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传统戏曲的保护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5
/ 2

非遗视野下传统戏曲的保护与发展

甘怀建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文化馆  542699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传统戏曲如同璀璨明珠,绽放光芒。从古到今很多人都喜欢戏曲,戏曲深受民众喜爱。为了充分利用民间与社会各界的力量发扬光大与继承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样式,更注重对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和表达。对非遗传统戏曲样式的保护,关键在于保护其过程的系统性。同时,非遗文化的业内传承与大众传播均应被视为整体上的传承环节而获得同样的重视。我们应当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尊重非遗传统戏曲基本内涵的同时弘扬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非遗视野;传统戏曲;保护与发展

引言

我国的戏曲艺术深受老百姓喜爱,国内外很多人都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于世,这表示戏曲艺术具有扎实的文化根基与巨大的文化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渐受到人们的忽视和遗忘,而如何通过一种方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文化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保护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效果。非遗戏曲文化创新设计研究就是其中一项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联系以来,并达到发展和保护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项研究。

1桂剧发展历史沿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桂剧进行了全面的改革。1938年,著名戏剧家 欧阳予倩到桂林改良桂剧;1939年,桂剧实验剧团成立,欧阳予倩创作、改编和加 工整理一大批新剧目,如《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1953年,桂剧进入新 的历史时期,广西省国营桂剧艺术团成立,为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艺术改革做了 大量的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桂剧获得较大的发展,创排《泥马泪》《大儒还乡》 《七步吟》等剧目,苏国璋和张树萍桂剧演员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桂剧艺术 在这个阶段得到飞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和优秀剧目,桂剧发展真正进入 了黄金时期。

2正确看待作为遗产的传统戏曲

2.1承载的社会功能不同

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艺术形态的基本功能。具体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曲,其主要价值不在于继续承担反映今天生活的责任,而在于其曾经反映的生活因为其反映而得到保留。它所满足的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望,以及对先民的同情需求,即满足人们对于民族血脉和文化传统延续的情感诉求。著名学者浦江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认识到:“搬演古事,演传奇、传说或历史剧,则中国剧艺进步。中国剧的艺术使古人的生活举动都理想化了,美化了。”“我看了外国戏,反倒认识中国剧在世界的地位。”①钱穆先生也认为,要了解中国人生,亦该去看看中国的平剧。②显然,中国作为历史和世界中的文化社区,传统戏曲就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之一。

2.2生态指向不同

艺术实践是一个表达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表达形式的特点,在于“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任何一个非遗戏曲样式的表达形态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口头相传构建起来的,有着完整而严密的准则和价值系统,且已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传统。作为艺术样式个体的某一戏曲剧种,如昆曲、京剧或粤剧,都已经完成了一次自我发展完善的实践。但辩证法告诉我们,进一步发展,必然进入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对以往自身系统的破坏。对于文化样式个体而言,其破坏的对象,实质上就是已经建立的文化价值体系。这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非遗代表作的生态指向在于维护这种传统形态的稳定性,而一般艺术样式则更注重对固有模式的突破以探求未知领域,其中的差异显而易见。

3当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只有正视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一是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改变,仍然是非遗保护普遍面临的外在威胁和严重挑战;二是整个的社会生态比较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影响很大;三是现在传承人的队伍高龄化现象严重;四是非遗自发性的传承遇到了瓶颈;五是很多非遗项目如传统的工艺,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相融合、相协调的时候产生了困难;六是人们的文化观念、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七是另外很多地区的戏曲地方性特色在逐渐消失。地方性反映的是地方民族文化和特色,和当地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才会深受人们的喜爱,得到人民的情感共鸣。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这让京剧、粤剧、川剧呈现不同的文化特点。面对全球化浪潮,如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与速度在不断加快。各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艺术逐渐离开历史舞台,被时代所淘汰。新时代的观众更倾向于现代审美,听不懂方言的群众想要听普通话,这使得很多方言戏曲陷入生存危机。传统戏曲如果想要得到认可,需要尽可能削弱地方特色,但这让本就不受待见的地方戏曲想要原汁原味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八是当前戏曲的娱乐功能被不断弱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过去戏曲之所以深受群众喜欢,一方面是因为古人的娱乐形式真的很少,另外一方面便是接地气能够呈现趣味性。不论是戏曲的内容还是戏曲的形式都能吸引群众,深受群众习惯。可是老一辈顽固的思想却认为,应当继续保持,使用过去的风格、内容才算延续道祖,不违背祖宗根基。

4非遗视野下传统戏曲特点

(1)历史底蕴浓厚,发展潜力大。京剧、昆曲、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曲剧、越调、吕剧、沪剧、白字剧等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民声,与现代音乐融合是被证实的一种非常新颖、独特的方式。在融合传统的戏曲文化与现代文化中,给予现代流行音乐古典的气息,给新音乐全新的创造风格,同时也可以给予现代的音乐多种选择方式。(2)具有典型的特色。通过这次的创作实践,我们成功将非遗类戏曲文化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这种风格和类型的音乐,将古典的戏曲文化和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不同于现代音乐和传统戏曲音乐的新音乐,此外它不仅将中国传统的优秀戏曲文化在现代中生活中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发扬出来,而且也可以以将中国的戏曲文化传播给下一代的国人,让中国的戏曲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3)能够满足大众.这也是首次尝试把地方方言作为新型音乐的唱版,突出了前所未有的地方特色和音乐风格,而且还借助现代的流行音乐,将其融入在一起,能够创造出即满足老一辈人们审美和钟爱的音乐,同时又能满足了当代年轻一辈们对音乐的需求。(4)起到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通过将非遗戏曲音乐类与现代音乐融合,创造出的这种新颖的音乐,它们本身就具备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优点,借助“融合”的方式,可以成功将非遗戏曲音乐类保留下来,不被人们遗忘和忽视,从而达到了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结束语

在传统文化中,戏曲是很重要的构成,自我国历史中影响和意义重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需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形式与文化构成上,应保持文化传统与现代意识之间的平衡。激发非遗戏曲的生命力,并不意味着使其成为紧紧包裹其他内容的空壳。只有突破多年以来“按照西方模式实现传统戏剧的‘现代化’改造”的刻板思路,才能真正找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途径。对此,我们应当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正确处理好系统保护与现代化选择之间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延续中华文化血脉。

参考文献

[1]陈小蓉,何嫚,张勤,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体育科学,2017(5):48-60.

[2]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困境与突破[J].学术论坛,2012(1):70-73.

[3]许春华,王曙,晋艺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实证研究——以武威市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