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手术切口入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应用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4
/ 2

两种手术切口入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应用对比分析

 太祖华    ,李俊博   ,刘霁宁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650200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外侧切口入路和后外侧切口入路治疗股骨干骨折中的对比。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股骨干骨折患者70例,回顾临床资料,其中35例采用股骨外侧切口入路(A组),另外35例采用后外侧切口入路(B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测定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SF-36)变化,对比分析其差别。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均完成了预期的股骨干骨折内固定修复治疗,结果发现B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相比A组更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并且生活质量也得到更好的改善。两组间上述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后外侧切口入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肌肉组织、减少了肌肉组织的损伤,缩短了康复时间。在临床治疗股骨干骨折的过程中,可将后外侧切口入路作为首选手术方法。

【关键词】股骨外侧切口入路;股骨后外侧切口入路;股骨干骨折;应用对比分析

股骨干骨折是指股骨转子下、股骨髁上这一段骨干的骨折,股骨干骨折是骨折常见类型,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一般由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摔伤、撞击等高能量暴力损伤所导致。这种骨折在意外事故中受伤的年轻人中较为常见[1]。治疗股骨干骨折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是股骨干骨折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式。通过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的痛苦明显减轻,骨折部位解剖结构恢复正常,可及早进行术后康复训练,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目前,不少研究表明后外侧切口入路治疗股骨干骨折有重要作用,使患者术后康复更快,效果更好[2]。本文重点对比分析股骨外侧切口入路和后外侧切口入路治疗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及方法

1.1研究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股骨干骨折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临床资料,其中A组(35例)和B组(35例)。A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在18-75岁(平均46.50±2.18岁);B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在19-76岁(平均47.50±2.22岁);上述病例资料比较均衡性良好(P>0.05) ,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股骨干骨折;②未行过股骨干骨折手术或手术失败;③符合手术指征,如严重骨形态异常受损等。排除标准:①存在影响手术的病史或症状(如合并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②患有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1.2方法

股外侧手术切口入路:患者仰卧位,以患侧股骨大粗隆顶点与股骨外侧髁的连线为切开入路,骨折端为中心远近端延长的纵行直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覆盖股外侧肌的阔筋膜,沿股外侧肌的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劈开股外侧肌,结扎入路内穿支血管,显露股骨干骨折端,骨折复位良好后使用股骨锁定加压接骨板对骨折部位进行内固定。

后外侧手术切口入路:患者仰卧位,以患侧股骨大粗隆顶点后约3cm至腓骨小头连线为切开入路,骨折端为中心远近端延长的纵行直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覆盖股外侧肌的阔筋膜,沿股外侧肌后缘及外侧肌间隔之间分离,显露股骨干骨折端,骨折复位良好后使用股骨锁定加压接骨板对骨折部位进行内固定。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包进行分析,定量资料用表示,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护理前后比较;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评定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价内容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症状反应4个方面,共22个条目,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由表1可知,B组患者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A组,差异明显(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引流量(ml)

手术时间(h)

住院时间(d)

A组

35

503.02±121.01

53.01±11.92

5.30±1.19

15.56±1.56

B组

35

249.01±59.01

32.01±10.15

4.03±1.02

10.52±1.23

t

-

4.589

6.120

5.174

4.862

P

-

0.01

0.01

0.01

0.0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对比

由表2可知,B组SF-36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明显(P<0.05)。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对比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症状反应

A组

35

72.25±13.15

69.85±10.20

71.35±13.24

71.85±12.16

B组

35

84.69±14.32

83.54±12.30

87.59±13.12

80.68±11.32

t

-

3.071

2.648

2.101

3.362

P

-

0.01

0.01

0.01

0.01

  1. 讨论

股骨干骨折时,容易发生股骨中下段骨折股骨干骨折属于严重的骨折类型之一[3]股骨干是人体最粗、最长、承受应力最大的管状骨,如果发生骨干骨折意味着骨骼受到了强大的暴力损伤股骨干发生骨折后,患肢出现剧烈疼痛、不能支撑体重,患者行动能力受限,需要采取骨折复位内固定方式治疗,以恢复正常身体机能骨干骨折治疗的目标是提供稳定坚强的内固定良好骨折复位恢复肢体的力线及长度,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并发症 恢复膝关节功能。

对于此类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仍是目前治疗股骨干骨折应用较多的治疗方法之一。其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股骨外侧切口入路和后外侧切口入路。股骨外侧切口入路手术的主要步骤包括:以患侧股骨大粗隆顶点与股骨外侧髁的连线为切开入路,术中切开覆盖股外侧肌的阔筋膜,沿股外侧肌的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劈开股外侧肌,结扎入路内穿支血管,将肌肉和软组织推开后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将骨碎片复原固定[4]。相比之下,后外侧切口入路以患侧股骨大粗隆顶点后约3cm至腓骨小头连线为切开入路,术中切开覆盖股外侧肌的阔筋膜,沿股外侧肌后缘及外侧肌间隔之间分离,显露股骨干骨折端,骨折复位良好后使用股骨锁定加压接骨板对骨折部位进行内固定。经数据表明,B组患者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SF-36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明显(P<0.05)。可知,这两种手术方法对于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都很好,但后外侧切口入路手术的优点在于手术部位创伤较小,康复时间更快,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体分析可知,股骨外侧切口入路需劈开股外侧肌,对肌肉组织损伤较重,术中结扎入路内穿支血管,且有损伤股神经肌支的风险,手术出血较多,术后易造成损伤肌肉组织的粘连,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而股骨后外侧切口入路经肌间隙进入,较易暴露股骨干而不会碰到较大血管、神经,不破坏肌肉组织,又能避免许多副损伤,创伤小,出血少,解剖清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外侧入路。同时,由于手术部位损伤较少,康复时间相应也会更短。具体来说,采用后外侧切口入路手术可以减少对股四头肌等肌肉组织的损害,使得往后的康复期更加顺利。相比较外侧入路手术,该手术入路治疗在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上均有所减少。由于手术对肌肉、神经等组织的影响更小,患者可以更快地开始康复运动和日常活动。但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主要视患者年龄、骨折类型、合并损伤等个体化因素而定,需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最适合、最优化的治疗方式。此外,手术后应积极配合良好的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肌肉力量与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股骨后外侧切口入路在治疗股骨干骨折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肌肉组织、减少了肌肉组织的损伤,缩短了康复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多个优势,在诸多方面优于外侧入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航,王永祥,周岳来,董辉,徐晓航,胡乐.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的Hoffa骨折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21,29(11):1086-1088.

[2]段志锋.闭合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研究,2022,30(07):84-87.

[3]李思颖,滕加文,吴伟山.逆行和顺行置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21,24(02):265-269.

[4]陈志达,蔡弢艺,丁真奇,胡晓阳,宋超,吴裕华.经皮克氏针定位法结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J].骨科,2021,12(0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