,对原文进行了独特的阐释。韦努蒂将这种阐释总结为“暴力”。而为了抵抗这种翻译过程中的“暴力”,韦努蒂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概念。

根据施莱尔马赫的观点,他认为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让原文作者靠近译文读者”,这也就是韦努蒂所说的“归化”;另一种是“让译文读者尽量靠近原文作者”,也就是韦努蒂的“异化”理论。

在此基础上,韦努蒂进一步将“归化与异化”的概念放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进行了重新审视。他认为归化这一策略的特点是使用流畅地道的目的语进行翻译,而这种手法却抹杀了源语言本身具有的独特异质性,造成了目的语对源语言的扭曲和同化,译者也因这一地道流畅的目的语而变成了“隐形的”。同时,归化翻译依照译入语在目的语语境下既成的“典律”,以及政治需求等对译文进行调整,使译者在事实上成为了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帮凶”(王富,2017)。韦努蒂认为,归化翻译是是文化殖民主义的体现,因为它以对目的语读者来说通顺易懂的语言,替换掉了外语文本中独有的、异质性的语言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从而起到了巩固目的语中源语言典律的作用(Venuti, 1995)。于是韦努蒂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源语言中异质性的、独特的、具有异域风情的表达,也就是以“异化”的策略对目的语中的典律进行抵抗的“抵抗式翻译”。

但同时刘松麟(2021)也指出,韦努蒂并非片面而机械地推崇异化翻译。他认为,翻译应在释放本土残余物的同时,兼有对源语言外语语境的描写,以此来引入差异性的语言与文化,发挥译文在不同类型的异质共同体之间的文化桥梁作用。韦努蒂所追求的,是一个折中且务实的方案,既能使阅读群体最大化,还能一并满足异质共同体的差异化需求。(刘松麟,2021;4)

郭思琪(2021)也引述孙致礼先生关于科学与艺术、直译与意译的对立统一思想,提出归化与异化也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认为译者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达到翻译的最高境界(郭思琪,2021;2)。

二、基于归化与异化理论的翻译批判

本文将使用韦努蒂的异化与归化的理论,引用网络游戏《魔兽世界5.0》中一段CG台词的原文、国服翻译与台服翻译的对比,尝试进行翻译批评。

例句1:To ask why we fight is to ask why the leaves fall.

台服:世人何以征战不休?秋叶何以凋零飘落?

国服:战火为何而燃?秋叶为何而落?

例句2:It is in the nature.

台服:天性使然。

国服:天性不可夺。

例句3:Perhaps there is a better question

台服:也许,可以找到更好的理由。

国服:吾辈心中亦有惑。

例句4:Why do we fight?

台服:我族因何而战?

国服:怒拳为谁握?

例句5:To protect home and family.

台服:保卫家园卫亲人。

国服:护国安邦惩奸恶。

例句6:To preserve balance and bring harmony

台服:守护平衡创和谐。

国服:道法自然除心魔!

例句7:For my kind, the true question is what is worth fighting for

台服:对我们而言,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才值得一战!

国服:战无休而祸不息,吾辈何以为战!

从整体来看,台服的版本更加接近于所谓“直译”,体现出鲜明的异化特点。但实际仍能看出很多加译减译的成分。而另一方面,国服版本的翻译注重押韵,具有韵律感,同时在例句5和例句6的翻译上体现了七言绝句的格式,体现出语言的美感,是应用“归化”翻译的实例。

例句2:It is in the nature.

台服:天性使然。

国服:天性不可夺。

例句2在原文中是对例句1提出问题的回答,两种版本的中文翻译都很好地实行了解答的职责,只是双方采用形式有所不同。台服版本的翻译确实传达到了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同时译文中“天性”,正是原文中“nature”众多含义之一。因此可以认为台服版本例句2的翻译更多地体现了“意译”的技巧。而反过来看国服的翻译,虽然同样使用了“天性”一词来对应原文中的“nature”,但是译者却将句式改变为了否定句,同时以“夺”字结尾,既保留了原文的含义,还保持了上下文韵脚的一致,同时体现了古文的美感,加强了文章语气。事实上,这一句的翻译另人联想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一句。句中的“夺”字,是“违背”的意思,与原文所想表达的含义十分契合。即彰显了古文的美感,却又不艰深晦涩,而是雅俗共赏。

从上面部分可以看出,原文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nature”已经包含在译文中,并且妥当地变成了汉语中对应的表达“天性”,双方都表达了“断定”的含义,唯一的不同是在肯定与否定的句式选择上。而总览国服的整篇译文,译者对此句做出的修改(改为否定句、选用“夺”字结句等)应当是可以被看做一种“归化”思想的产物。

