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西湖保护治理思考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0
/ 3

大理西湖保护治理思考与对策 

马灿芬 

大理州洱源县牛街乡人民政府,云南洱源 671201

摘要:大理西湖是洱海主要水源地之一,保护好西湖水环境对洱海保护治理有重要意义,经过洱源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西湖水生态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西湖水质、水环境、水生态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善。文章主要对大理西湖保护与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究大理西湖保护与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大理西湖保护效果,强化管理运营水平,真正发挥大理西湖的生态功能,为洱海保护作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大理西湖; 现状; 对策建议

西湖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湖面面积3.3平方公里,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2.5公里,湖岸线长13公里。西湖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8.3米,多年平均储水量593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出流量约1350立方米,约占洱源县年入洱海水流量的2.8%,全部入洱海平均径流量的1.66%,是入洱海重要水源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它是一个转化速率高、湖岸线发育系数很大的草型富营养湖泊,也是一个“四山环翠”有历史渊源的小型湖泊,保护治理好大理西湖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历史的召唤,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保护好洱海”的召唤。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出现转变,西湖受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岛内六村七岛生活污水污染、西湖地下水断流等诸多原因,导致西湖水质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大理西湖水质常年保持在Ⅳ类,均未达到水环境Ⅱ类的要求,大理西湖作为洱海的重要水源地,保护好西湖水质尤为重要,通过对大理西湖水环境现状进行调研,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1 西湖的基本情况

1.1西湖流域人口分布及种养殖业情况。西湖周边有右所、幸福、温水、团结、西湖、中所、旧州7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9716户34009人,灌溉面积9301亩。其中,居住在西湖有6个自然村(张家登、清水塘、中登、东登、南登、海塘村),共16个村民小组,1100户4556人,耕地面积2899.35亩。周边耕地主要种植水稻、蔬菜、蚕豆等农作物。

1.2生态系统情况。2015年12月西湖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正式被命名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主要由湖盆西部汇水面山森林生态系统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组成。其中,湿地面积352.70公顷,林地637.96公顷,农地218.55公顷,周围村庄、道路等144.86公顷。西湖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许多越冬鸟类的栖息地和捕食地,共有哺乳类动物18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14种,鱼类26种,鸟类105种(其中水域鸟类44种),维管植物306种(其中湿地植物115种)。

1.3地质情况。西湖水域沼泽地、芦苇群落众多,周围除西侧有冲洪积层外,其余均属湖积层,泥炭资源较为丰富,埋藏于水下约2米处,平均厚度4米,最深超过15米,储量达390万吨,是滇西北地区泥炭储量最大的湖泊湿地。另外,西湖湿地周边地热资源丰富,属洱源三大热水区之一的西湖西水热区,位于西湖湿地西岸,波头村至温水村之间,南北延伸约3.6平方公里,出水量较大。

2  西湖保护治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洱源县高度重视西湖的保护治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西湖保护治理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1西湖已经演变成典型的藻型富营养湖泊。西湖水华藻类密度大、叶绿素a含量高,水华蓝藻优势度明显,藻类生产力和现存量较大。

2.2西湖生态系统近年来快速退化。生态系统结构处于快速退化过程中,西湖水体透明度低,沉水植被基本消亡,初级生产者从以沉水植被为主转变为以浮游植物为主。浮游动物数量和物种组成表明其对浮游植物生产力的消费能力低下,水体发生化学、生物分层,底层严重缺氧,底栖动物基本消亡,全湖生态系统严重受损。

2.3西湖自净能力较弱。西湖由于库容量小,对外来冲击性影响的响应十分敏感。

2.4周边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带来的影响。2005年前后,由于电磁炉等低成本灶具逐步进入农户家中,西湖周边群众“挖海煤”制作燃料的现象逐渐消失,底泥逐年淤积,且有机质含量高,氮为重度污染,磷为中度污染。另一方面周边村落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群众多数将原有的旱厕改为水冲厕,导致生活污染更加容易扩散。另外,由于周边村落灌溉水源逐渐枯竭,近年来抽西湖水灌溉的现象较为普遍,也一定程度影响西湖水环境。

2.5西湖水动力差。西湖湿地水动力、水源补给不足。自然涌流的消失导致西湖水动力不足、水体置换、更新能力越来越弱。西湖水体流动性较差,局部区域甚至形成死水区,水动力交换差,死水位高,水体交换更新不足。

