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视域下口译技巧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5
/ 5

 释意理论视域下口译技巧探析

洪亮

(华东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241)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国内兴起了口译学习的热潮。很多英语学习者踊跃参加口译考试。但是口译考试不同于大学英语4,6级或英语专业4,8级考试,口译考试属于职业能力考试,而不是英语水平测试。职业能力考试注重考核应试者的职业技能。除了要有扎实的双语功底,人事部口译考试二级和一级还要求考生要熟练掌握口译技巧。那么主要有哪些口译技巧呢?该如何掌握这些口译技巧呢?这是本文重点研究并回答的问题。结合释意理论的相关知识,笔者回顾自己在口译方面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对常用的英汉口译技巧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希望可以对广大口译学习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口译;口译技巧;释意理论交替传译

一.引言

口译是一项综合技能,口译员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语言水平,还要掌握常用的口译技巧。口译按其任务类型划分,主要分为陪同口译、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本文主要讨论英汉交替传译中常用的口译技能。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需要进行“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需要边听边记笔记,在记旧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听新信息。英汉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差异,双语转换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运用常用的口译技巧,打破不同语言之间的外在形式,更加顺畅且高效地在不同语言间传递信息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 释意理论及其启示

   口译的释意论,或称“释意理论”(Theory of sense),由巴黎高等翻译学院的Danica Seleskovitch和Marianne Leder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此后进行了系统的阐释。Seleskovitch通过对交替传译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在口译的理解和表达阶段之间存在一个意义与语言外壳分离的阶段。据此,Seleskovitch明确指出,口译不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再表达;口译不是一个简单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线性转换过程,而是一个“三角形的过程”(a triangular process),可大致划分为语音感知、迅速抛弃语言外壳并保留信息的思维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及用目标语表达三个程序。    口译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

1)听到带有一定含义的语言声,通过分析和解释,理解并领悟其中的意思;

2)立即审慎地丢开原来的措辞,记住原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概念、见解等);

3)用译入语说出“新话”。“新话”必须符合两个要求:完整地表达原话意思,并使听者能够理解。

上述三个步骤亦被简要概括为理解/阐释(comprehension/interpretation)、脱离语言外壳(deverbalisation)和重新表达(reformulation);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玛丽雅娜·勒代雷则将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作感知、概念化和陈述表达。

1984年,Seleskovitch在其与Lederer合著的《释意翻译》(Interpreter Pour Traduire)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口译三角模型”(the triangular model of interpretation),如图1所示:

图1

如图所示,在该模型中,居于三角形底部左右两端的分别是源语(语言1)和目标语(语言2),位于三角形顶端的则是译员脱离语言外壳后得到的意义。从释意论的视角来看,口译不是把源语直接转换成目标语的代码转换过程,而是对源语话语进行脱离语言外壳式的理解之后,再用目标语把位于三角形顶端的意义(即源语话语的意义和情感)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王斌华,2019:38-39)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英汉口译教学和实践经验,在释意理论的指导和启发下,总结了一些常用的口译技巧,并且举例讲解,对口译技巧进行了一些归纳。

三. 英汉交替传译常用口译技巧

  1. 预测

译员需要在译前对内容进行预测,然后边听边核对预测。预测-证明-再预测-再证明。另外,平时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关注最新的热门话题和新事物,勤查搜索引擎,多看国内外新闻,掌握最新的时事动态。这样才能对将要翻译的内容有初步的判断。接到口译任务之后也要尽早进行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做好译前准备工作。会议当天提前到达会场,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与外国发言人进行简单交流以熟悉其口音。

口译前,译员通常需要收集大量与口译主题相关的信息。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可激活储存在译员大脑里长时记忆仓中的相关语言文化图式。外来语言信号和内部语言文化图式的交流可以帮助译员对所面对的口译活动做出预测,并引导译员积极理解所感知的信息。这种主题引领信息解析的过程自上而下,是口译的前期准备乃至口译的传译活动必不可缺的。(梅德明,2020:8)

  1. “脱壳”

(1)听辨过程中的“脱壳”

①听出背景、事实、意义等;辨别出“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

②识别主题思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影响;

③如何脱壳:学会听“意群”(sense group)而非听单词,将听到的一个“意群”浓缩为一个符号或画面。

(例)The rapid growth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d in recent decades by many formerly low income countries have resulted in a pool of fina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capital that can be used to help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their ow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s.

讲解:听辨过程中应该听辨出该句的主干成分,主语是growth and development,谓语是have resulted in,宾语是pool。听辨时应该迅速找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句子内容的大方向就不会错。如果连英语句子的主语都确定不了的话,往往对该句的理解会南辕北辙,就更谈不上“释意”了。所以释意并不是不讲语法,更不是抛弃语法。而是先抓住句子的核心意思,再进行“释意”与“脱壳”。

(2)脑记的“脱壳”

译员记笔记的同时头脑中想象着画面(visualization),进行“可视化”记忆,因为人的大脑对于画面的记忆力往往远超过记忆字词。

(3)笔记的“脱壳”

口译笔记必须让译员能够眼看笔记即可口出译文。所以,第一不能是大片文字。第二,必须是经过译员消化过的内容。(林超伦,2004:4)

(例)We are well placed to safeguard our secret.

