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2
/ 2

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

马肖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目的分析护理当中出现院内感染的风险和具体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患者的院内感染具体情况将其分为感染患者组与未感染患者组。对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一些风险要素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临床护理因素是否对院内感染存在影响。结果在180例患者当中存在院内感染的患者有30例,其感染率16.67%。感染患者组和未感染患者组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侵入性治疗以及治疗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46岁、治疗和侵入性治疗的时间〉6天,同时采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和机械统计的时间〉7天能够明显增加出现院内感染的一些风险。此外,护理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化学消毒剂的是否正确使用、侵入性护理工作以及空气消毒情况都对院内患者出现感染有着明显的影响,P<0.05。结论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院内感染风险的因素是〉46岁、治疗和侵入性治疗的时间〉6天,采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和机械统计的时间〉7天、护理工作者自身在手部卫生方面存在不合格情况、对化学消毒剂和空气消毒存在着不合理。通过对患者的院内感染风险情况和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采用有效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地对院内感染率进行降低。

关键词:院内感染;风险;护理对策

院内感染又被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医源性感染”,它是一种对在医院中的病人来说,它包含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住院过程中产生的感染,另外一种是在住院之前已经出现的。医院感染是随着医院的建立而出现的,它不但对病人的身体和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危害,还会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1]。控制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使院内感染率大幅度下降,能够达到对院内感染的控制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患者的院内感染具体情况将其分为感染患者组与未感染患者组。男性为100例、女性为80例,患者的年龄在16~84岁范围内,患者平均为58.61±11.46岁。院区感染的诊断标准:①没有明显的潜伏期的感染,将在住院2天之后发生的感染定义为院区感染;有明显的潜伏期的感染,从住院时开始,在经过了平均潜伏期之后,就被定义为院区感染;②患者出院之后出现的和住院之前存在着直接性关联的感染;③在原发感染的同时,在其它地方发生了新的感染,或者在原发感染的已知的病原上,新的病原被分离出来;④因诊断和治疗而引起的可能的传染性感染。医院感染的排除准则:①在开放的表皮上仅有菌落,没有明显的炎性反应;②外伤性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发炎;③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过慢性感染的急性发作情况。

1.2方法

结合患者的病例来看,其中包含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有并发症、免疫抑制剂方面的使用情况以及入院之前是否存在着基础疾病等情况。同时对院内护理工作者自身手部的卫生情况、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以及空气消毒情况是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其中,护士的手卫生标准是由护士严格遵循6个步骤的方法来完成的;有创的护理步骤有导尿管插管,静脉穿刺,胃管,尿道,灌肠等;根据紫外线灯的应用,对室内的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消毒,对室内的辐射强度、照射面积、照射时间、有效距离等进行了控制,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防护。在应用化学消毒剂时,要遵守无菌的原理,并根据菌种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消毒时间和消毒浓度。

2结果

2.1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单因素分析

感染患者组和未感染患者组在年龄、机械通气时间、侵入性治疗、免疫抑制剂使用以及治疗时间等方面比较来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所示。

表1  护理过程中出现院内感染风险的因素分析 [n(%)]

风险因素

感染患者组

未感染患者组

患者年龄/岁

<46

12(40.86)

84(55.82)

〉46

18(59.14)

66(44.18)

侵入性治疗

切开气管

9(30.25)

30(19.64)

气管插管

8(23.58)

26(17.86)

深静脉导管

9(30.25)

24(15.95)

泌尿道插管

7(15.92)

27(17.64)

治疗时间/d

<6

13(42.64)

90(60.25)

〉6

17(57.36)

60(39.75)

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

17(57.46)

49(32.65)

13(42.54)

101(67.25)

机械通气时间/d

<7

12(39.46)

93(61.84)

〉7

18(60.54)

57(30.16)

和未感染患者组比较,P<0.05。

2.2临床护理因素对院内感染的影响分析

护理工作者的手部卫生情况、化学消毒剂使用状况、侵入性护理行为以及空气消毒情况都对院内患者的感染出现存在着很大的影响,P<0.05。详细见表2所示。

表2  护理因素对患者院内感染情况的影响分析 [n(%)]

影响因素

总例数

院内感染的例数

护理工作者手部卫生

合格

155(85.46)

20(13.02)

不合格

25(14.54)

10(38.36)

侵入性护理操作

50(27.28)

17(33.28)

130(72.72)

13(10.29)

空气消毒情况

正确

170(93.25)

28(16.58)

错误

10(6.75)

3(18.23)

化学消毒剂使用情况

正确

158(86.57)

21(13.46)

错误

22(13.43)

10(44.25)

    和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P<0.05。

3讨论

因为大部分的急救病人都是很危险的,所以他们的免疫力和机体的调节能力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他们自身的免疫力和机体的调节能力都会下降,所以他们出现感染的几率会比年轻病人要高。多数患者在被送往医院之前,就已经处于无知觉或者是昏迷的状况,并有部分或者完全的失去了自主神经,出现呼吸困难、不能排尿等症状,因此,在紧急情况下,医师会采用侵入性的操作,但是侵入性的操作极有可能会对患者的皮肤、粘膜等屏障造成损伤,导致大量的微生物入侵,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被感染的风险。

该调查表明,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可以采取如下的护理措施:①正确地应用抗生素:护士应该知道如何正确地应用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抗生素,不要过量,不要过长时间,要严格遵照医生的吩咐,注意用药后的情况。对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人,要加强对病人的卫生管理,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口腔护理。②规范介入手术:介入手术所需的设备,在进行介入手术之前,应对其进行严格的灭菌。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需要的创伤性操作和创伤性的检查,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要轻缓,要缩短各种插管的留置时间,3~7天内更换导管1次,并要定期对插管部位进行严格的消毒。③尽可能地缩短病人的入院天数:病人入院天数越长,院内感染率越高,因此,在病人入院前,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达到有效地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率的目的。④做好通气管内管的护理:在通气管内管之前先做好灭菌工作,开启通气管内管后,再用醋酸气体对通气管内管进行灭菌,并用氯化物对通气管外管的表面进行灭菌。要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在进行机械通气之前给予患者吐剂,以免出现误吸,同时要注意及时的倾倒管道中存在的冷凝水,以免其向气道中反流引起感染。建议病人做好呼吸运动,尽可能早地离线治疗。⑤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必须遵守无菌作业程序,穿戴整齐,保证房间干净,在做完这些工作之前,必须遵守6种不同的方法,在接触到疑似污染物质和感染病人之后,要做好灭菌工作,每天都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并且要经常用适当的紫外光来消毒,并要正确地应用消毒剂。应尽量减少访客人数,并为访客提供保护,避免因污染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陈学梅.骨科内固定植入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分析和护理对策[J].系统医学,2018,3(16):190-19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