3  西湖保护治理已采取的措施

3.1强化污染源控制。近年来,为切实解决西湖周边居民生产生活污水问题,系统性实施了西湖6村7岛居民污水清运工程、散养奶牛搬迁工程、截污治污工程。先后共安装化粪池4079口(其中,西湖村委会安装443口),建成总处理能力1055立方/天的污水处理站8座。另一方面,为切实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开展“三禁四推”工作,环湖周边1.3万亩耕地禁止种植高耗水、高耗肥农作物,禁止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度高残留农药,切实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对西湖的影响。疏堵结合,积极调整环湖周边的农业种植结构,推广种植蚕豆、中药材、生态烟叶等绿色种植,努力探索转型发展。

3.2强化蓝藻水华治理。西湖近几年受水源枯竭等原因影响水体富营养化加剧,部分水域水质较差,同时水体中蓝藻密度处于偏高水平。遇到极端气象条件情况,会出现局部蓝藻水华。为保障入洱海水质稳定改善,建成合计日处理8万方藻水分离站两座,运行期间每天8万方经藻水分离站处理后的Ⅲ类水质(湖库标准)进入罗时江。同时,在西湖内安装52个水动力设施,2艘控藻船等设施,全面加大藻水处理力度。

3.3实施湿地和生态隔离带建设。为切实改善周边生态,保护西湖整体生态环境,近年来分批实施了一批湿地和生态隔离带建设项目。一是实施了洱海源头国家重要湿地建设工程,分为三期建设,已建成环湖一期600亩、二期920亩、三期850亩。二是实施湿地建设项目。建成生态沟渠多塘湿地净化系统50亩、入湖口跃进河湿地400亩、上游绿玉池近自然湿地200亩、出湖口三南湿地150亩。三是实施入湖口生态隔离带建设。在跃进河湿地入口前端两侧建成生态隔离带380亩。

3.4实施出湖河道治理。为进一步加强出湖水质提升改善,削减出湖污染负荷。实施了罗时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成8.4公里生态隔离带和截污沟,河堤生态护坡近7公里,河道两侧库塘湿地1200多亩,完成了近8公里的罗时江河底清淤。

3.5实施水资源调控。考虑到目前西湖面临的水源补给不足,水动力不足问题,在水资源补给调控上实施了一些项目。一是实施跃进河引水。2017年,为及时增加西湖水源补给,应急实施了1公里的补水沟渠建设,并利用弥苴河西堤西官庄等六个龙洞,将弥苴河水通过跃进河引入西湖,优化水位调控,促进沉水植物恢复。二是2019年,实施了弥苴河大楼桥沉砂池工程和弥苴河至西湖引水工程,通过直引经沉砂净化处理后的弥苴河水和三库连通分流水补给西湖,年补水量可达650万立方。

3.6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综合考虑西湖周边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以及6村7岛沉积泥炭地质条件较差,房屋下沉、倾斜等情况突出的安全隐患,洱源县启动实施了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将分期对西湖岛内6村722户3450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配套建设安置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迁出区进行生态修复,全面改善西湖周边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十三五”期间,先期实施了中登村152户的生态搬迁工作,其余延续至“十四五”期间继续实施。

3.7实施全湖动态监测。为进一步强化西湖水质监测分析,先后实施了水质动态监测、水生态(含藻情)动态监测、水文动态监测、气象动态监测、高清实时视频监控5项工程,形成了立体监测的新机制,水生态保护治理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资料。

3.8实施西湖保护宣教。为加强西湖保护的宣传教育,我县建成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宣教长廊、紫水鸡保护等科普基地,通过全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县内外群众对西湖保护治理的意识。

3.9实施西湖水环境治理工程。目前正在实施西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计划建成环西湖生态截污沟11公里,湿地和库塘污染底泥清淤22万方,环西湖生态护岸14公里和生态步道12公里,西湖水生植物恢复示范工程1000亩,配套湿地运营管理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可有效促进西湖水质提升改善。

4 对策建议

尽管西湖保护治理已采取多种保护措施,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通过认真分析、调研,提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4.1从分散治理转向协同治理,治水理念升级

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治湖、精准治污的协助决策机制。一是建立西湖流域水环境及水生态监测体系。统筹整合全县生态环境、洱海保护、水利、水文、气象等部门力量,实行多方联合监测,建立健全了西湖流域水环境及水生态监测网络,实现了西湖流域监测体系全覆盖,适时掌握西湖流域水环境及水生态变化情况,为西湖保护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二是建立了信息化辅助决策机制。利用洱源县智慧环保项目,构建涵盖西湖流域主要区域的“天空地”一体化感知网络,对流域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并以数据为基础,构建了数据分析模型体系,模拟分析水文、水质、水生态、水动力等情况,为行政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持。三是建立水资源科学调度机制。将“保水质、防蓝藻”与水资源调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每年制定年度西湖水资源调度方案, 实现西湖水资源科学合理调度。

