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冠心病介入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1
/ 2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冠心病介入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唐冬霞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 泰州 225500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冠心病介入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是冠心病介入术患者32例为对象。参照组(16例)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患者在早期需保持卧床,使用间歇性充气挤压泵干预。在病情稳定以后,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指导,由被动到主动,逐渐开展肢体锻炼。重视饮食,控制食盐摄入量,每天为5g),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对于护理后的凝血功能指标(PT水平、APTT水平),研究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够预防冠心病介入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发生率,其危险因素较多,如脓毒血症、糖尿病、致动时间、抗凝治疗、吸烟史。据调查[1-3],冠心病介入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需重视预防护理。本文将以近年来32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探究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冠心病介入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预后的影响。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32例冠心病介入术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22年1月-2022年12月。参照组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41.85±5.67)岁。研究组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22-64岁,平均(41.76±5.45)岁。参照组、研究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P>0.05。

1.2 方法

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包括症状观察、并发症预防等,若患者长期卧床,床铺保持干净,定期翻身,预防压疮。

研究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1)组建护理小组,由临床医师、心理师、康复师、护士长、护士等组成,以“冠心病介入术”、“围术期护理”、为关键词,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查询资料,并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整体护理方案。(2)围术期护理:做好术前方式工作,访视患者,简要说明手术环境、手术过程。在手术治疗中,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身体,与患者主动交流,缓解情绪,指导患者摆好体位。(3)术后护理:患者在早期需保持卧床,使用间歇性充气挤压泵干预,设备为LGT-2200H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选择气囊大小,采用梯度压力模式,设定工作压力35-45mmHg,以由低到高原则,使用气压充气进行调整,每次30分钟,每天2次,结合实际情况设定腔室压力,在治疗后使用乙醇对气囊消毒。在病情稳定以后,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指导,由被动到主动,逐渐开展肢体锻炼。重视饮食,控制食盐摄入量,每天为5g。选择合理烹饪方式,达到降磷目的,如吃鸡蛋时不吃蛋黄、吃肉时不喝肉汤等。使用带刻度水杯喝水,合理摄入饮水量,确保水份在干体重中占比3%~5%,体重增长应当低于1 kg/天。给予中医特色护理,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利水消肿为辅,主要是活血化瘀药物,主要选用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丹参、地龙、路路通等。治疗方式包括外敷、内服。

1.3 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分析;评估凝血功能,抽取静脉血,在护理前后分别测量PT水平、APTT水平,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本研究,使用t检验比较凝血功能的差异,使用x2检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组别

n

例数

占比(%)

参照组

16

4

25.00%

研究组

16

0

0

T

/

4.8956

4.8956

P

/

0.0367

0.0367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对于护理后的凝血功能指标(PT水平、APTT水平),研究组下降明显,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X±S,s)

组别

n

PT

APTT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参照组

16

18.52±1.24

13.86±1.09

42.12±3.08

34.09±3.43

研究组

16

18.32±1.12

11.09±1.32

42.34±3.94

28.61±2.86

T

/

0.5645

4.3434

0.4534

5.0956

P

/

0.6784

0.0000

0.7845

0.0000

3 讨论

当前,冠心病介入术逐渐应用成熟,在疾病的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2-5]。然而,冠心病介入术患者在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危险因素包括体质量、原发性高凝状态、手术等。因此,冠心病介入术患者应当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6]。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是一种连续性、统一性、完整性护理方式,针对疾病特征、患者身体状态等进行护理,包括并发症护理、饮食指导等,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护理服务

[7]。对冠心病介入术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加强静脉血栓栓塞症教育,引起患者与家属的重视,积极配合运动与物理预防,同时加强心理护理,继而消除患者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应用效果显著[8]。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对于护理后的凝血功能指标(PT水平、APTT水平),研究组下降明显,P<0.05。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够预防冠心病介入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延丽,钱静,赵晓霞.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冠心病介入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预后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484-485.

[2] 张颖. 探讨"5A"护理模式预防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J]. 养生保健指南,2021(16):129.

[3] 吴晓莉. 综合康复护理对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分析[J]. 饮食保健,2021(29):152.

[4] 李增新. 三位一体护理模式在预防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3):117.

   [5] 李福英. 个体化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运动耐力及心功能恢复的影响[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6):88-91.

   [6] 苏晓玲.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22,20(5):118-121. DOI:10.14033/j.cnki.cfmr.2022.05.033.

   [7] 袁圆,刘国芳. 个体化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2,34(21):157-160. DOI:10.3969/j.issn.1672-0369.2022.21.049.

   [8] 韩雪. 冠心病相关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19):26-28.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21.1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