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内脏损伤的护理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1
/ 1

腹腔内脏损伤的护理技巧

赵国莉

松潘县人民医院  四川 阿坝州  623300

腹腔内脏损伤是普外科常见的损伤类型,受伤原因、内脏部位、严重程度的不同,内脏损伤的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但无论是哪种损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促进病人转危为安,身体康复的重要基础,否则,可能延误诊断、治疗,导致发生严重并发症,危及病人生命安全。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腹腔内脏损伤存在病情隐匿的特点且进展较快,如不能及时、准确判断病情,将直接影响诊疗效果。实践证明,实施有效的护理,对促进腹腔内脏损伤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1.腹腔内脏损伤的护理原则

腹腔内脏损伤的重大护理原则之一,就是快速对患者行全身检查,从而确立是否存在腹腔内脏伤或全身性多发伤,迅速解决患者可能出现的呼吸循环紊乱,对其实施供氧、气管插管处理;及时补充血容量。若疑似腹腔内脏,则及时做抽血试验配血,维持多条静脉通路输液。如患者出现休克,迅速输全血,对此时血压正常、能移动患者收入普外科;对此时升而复降、反复波动者,预示损伤危重,不能移动者,建议抗休克的同时做剖腹探查,直到其身体状况平稳再住院治疗。置尿管,记录尿量;置胃管,减压胃肠;若患者出现开放性创伤,及时输入抗毒素。保证静脉通道的迅速建立,晶体液能快速输入,维持血液循环稳定,期间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体征,做好记录。

2.腹腔内脏损伤的护理措施

2.1病情评估

向意识清晰患者或家属询问病史,掌握腹腔内脏损伤方式、过程、地点、时间等信息,从而更加全面的判断病人的病情变化,护理期间重视各个细节,例如脉搏、呼吸、体温、血压等变化。须知,这些病情变化均可能成为重要的阳性资料,能够为医师早期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帮助。依据临床经验显示,如患者肝区不适右肩膀牵涉性痛可能伤及腹腔肝脏;睾丸痛可能伤及十二指肠或肾;腰背痛可能涉及腹膜后血肿;下腹、外阴尿外渗可能伤及膀胱、后尿道;恶心呕吐可能是内脏破裂后,内容物刺激腹膜引发;如患者便血,可能伤及大肠。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快速识别患者病情,为高质量护理提供保证。

2.2心理疏导

大多数腹腔内脏损伤患者一般都是遭遇突发性伤害所致,面对这种无妄之灾的打击以及对病情的担忧,患者普遍处于高度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需及时与其交流,重视病人主诉,给予充分的鼓励与安慰,使其安心的配合治疗与护理。对于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施以止痛处理,减少患者应激,特别是减少患者的恐惧感,使其更加配合治疗。

2.3术中护理

处理腹腔内脏损伤时,护理人员与医师保持密切配合,熟知护理流程,例如,要先行开放患者呼吸道、改善其通气,然后再辅助呼吸,改善其呼吸功能,之后开放静脉,以改善其循环。特别对于一些可能危及安全的内脏多发伤,更要第一时间开放呼吸道,及时改善患者通气,实施胸腔引流,避免患者发生窒息、缺氧。与此同时,利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避免肺水肿、脑水肿。

患者早期腹腔内脏损伤,如胃肠道损伤往往没有特异体征,很容易被患者或护理人员忽视,进而加重病情发展。护理人员要全面掌握病人伤前状态、饮食状况、受伤经过、暴力性质等。住院后,及时导尿,定时记录尿量、颜色,纠正可能引发休克的风险因素,为判断病情走势、治疗提供依据。期间避免移动患者,以预防内脏加重出血。腹腔穿刺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护理技巧,一般穿刺于下腹、脐和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若穿刺抽到不凝固血,往往预示实质脏器破裂;凝固血预示穿刺到血管、血肿。若穿刺抽到消化液,预示发生胃肠道破裂;若穿刺抽到尿液,可能出现膀胱破裂。此外,即便穿刺阴性,也不可排除腹腔内脏损伤,还需进一步观察,并定时重复穿刺。

2.4术后护理

    术后预防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患者苏醒后,确认血压、脉搏、呼吸体征稳定,鼓励患者做体位更换;指导患者做有效咳嗽、咳痰,通过叩背、按摩咳出深痰,避免气管分泌物累积,发生感染。让患者每日做深呼吸、床上活动,只要病情允许,早期做下床活动。如为肝破裂,日常取右侧卧位;如为脾破裂,日常取左侧卧位;如为气胸,日常取半坐卧位;如为肾损伤,建议绝对卧床至少15天。

3.小结

腹腔内脏损伤是外科常常面临的急症之一,具有发病凶险、进展损伤、多伴内脏大出血等特点,有相当数量的病人会在不同受伤时期处于休克状态,若护理不及时,往往会危及患者生命或造成严重并发症。因此,实施及时、准确、高质量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措施,是实现腹腔内脏损伤急救成功的重点。对此,临床护理人员更要全面掌握不同腹腔内脏损伤的急救技术,熟悉不同内脏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而为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帮助。毫无疑问,对内脏损伤患者实施急救及护理是一项分秒必争的工作,要求每一项护理内容做到操作快速、准确,有条不紊的配合医师完成救治,保障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高质量的护理措施能够为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对提高医疗质量,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