4.2从局部治理转向系统治理,治水手段升级

探索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工程体系。全面启动西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精准提升行动,系统排查西湖水环境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统筹上下游、兼顾湖内外,坚持内源与外源治理并重,系统推进西湖生态搬迁、绿玉池水环境综合治理、库塘湿地提质增效、截污体系提质增效、“北三江”水质改善等工程,强化截污控污、生态补水、面源污染防治、增殖放流、蓝藻防控等日常管理工作。

4.3资金从单一来源转向多元化,资金来源升级

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资金保机制紧紧围绕中央水污染防治、省级“一湖一策”等专项资金争取渠道,切实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

一是加强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项目前期、包装、储备、争取等工作,争取更多的洱海保护治理项目进入上级项目规划盘子,争取得到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建立健全多方联动的项目资金争取机制,研究制定项目争取激励机制,鼓励督促各级各部门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争取得到更多项目资金支持。三是充分用好用活现行投融资政策,利用PPP、专项债券发行、贷款和引入第三方参与保护治理等方式,积极扩宽洱海保护治理投融资资渠道,全力破解洱海保护治理资金瓶颈。

4.4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向依法治湖,治理体系升级

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管执法保障机制尽快厘清洱海流域执法权责清单,整合洱海流域综合执法大队、洱海流域乡镇洱管所及相关执法力量,探索组建高效快捷的综合执法队伍,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联合联动执法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联合联动执法和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扎实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强执法保障措施,落实一线执法人员的待遇保障,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房办事、有章办事“四有”问题。

4.5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参与,治水主体升级

进一步健全完善全民参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全民参与的激励机制,畅通群众对西湖保护治理的监督、举报渠道,建立和完善监督、举报反馈奖励机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管理,营造全民参与氛围;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西湖保护治理的奖励机制,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方面着力,激发群众参与西湖保护治理的热情。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全民参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大《乡村清洁条例》执行力度,与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建立遵守条例法规和村规民约的惩戒体系,树立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荣辱观、法治观。三是要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不断创新宣传的形式和内容,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西湖保护治理工作,讲好西湖故事,形成人人都是保护者、人人都是宣传员的大宣传格局。

5 结语

综上所述,大理西湖作为洱海的重要水源地,在整个洱海保护治理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要加大对大理西湖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当前大理西湖的现状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强化西湖保护和管理力度,完善西湖保护工程及管理措施,并积极开展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有效改善大理西湖水质,优化水生态系统环境,同时对西湖水资源进行协调性开发和利用,并强化日常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西湖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参考文献 

[1]杨雅兰,过龙根,尹成杰,公莉,罗泽凤,徐淑兰.云南大理大理西湖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演替特征[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3,13(02):625-631.

[2]何日玲. 滇西大理西湖沉积物记录的近3000年植被与气候变化[D].云南师范大学,2022.

[3]索旗. 近百年来湖泊枝角类群落响应多重环境压力的模式识别[D].云南师范大学,2022.

[4]张晨雪. 基于沉积记录的近50年来大理西湖湖泊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21.

[5]彭园睿,何兴华,杨春灿,孙秋雁,刘志林,赵冬梅,角媛梅.大理西湖湿地景观中水体富营养化及截留功能的季节变化[J].生态学杂志,2020,39(12):4078-4089.

[6]贺柳青. 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云南师范大学,2020.

[7]张晨雪,徐敏,董一凡,王荣,方凤满.硅藻群落指示的近50年来大理西湖湖泊生态系统演变规律[J].环境科学,2020,41(10):4572-4580.

[8]冯培举.大理大理西湖公园景观设计评价[J].江西农业,2018(18):69+75.

[9]康文刚. 滇西北典型湖泊近现代环境变化特征与藻类响应模式识别[D].云南师范大学,2017.

[10]刘晓杰,林开文.浅析大理西湖湿地公园景观特色及保护措施[J].绿色科技,2014(12):121-123.

[11]毛志睿,陆莹.高原湖泊型湿地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大理大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04):72-78.

[12]孔德平,杨发昌,范亦农,白晓华,陈静.大理大理西湖村水污染负荷分析及对策措施[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S2):86-90.

[13]杜宝汉.大理西湖水质变化趋势分析[J].云南环境科学,1998(0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