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4
/ 2

基于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段湛秋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武汉 430014

摘要: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地域文化众多,在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地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域文化因素融入景观设计后,能更加体现景观设计中类似于文化的“差异性”特质。其中一句古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便可以很好地阐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设计的景观作品,会对其作品特征产生影响。本文首先分析城市滨水景观的基本概念,其次探讨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设计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滨水景观;地域文化;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与此同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高。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丰富生物多样性是它的核心内容。成功的滨水景观设计能够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水质。为了有效保护利用河流资源,充分发挥城市河流的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应当合理应用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1城市滨水景观的基本概念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与城镇陆地相交的部分被称为城市滨水区,能够实现生态水景和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滨水城市重要的开放公共空间。水体、驳岸与植物组成了城市滨水景观,它的基本功能是美化城市环境。根据水体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河流滨水景观、海洋滨水景观、湖泊滨水景观,驳岸营造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观感。根据经纬度、海拔等地理条件的不同,滨水景观中的植物也随之变化。城市滨水景观具有美化城市环境、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及调节城市小气候的功能,还能够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延续和加深城市文化底蕴,营造出生机勃勃、独具魅力的城市开放空间。

2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设计研究

2.1不同地域及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

人类泽水而居,水在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环境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人们依附自然水源进行经济活动,滨水景观发展记载着人类近水而居、依水建城的文明历史,动态的水域环境为地域文化带来流动的载体。 滨水景观在城市形成初期,承担着停靠货船的功能,为人们提供货运交换的集中地。 随着工业时代的推进,滨水区域的规模扩张,原有的码头增加了简单的工业设施,便于工业发展,完善其周边的交通功能。 如今的城市滨水区随着社会精神的更新,发展为城市文化集中地,承载了旅游、休闲、运动、商务及文化互动等需求,如南京的秦淮河沿岸,基于文化特色与环境资源,发展旅游、娱乐产业,成为现代滨水区景观的典范。 将滨水景观作为传承城市地域文化的载体,探求地域性特征在滨水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探析地域文化核心,融入滨水景观序列,将城市的精神内核与现实表现相串联,共同支撑现代城市生产生活中对于亲水景观的需求以及滨河文化的认识与延续。 地域文化是滨水景观设计的底蕴,景观塑造要以此为出发点,承接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求,避免城市现代化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 设计师可融合地方建筑特色、图腾符号、民间节日等非物质元素为设计依据,关注民间对于文化符号的记忆,将其运用在景观设计中,为市民提供多功能的城市景观空间,提升城市社会和经济价值。

2.2滨水景观的设计三重性

滨水景观设计三重性具象在作品中表现为生态性、功能性、文化性。滨水景观的生态性体现在其绿植选配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例如上海杨浦江公共空间改造计划中,对于江水的引入主要作用于湿地再开发及小品造景;首期工程表现为湿地再造,解决了临江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南段二期则只是局限于道路绿化,对于生态建设并未重点考量。针对滨水景观中的“引水”概念,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对多种生态化设计手法和生态学原则进行充分的应用,减轻污染,实现生态环境营建的目的。其二功能性则是在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人性化设计考量因素。例如上海杨浦江公共空间南端二期在保留了大量高桩码头的前提下,沿江新增了许多现代休息长椅及照明路灯,功能上扩充了最大客流量,且满足了夜行及运动休憩等人类活动需求。长椅与阶梯的底部安装了条形灯带,视角上强化了景观地面高低差效果,从人性化角度降低了夜行事故概率。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通常蕴含深厚的文化性。文化在设计作品中经常被具象化为一种符号甚至是更精密的造型。例如在杨浦江公共空间南段二期中,作品保留了上海上世纪的大型起重机作为装置展示,具象地表达了上海的工业文化底蕴和码头城市特色,而首期工程中则少有当地文化元素运用。设计过程中固然会碰到棘手的难题,比如项目本身并无历史传承文化。对于没有标志性特色的原始选址,外滩十六铺码头公共景观改造设计的手法值得一鉴,方案以文字表现的处理形式,将本土的历史发展故事藏于景观小品、雕塑、道路扶手细节之中。由此一来,作品可以在丰富细节的同时也增强其地域文化体现。

2.3保护河流地域特色景观

地域特色景观包含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两部分,自然景观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动植物生态、气候环境等内容,不同的河流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景观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社会、经济、技术与文化等多个层面,影响着当地景观。应在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同时对河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并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使城市历史文明得到延续,创造生态保护与地域文化共存的城市滨水景观,这样既可以保持原有的地域景观特色,又能使景观更加美丽。

2.4实现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的有机结合

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在结果中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设计帮助市民更好地体会地域文化特征,培养其文化意识;而文化则帮助景观拥有一个更为优秀的设计表现,使一项设计不再像一缕空壳索然无味,而是富有其文化底蕴,可反复回味。在现代主义渗透于生活各个角落的今天,特征各异的地域文化逐渐不被人们所关心。当下的景观设计更多的是偏向于消费场所的捆绑,忽视地域文化的表现,城市的归属感也距大众渐行渐远。针对此类问题,地域文化因素在其设计考量中应该得到重视与改善。上世纪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一书中早已警示过当代设计师,不要再仅为商业利益而进行快餐式设计,丢失了内在的文化素养,从而缺少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2.5合理的道路交通规划

河岸线地形高低起伏,经常会遇到台地、斜坡等,可以结合地形在不同的高度上设置道路,分流步行游人和骑行游人,提高安全性。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游览河流景观,应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设置滨河步行道,满足游人亲近水面、沿水边散步的需求。在河岸线半岛等吸引游人的地区设置观景平台,在贴近水面的地区可以设置木栈道,方便游人游览河边湿地,唤起游人欣赏河流景观,保护河流环境的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评判一件设计作品时,滨水景观领域中地域文化现阶段还尚未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综合我国各地文化底蕴不一,历史沿革不同,地域文化也无法被简单定义为一个统一标准。因此,一件设计作品若需体现其文化优势,前期必然少不了大量的人文调研工作。即便如此,如十年磨一剑,这些工作是必要的,优秀的作品永远不乏其底蕴与内涵。

参考文献

[1]李硕,孙响.基于LID技术的沣河森林公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设计,2021,34(11)58-61.

[2]刘宇,王炤淋.城市滨水区工业遗产更新设计方法研究——以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改造项目为例[J].设计,2021,34(23)48-51.

[3]甄珍,张俊笑.海绵工程体系下城市景观的空间“活化传统”建构[J].设计,2022,35(2):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