例句3:Perhaps there is a better question

台服:也许,可以找到更好的理由。

国服:吾辈心中亦有惑。

原文带有推测、存在的含义,以及中心词“question”。台服翻译所带有的含义几乎与原文一致,只是在中心词的传达上,台服的译者选择“理由”一词来取代原文中“question(问题)”一词。从语境上并不影响观众理解,无碍于原文含义的传达。此外,原文中的名词只有“question”一个,(原文实际为倒装句,原本的顺序应是“*A better question is there.”),台服版本的译者为了在这一层面与原文保持一致,而选择了隐去译文中主语的存在。但这一译法并不符合汉语表达的习惯,在充分传达了原文信息的同时,保留了原文的句式,能够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英语的异质性,属于异化翻译。反观国服版本,不仅在句式上取消了原文所蕴含的“推测”含义,还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主体“吾辈”,以及为了后文的“惑”呼应而将其再次加译了“心中”。 可以说在国服版本在不影响原文信息传达的情况下,保证了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并且进一步展现了语言的美感,因此在这个例子中,国服版本的翻译“归化”思想的体现更为显著。

例句4:Why do we fight?

台服:我族因何而战?

国服:怒拳为谁握?

例句4原文的含义简单明了。观察例句原文可知台服版本翻译并未对原文含义进行过多增减,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直译”。而国服的翻译则对原文进行了加大的调整。首先国服的翻译中隐去了原文中的主体,即“we(我们)”。其次,在对于中心词的处理上,国服并未像台服版本一样将其处理为“奋战、战斗”,而是沿袭前文的韵脚,以“握拳”这一意象取代了原文中“战斗”的意象,同时在“拳”字前加了一个“怒”字,既丰富了译文的情感,补足了音节,也能够更好地渲染情绪,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其中“保家卫国,义愤填膺”的慷慨豪情。综上,国服的翻译在例句4中,“归化”思想更为显著。

总体而言,台服与国服的对比中,国服的翻译在译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更加符合汉语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语言审美;而台服则在翻译中体现出鲜明的外语表达习惯,可以认为是一种“异化”。

三、结语

归化异化特色鲜明的译文中,译文所选用的意象、措辞、句式等往往会与源语言文本有所出入,因为这些新选用的意象、措辞以及句式等会带有更鲜明的目的语色彩,并且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同时归化与异化对立统一。因为翻译过程本身便包含了按照目的语范式对外语文本进行改造的过程,因此无论如何进行异化翻译,归化的成分都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由于翻译向读者传递外语文本的信息这一属性,无论归化程度如何高的文本,其所传递信息也是由外语文本作者所想、所感、所写的异质化内容,因此归化的翻译实际也传达了异化的信息。

因此如王富(2017)所说:“……利用翻译策略进行颠覆语言文化霸权,并非是异化归化非此即彼就可以实现的”。韦努蒂提出异化翻译可以用于抵抗英语的文化霸权这一理论,是他本人作为一名美籍意大利人,以英语为目的语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的。而在汉语译者尝试对英语文本进行翻译抵抗时,韦努蒂理论便出现了缺漏。在将弱势的外语文本译为强势目的语文本时,异化翻译确实可以起到抵抗强势目的语对弱势语言“暴力”的作用。但如果尝试将强势的外语文本译为弱势语言时,同样的异化策略可能会加剧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文化入侵;但即便反过来采用归化翻译,由于归化文本本身对目的语读者所具有的“亲和性”,让读者误以为手中的翻译是外语作者以目的语范式进行创作,也就是“译者的隐身”,又会使读者更容易地接受原文作者所希望传达的信息、思想、文化,在客观上仍然加剧了外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入侵。因此,通过翻译策略抵御文化入侵的理论仍然有待完善,但韦努蒂的理论无疑提醒了译者,深刻地揭示了翻译与翻译策略在文化身份的塑造上所具有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95.

[2]王富.劳伦斯·韦努蒂的种族中心主义式的异化归化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137-139.

[3]李慧芳,林夏.异化之异——韦努蒂翻译思想再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0,38(05):84-89.

[4]刘松麒.论《翻译、共同体、乌托邦》对韦努蒂翻译思想的继承发展与时代意义[J].翻译研究与教学,2021(02):56-61.

[5]郭思琪.归化翻译策略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本为例[J].英语广场,2021(28):21-23.DOI:10.16723/j.cnki.yygc.2021.2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