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幼儿同伴关怀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0
/ 2

浅析培养幼儿同伴关怀的策略

苏欢

西安市第二保育院   710068

摘 要:同伴关怀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积极的群体意识;有助于认识自我价值,满足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增强同伴交往能力;协调与成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培养幼儿养成同伴关怀的良好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往的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从社会、幼儿园、家庭等三方面进行幼儿同伴关怀良好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同伴关怀  良好品质  家园协作

如何更好地发挥同伴关怀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呢?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幼儿,使他们养成同伴关怀的良好品质。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就需要我们不能把教育仅仅放在仅有的课程中,而是将一切教育融合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一日生活皆教育,将一切美好品格的养成,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这就需要社会,幼儿园和家庭同时并举,共同协作。

一、社会

    幼儿从一出生,就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团体中,受到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就是一本大教材,而幼儿同伴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社会榜样影响在幼儿同伴关怀行为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幼儿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影、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幼儿多次观看别人的关怀行为,就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关怀行为。

研究表明,成人行为的榜样对幼儿的刺激作用远大于言语指导的刺激。心理学家冠茨等人研究了幼儿在看过助人行为电视后发现,幼儿在游戏场上表现出更多的彼此帮助的行为。拉什顿等人研究表明,幼儿多次观看利他行为的榜样有助于培养利他行为。多次看到别人把自己的东西分给需要的人的幼儿,比只看到一次的幼儿,能更多地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

周围的人都是幼儿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关怀行为。这样,就要求社会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关怀、友爱,使置身其中的幼儿能够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学会关怀,乐于关怀。同时,社会有必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例如为幼儿制作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电影等。

二、幼儿园

    幼儿园是幼儿重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幼儿园是幼儿能够进行同伴关怀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园进行及时的同伴关怀教育对幼儿同伴关怀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首先,应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强化幼儿的同伴关怀行为。幼儿的行为都是极不稳定的,不管出于自觉还是非自觉,都需要外部的强化刺激,使之巩固和稳定下来。当幼儿发生同伴关怀的行为时,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幼儿形成自觉稳固的同伴关怀行为。当午睡前幼儿毛衣太紧无法独自脱下时,当鞋带散了不会系时,当绘画用的水彩笔没有颜料时,当有人跌倒时,同伴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关怀就会显得自然而及时。

    其次,利用区域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亲社会行为。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交往、配合、协商,一切自我中心化的表现都有可能阻碍游戏的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诱发并引导幼儿同伴关怀行为的发展。教师应有意识地准备和投放材料,以为幼儿同伴关怀行为的发展创造机会。在每一次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都要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多和同伴沟通交流。

    最后,提升保教人员的示范行为,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教会幼儿利他行为的最好方法是成人在幼儿面前展示出相应的利他行为,然后在幼儿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以强化。因为在孩子眼里,老师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是完美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是有意或无意的,都会成为幼儿效仿的对象,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自己的老师,日积月累的学习与潜移默化,能使幼儿把存在于大脑里的行为准则迁移到其他情境中,指导自己的个人行为,从而使内化的同伴关怀观念得以外化为具体的行为。

三、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谓是深刻深远,在家庭中,家长应做到: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更新教养观念;父母双方的教养观念要一致,方法要统一;注意家园沟通,保持父母的教养观念和幼儿园的教育要求一致,这就需要建立和谐的家庭体系,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首先,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家庭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行为控制等能力都比一般家庭要好,其子女的关怀行为也相应的较多,因为他们从家庭中感受到的温暖的关怀影响着他们作出相应的关怀行为。俞国良等人研究发现,和谐健康的家庭有助于幼儿各种社会能力、社会技能的形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社会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幼儿就容易在同伴群体中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离异家庭子女的同伴关怀行为研究表明,在幼儿同伴关怀的自我评价中,完整家庭幼儿明显高于离异家庭幼儿。

    其次,家长富有情感的、民主的教育方式可以诱发幼儿对他人的友好倾向,其子女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在与同伴交往中多为受欢迎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会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如果是积极的,就会有助于孩子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如果是消极的,则会有碍于幼儿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同时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同伴关怀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父亲多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合理意见和要求,有助于提高孩子从事各种活动(包括与同伴的交往,向同伴表达自己想法)的主动性水平。

    最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形成安全依恋。依恋是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目前依恋的研究涉及到了恋人、挚友和亲子之间,而其中亲子依恋研究占据特殊的重要地位。具有安全依恋历史的幼儿长大后会把安全感带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中,而且有安全依恋历史的幼儿会乐观地对待他人。因此,依恋,特别是母亲与幼儿的关系一直被认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睦、融洽的母子关系会促进幼儿同伴关怀行为的发展,而冷漠、敌对的亲子关系往往导致幼儿的恶性社会行为,从而影响其形成同伴关怀的品格。

总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是社会化,它是每个幼儿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主动积极的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因此社会、幼儿园和家庭在幼儿良好的同伴关怀品格形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这些影响因素,使之发挥良好作用。

通过分析发现,同伴关怀对幼儿社会性心理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社会性需要,还影响着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不仅如此还能增强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反之,幼儿社会性心理的发展又使得幼儿的同伴关怀更加成熟,关怀的方式特更加多样,不再局限于身体的碰触,简单的言语,更趋向于复杂化。 不仅如此,同伴关怀可以使幼儿更好的理解他人的行为,摆脱自我中心;在群体中更受欢迎,形成积极的群体意识;有助于认识自我价值,满足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增强同伴交往能力,学会与同伴融洽相处;协调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完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同伴关怀的引导教育,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密切关注幼儿的同伴关怀行为,并加以鼓励和强化,以促进其社会性心理的发展。同时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影响的,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工作,为幼儿的成长创造积极的环境,提供良好丰富的资源,如此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最后,通过在幼儿园实地观察得到的实例来验证了本文的分析结论,对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Teresa M.Mcdevitt, Jeanne Ellis Ormrod.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M].Beijing:Educational Sciense Publising House,2009.655-775.

[2] 田素娥, 匡明霞.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66-68.

[3] 许政援.儿童发展心理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4] Maria Vicenta Mestreb,Meredith M. McGinleyc.The protective role of prosocial behaviors on antisocial behaviors: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4(6),4(37):359-366.

[5] 贾蕾.试析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111-112.

[6] 李幼穗.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天津师大学报,1999,28-32.

作者信息:苏欢,1991年出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