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对其盆底功能的改善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5
/ 2

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对其盆底功能的改善评价

郑海英

阆中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四川南充 637400

【摘要】目的:探究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对其盆底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2021年1月到2022年7月,以80例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3月后,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盆底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导盆底康复训练可有效治疗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改善临床症状和盆底肌力。

关键词: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常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临床症状;盆底肌力

女性盆腔器官包含子宫、直肠与阴道等,盆底肌肉、子宫韧带等组织持续提供有效支撑是让盆腔器官始终处于相对固定位置的主要原因。妊娠、分娩均会对患者的盆底肌肉、子宫韧带造成一定损伤,该损伤难以自然、迅速恢复,或在其他因素影响下让盆腔器官出现移位,诱发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等不良现象。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是常见产后并发症,但具有较高危害性,多数患者同时合并尿失禁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盆底康复是该病常用治疗方案,但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案可发挥不同效果。此次研究将2021年1月到2022年7月入院的产后盆腔器官脱垂80例作为对象,探究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相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1月到2022年7月,以80例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有40例。对照组:年龄21-39岁,平均(30.32±2.17)岁;阴道前壁脱垂有13例,阴道后壁脱垂有23例,子宫脱垂有4例。观察组:年龄22-39岁,平均(30.67±2.20)岁;阴道前壁脱垂有15例,阴道后壁脱垂有22例,子宫脱垂有3例。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辅助患者完成常规妇科检查与阴道检查,评价患者的病情严重,充分遵循患者的个人意愿,传授盆底康复训练方法与技巧,发放相应训练流程图,让患者居家期间自行训练,一天训练1次,一周最少训练5次,一次30-45min,每月复查1次。

观察组实施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在医院专业康复医师监督、指导下完成相应的盆底康复功能训练,让患者掌握训练技巧和注意事项。(1)肛门训练:在病床平卧位,双腿自然分开并适当微屈,指导患者听从口令,吸气时肛门逐步收紧,呼气时肛门逐步放松,收紧及放松频率尽量符合呼吸频率变化,但在肛门收紧过程中需充分放松腹部、臀部、双腿部的肌肉。结合患者的身体状态决定训练频率。训练强度,每次收紧、放松训练时间是8-10s,一次训练10min。(2)阴道训练:结合患者的阴道收缩功能制定训练方案,从最轻阴道球囊开始,将球囊送入患者阴道后,持续保留1min,结合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耐受情况适当延长保留时间,直至患者可持续保留10min并无球囊脱出现象。达到上述标准后开始增加球囊重量,持续强化患者的阴道收缩功能。每间隔15min治疗1次,每天治疗2次。(3)生物反馈:嘱咐患者治疗前排小便,确定膀胱充分排空后进行,膀胱截石位,双腿自然分开,将治疗仪探头送入患者的阴道中,让患者完成提肛、阴道收缩训练,记录患者的盆底肌肉舒张肌电图,一次20min,隔天1次。

1.3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治疗前、治疗1月后、治疗3月后运用POP-SS量表[1]评价,评价指标是小便时用力、站立时腹痛、脏器下坠感、膀胱未排空感、站立时不适感等,单项总分是0-4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2)盆底肌力,治疗前、治疗1月后、治疗3月后运用Oxford肌力评分法[2]评价,康复医师将双指放入患者阴道中,感受阴道中的肌肉收缩力、维持时间,其中毫无肌肉收缩代表0分,肌肉抽搐代表1分,存在微弱收缩力代表3分,存在普通收缩力代表4分,存在强力收缩力代表5分。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 22.0中统计比较。

2·结果

2.1患者的临床症状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1月后、治疗3月后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一。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月后

治疗3月后

观察组(n=40例)

7.68±1.54

4.39±1.35

3.51±1.14

对照组(n=40例)

7.42±1.50

5.52±1.44

4.54±1.19

t值

0.7649

3.6207

3.9530

P值

0.4466

0.0005

0.0002

2.2患者的盆底肌力

治疗前两组盆底肌力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1月后、治疗3月后观察组盆底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二。

表2 两组盆底肌力(,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月后

治疗3月后

观察组(n=40例)

2.71±0.70

4.06±0.64

4.79±0.52

对照组(n=40例)

2.86±0.74

3.62±0.60

4.38±0.49

t值

0.9313

3.1721

3.6292

P值

0.3546

0.0022

0.0005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常见妇科疾病,妊娠期、分娩期、产后妇女是主要发病群体。妊娠属于女性独有生理状态,但在这一过程中胎儿体型持续增长、子宫体积逐步增大,盆腔内肌肉遭受的压迫持续升高,会对盆底肌肉结构、盆底肌力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盆底功能异常。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是比较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但危害性较大,若不及时进行治疗甚至会导致子宫切除、丧失生育功能。临床治疗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方法较多,最常用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治疗是在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监督下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案,患者在康复医师帮助下有意识地自主完成盆底肌肉收缩与放松,持续增强自身的盆底肌张力,逐步提升近端尿道以及膀胱颈部的解剖学位置,恢复括约肌功能,减轻括约肌的功能受限表现,逐步恢复盆底功能[3]。但多数患者更青睐于常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该治疗可居家进行,经济性更好。但该治疗对患者的依从性、训练准确性有很高要求,若不能达到要求则难以保证效果。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治疗虽然花费更多,但患者始终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实施生物反馈治疗,症状改善速度更快,盆底肌力恢复更好。

综上可知,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实施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临床症状及盆底肌力改善更显著。

参考文献:

[1] 汪文燕. 产后康复护理对减少产后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发生及增强盆底功能恢复的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1):139-140.

[2] 黄媛媛. 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在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2,34(3):69-72.

[3] 刘诗宇,张欣,孟祥. 专业督导下盆底康复功能训练治疗阴道分娩所致盆腔脏器脱垂的疗效分析[J]. 当代医学,2021,27(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