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护理中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9
/ 2

脑梗塞患者护理中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王敏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  400054

【摘要】目的:探究脑梗塞患者护理中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于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收治72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价值。结果:观察组上肢FMA、下肢FMA、BDAE、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脑梗塞患者患肢、语言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患肢功能;语言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梗塞是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通常因脑血管粥样硬化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脑组织发生缺血或缺氧性坏死[1],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研究发现[2],脑梗塞会对脑部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患者正常的语言功能与肢体活动功能,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需高度重视脑梗塞患者恢复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有报道称,早期康复护理可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有效促进患者恢复及预后改善。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就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用于脑梗塞护理中的价值展开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72例于2021年10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纳人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诊断标准;治疗后出现语言功能、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一般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精神异常;丧失听力;拒不配合护理干预者。采用双盲法进行分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60.75±6.79岁;察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4676岁,平均(61.01±6.54岁。两组一般资料同质化(P>0.05),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常规护理:(1)体征监测。动态监测、记录患者各项体征数据,发现异常时及时告知医生,实施对症处理。(2)健康宣教。为患者逐一讲解脑梗塞疾病知识,科学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与饮食。(3)康复指导。患者意识恢复正常、各项体征稳定后,护理人员鼓励、指导患者在家属帮助下,进行肢体活动,尽早下床运动。

早期康复护理:(1)组建早期康复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专业康复医师、护士长与责任护士,组成由护士长担任,并负责组员的专项培训考核、工作安排,组织康复医师与小组成员共同拟定早期康复护理方案,明确脑梗塞护理要点。(2)早期康复护理方案的实施:①早期疾病宣教。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为其或家属详细讲解脑梗塞疾病知识、具体的治疗方法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必要性,提高家属对疾病及早期康复的重视,提升患者护理配合度。②早期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逐一列举预后良好案例,细致解答患者疑问,以增强患者康复信心。③体位护理。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伸直上臂,上肢外展,腕关节保持背曲位,将手指关节伸直。将软枕垫在患者膝关节下方,保持轻微弯曲状态。患者保持侧卧位时,取两个高枕分别置于患者躯干前后,协助患者上肢前伸,肩关节扭曲100°,将膝关节、髋关节调整为屈曲状。并定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防止压疮、关节僵直或痉挛发生。④语言功能训练。积极鼓励患者发音、说话,按照单音节、简单词语、句子、段落的顺序,不断训练患者的语言功能,也可借助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等形式鼓励患者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⑤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协助卧床患者伸展四肢,进行肢体按摩,并根据其恢复情况,逐步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训练部位的次序应从健侧到患侧,再由小关节到大关节,上肢康复训练由肩肘部、腕部、到手指处,下肢康复训练由髋部、膝部、脚踝到脚趾处,训练强度应以患者耐受程度为主,由小到大。训练时间控制在20min左右,3~5次/d。当患者可自行运动时,护理人员尽早辅助其下床行走,扶墙走,或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患肢功能、语言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肢体功能表(FMA)评估患肢功能,FMA上肢评分区间0~66分,下肢评分区间0~34分,评分越高,患肢功能障碍越轻;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评估语言功能,评分越高,语言功能恢复越好;采用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区间18分~126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此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组间各项功能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肢FMA、下肢FMA、BDAE、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肢功能、语言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分)

分组

n

上肢FMA

下肢FMA

BDAE

FIM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36

28.34±3.52

40.35±4.26

12.13±3.14

19.28±3.13

27.86±1.39

38.28±1.25

16.37±3.15

43.22±3.28

对照组

36

28.37±3.63

51.26±3.25

12.22±3.04

29.11±3.52

27.94±1.28

48.35±2.66

16.27±3.24

58.25±4.17

t

-

0.036

12.217

0.124

12.521

0.254

20.558

0.133

16.998

P

-

0.972

0.000

0.902

0.000

0.800

0.000

0.895

0.000

3讨论

脑梗塞疾病病情凶险,预后欠佳,极易留下言语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预后。

多项报道称[4-5],脑梗塞患者康复的最佳时期是发病后3个月内,此阶段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促进患者语言、肢体功能的恢复。本研究中,选择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护理后FMA、下肢FMA、BDAE、FIM评分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此结果证实,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一方面,早期康复护理通过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拟定科学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可确保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有序实施,并且可通过早期疾病宣教与心理护理显著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本身的认知水平,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提高其护理依从性,主动配合康复训练。另一方面,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下的体位护理、语言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语言、肢体功能的恢复,进而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功能的改善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石存玲.脑梗塞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护理运用探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2(3):157-158,183.

[2]吴雯雯.康复训练护理用于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训练中的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2(22):139-140.

[3]钟迪,张舒婷,吴波.《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19(11):897-901.

[4]邓院香.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2,35(z1):37-39.

[5]席贻慧.早期康复护理对提高脑梗塞患者护理依从性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