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守针法治疗儿童落枕医案一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4
/ 1

意守针法治疗儿童落枕医案一则

叶静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4

摘要:患儿,女,13岁。2023年3月10日初诊。主诉:颈项部僵硬、疼痛半天。患儿自述因晚上伏案熬夜至凌晨,今晨起床后,即觉颈项部活动受限,头向左侧偏斜时牵扯右肩背部疼痛不适,且右上肢上抬、后旋时,肩部会出现牵扯样疼痛,遂邀笔者以针灸治疗。查患者颈项部肌肉紧张僵硬,活动不利,右侧天柱、肩井穴等处压痛明显,纳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弱缓。中医诊断:落枕,辨证:气血不和,筋脉拘急,治法:舒筋通络,调和气血,取穴:外劳宫、天柱、阿是穴、风池、后溪、阳陵泉,均取右侧。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针刺部位,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天柱、阿是穴、风池以泻法行针,后溪平补平泻,同时配合颈项部轻微活动。然后,置盒灸于颈项部、阳陵泉温针灸。留针30min,30min后再次行针催气,取针时留外劳宫、阳陵泉两穴分别用意守疗法将针感传至颈肩部。意守针法具体操作[1]:在外劳宫穴针尖略微向肩部倾斜以泻法行针,待胀感异常明显时,嘱患者自然呼吸,排除各种杂念,静心后将注意力慢慢移向病所,同时缓慢地持续催针,如果患者没有感觉到,要从语言上加以引导,待经气直抵病所方才停止操作,同法在阳陵泉穴针尖略微向心方向以泻法行针,使用意守疗法。拔针后,患者觉颈项部疼痛大部分减轻,颈项活动基本自如。嘱患者次日再针灸治疗1次以巩固疗效,经治疗2次后,患者痊愈未见复发。

按语:落枕,又称“失枕”,是临床常见颈部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之一,以颈项强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有颈部受凉史、劳损或扭伤史,属“筋病”范畴[2]。本案例中患儿因伏案学习时间过长,颈部肌肉过度劳损;或外感风寒,侵袭经络,导致气血凝滞,筋脉失和。患儿病位在颈项侧部,其主要由手三阳和足少阳经所主,因此手三阳和足少阳筋络受损,气血阻滞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宜解痉止痛,舒筋活血,祛风通络。《针灸大成》曰[3]:“后溪主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针灸甲乙经》指出[4]:“后溪可治头不可顾,颈项强”,《灵枢·杂病》云[5]:“项痛不可以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后溪穴系手太阳经腧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与循行于颈部的经脉均有交会。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取后溪穴能治疗多种颈部疾患。针刺该穴的同时嘱患者活动颈部更有利于疏通经气,增进疗效,对颈部的活动起重要作用。风池穴、天柱穴及阿是穴,均位于颈项部,施以泻法,可疏通经络局部气血,增加颈部活动范围,使痉挛肌肉松弛。针刺后加用灸法,可温经散寒止痛,且能补益气血,扶正以祛邪。杨介宾教授独创的意守针法,是指医生在针刺时,要求患者聚精会神,放松身心,静心意守病所,专心感受经气传导现象,促使针刺得气后循经感传甚至气至病所[6]。《灵枢·经筋篇》记载[5]:“足少阳之筋……,颈维筋急。”阳陵泉穴是足少阳经合穴,为八会穴之筋会,可治全身经筋之病,落枕属筋病范畴,故取其治疗落枕。外劳宫穴,又称“落枕穴”,有活血通络,解痉镇痛作用,是治疗落枕的经验效穴,针刺时意守病处,可使经气沿经上传,加强通经的作用。本病的治疗上以“经筋”、“辨经取穴”等经典中医理论为指导而施治,以局部取穴,配以循经远端取穴,结合运动针法,以疏通上下、调和气血,配合意守针法,加强通络作用,然则气血调、经络通,故疾止。

参考文献

[1]缪奇祥. 意守针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1):38-40.

[2]赵京生,李照国,陈仁英.中国针灸[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11:312-313.

[3]杨继洲.针灸大成[M].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4]皇甫谧,王军.针灸甲乙经[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5]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6]杨介宾. 意守感传气致病所[J]. 实用中医药杂志, 1989(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