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忧患意识  铸牢为政之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常怀忧患意识  铸牢为政之基

毛杨柳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山东省曲阜市 273100

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特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精神品质。常怀忧患意识,是历史昭示的生存发展智慧,也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的忧患为忧患、以国家的忧患为忧患、以民族的忧患为忧患。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忧患意识,涵养居安思危的自觉,主动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实际行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使命担当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精神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中国古代先贤们推崇忧患意识,并将是否具有忧患意识作为评判统治者和管理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标准。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曾在《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谈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心怀忧患不辞辛劳,便可以使国运昌盛,但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则足以毁灭自身,这是自然的道理。在这篇史论中,欧阳修通过对五代时期后唐盛衰过程的精辟分析,掷地有声地提出国家的兴衰存亡不取决于天命而取决于人事的论断,借此告诫统治者要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始终励精图治,如此才能保持国家的繁荣昌盛。倘若只是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不务正业,就一定会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由此可见,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的忧患意识对于一个人乃至国家社稷是多么的重要。

翻阅史书不难发现,自古失国之君,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因此不能长久。在安逸的环境中时刻想到危险可能会降临,如此才能防止危机发生。《周易·系辞传下》中载: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君子在安定的时候不能忘记危险的存在,在位时不能忘记灭亡的威胁,安定时不能忘记会有动乱发生,只有这样,自身才会安稳无事,国家才能保全。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就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孟子讲,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个国家,内没有知晓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人,外没有与之抗衡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由此可知,只有常备忧患意识,才能使人更好地生存,沉溺于安逸享乐的环境则会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最终走向灭亡。

常怀忧患意识,当以勤俭修身为先。纵览古今,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兴于勤俭,亡于奢靡。舜帝曾对禹语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叮嘱大禹要为国家辛勤工作,同时做到生活节俭。《晏子·春秋》有云: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雠,衣服奢侈大大超过礼仪的需要,宫室华美大大超过避潮的标准,使用过多的人力,浪费过多的财物,这就是在和百姓为仇。唐朝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就告诫唐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对于执政者来说,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艰苦奋斗,以勤俭治国兴国,才能跳出国富必奢、长盛必衰的历史周期率。司马光在写给独子司马康的一篇文章《训俭示康》中谈到,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旨在勉励子孙要行俭戒奢,做到廉洁俭朴。

常怀忧患意识,要弘扬勇于求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民族禀赋和兴旺发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创新体现奋进,奋进出自忧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缺少忧患意识,就会安于现状,失去发展生机和创新活力,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行不通的时候就要进行变化,变化就可以行得通,行得通了就可以保持长久。商王成汤曾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生箴言刻在浴盆之上,以此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止。《管子》有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提示人们不要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止步不前;与时变是倡导的要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说的是随着习俗一起发展。北宋理学家程颐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程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要做到日日有进步。不能日日求新者,必然日日后退。推重革新、鼓励创新,如此才能实现在危机之中育新机、于变局之中开新局。

常怀忧患意识,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清醒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良药方。唐代诗人杜荀鹤有诗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因为谨慎,所以即便是急流险滩也能安全通过;倘若疏忽大意,那么即便风平浪静也会船倾人溺,意在提醒人们要常怀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吕祖谦在《东莱集》中说,

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天底下的事情大多成功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忧惧之中,而败亡在疏忽大意、骄傲自满的放纵怠惰之下,寓意凡事都要有所敬畏,有所为有所不为。苏辙《御试制科策》讲,古之圣人,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夫无事而深忧者,所以为有事之不惧也,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把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估计得足一些,把办法和对策想得周全一些,才能防患于未然。反之,任何因精神懈怠而导致的麻痹大意都可能招致无穷祸患。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也是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的政治品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始终坚持自觉地传承和弘扬常怀忧患之心的优良道德文化。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讲准备吃亏时一口气列举了17条困难,强调在看到光明的同时,更要准备迎接困难。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大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想要实现自身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遭遇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节点,共产党人须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用忧患意识和创新发展意识武装头脑,以奋进者的姿态创造新的辉煌,主动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实际行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魏继昆.习近平新时代忧患意识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8(02):12-18.

[2]朱永刚,宋惠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话语建构、内生机制及增强路径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03):23-29.

[3]宫玉涛.居安思危:我们党成功的重要经验和保证[J].人民论坛,2021(16):44-47.

[4]牛婧.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传承发展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与现代化,2021(06):61-69.

[5]张荣臣.忧患意识是责任更是担当[J].人民论坛,2018(25):15-17.

[6]林小波.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J].紫光阁,2018(0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