(讲解)are well placed to do在笔记中记“place”吗?口译笔记不是字对字,而是用符号表示一个意群,少用字或字母,多用自己的固定符号和符号组合。Be well-placed to do表示有优势或能力做某事,类似can do,所以应该听出该短语后进行“脱壳”,记下表示优势或能力的符号,或记下can,而不是写下place。

(例)虽然当时我们家很穷,但是我们拥有比金子更宝贵的东西-求知欲。

讲解:该句中的“金子”在笔记时应该记“金”吗?这里的金子只是一种比喻,不是指真的黄金,而是强调宝贵、重要,所以应该记下表示“重要”的符号,如“*”或其他译员自己设计的符号。口译笔记需要进行“脱壳”,记的是经过译员理解加工的信息,而不是字对字地记。

(例)中国决定废除农业税。

讲解:如果译员记笔记的时候,把“废除”记为“废”,将是吃力不讨好的。首先,这个字笔划较多,其次,笔记不是字对字地写下听到的词或字,该句中的“废除”可以不用在笔记中体现,如果要记的话,记一个“ⅹ”即可。

(4)输出(Delivery)的“脱壳”

  在释意论的“三角模型”中,第三个步骤是重新表达(reformulation)。用译入语说出“新话”。“新话”必须符合两个要求:完整地表达原话意思,并使听者能够理解。(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玛丽亚娜·勒德雷尔1992:8)

(例)国庆节当天,国歌在全国各地被人们吟唱,歌声飘荡在学校、军营还有养老院。

讲解:“军营”在英语中有一个对应词-barracks,但是必须要用barracks吗?如果译员之前没有储备过这个词,是不是就该在这里卡壳呢?如果一遇到没有储备过的生词就卡壳,那口译还如何进行呢?因为我们总会时不时地遇到没有储备到对应表达的生词。军营完全可以“脱壳”用military来表达,但是military是表示“军队”,所以该句可以译为“You can hear the national anthem sang by Chinese everywhere on the National Day, such as people in the schools, militaries and nursing homes”。
 

  1. 转换

转换包括:词、短语、句型的转换,以及语序的转换。

(1)词、短语的转换

①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英语每个动词只能使用一个限定式动词(Finite verb),唯一例外形式是并列句动词谓语;而汉语中却存在着“连动式”和“兼语式”。(包彩霞,2003)汉译英时,句子里有多个动词的时候,选一个动词做谓语,其他动词可以用介词短语。反之,英译汉时,介词多转为动词,因为汉语用动词较多。

(例)China needs to exit from coal with clear time-bound targets and plans.

讲解:因为汉语句子多用动词,该句的with应译为动词, 可以译为“中国淘汰煤炭应该有明确的阶段性计划和目标”。

②英译汉时,代词、that作主语时要指代还原,否则汉语句子中的“他/她/它”会指代不明。

③汉语中“…性”,英译时一般译为形容词。

(例)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以及不确定性增加。

译文:The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become more complex, severe and unpredictable.

(2)句型的转换

英语的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结构关系和逻辑联系必须交代得十分清楚。英语的关系词(包括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词等)十分丰富,英语正是靠这些关系词的过渡和连接,从形态上来维系句内和句间的各种关系。因此英语句子结构呈树状,往往有一主干(复合句中的主句或简单句中的某主要成分),主干上枝蔓横生:句子成分随时可加以修饰,而修饰语中的某成分又可被别的成分修饰。由此往往形成长句。汉语句子结构呈竹节状,逐节(短语或小句)展开。汉语的句子可以在同一施事或主题语之下按逻辑顺序铺陈,虽然小句间有逗号隔开,但语句的联系仍是紧密的。这样,汉译时经常由英语的树状转化为汉语的竹节状。(方梦之,2005:28)所以要把英语译文写为“树状”结构,把前后可以合并的合并为一句。

(例)该项目将新建三条运河,总长度达1300km,流经中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将会连接四大河流-长江、黄河、海河和淮河。

讲解:汉语原文为两句,但是译为英语时可以考虑合译为一句话。译为“This project includes the building of three canals, with a total length of 1,300 km, running through east, west and middle China, and linking the four major rivers in China, namely the Yangtze River, the Yellow River, the Hai He River and the Huai He River”。

(3)语序的转换

①汉语先总后分,英语先分后总;

(例)The Chinese economy is now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in terms of digital currency, mobile payment and online banking.

讲解:汉语句子多“先分后总”,故该句应译为“在数字货币、移动支付和网上银行方面,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it作形式主语的句子,先翻后面的部分。  

(例)It is China’s interest to review how China can leverage multilateral approaches to enhance China’s reputation and position as a global leader for development and responsible stake hold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讲解:英语原文是为了避免头重脚轻,把真正主语放在了后面,所以翻译以it作形式主语的句子,要把句首部分放到译文的尾部。将该句译为“作为国际发展的领导者和国际体系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审视如何利用多边渠道增强中国的声望和地位,是符合中国的利益的”。

③汉译英时先小地点后大地点。

④英译汉时被动语态从后面翻起,因为汉语较少使用被动,多用主动。

(4)肯定、否定的转换

(例)In China, no one can ignore the convenience of mobile payment.

讲解:否定句在英语中有多种形式,部分否定、全部否定、双重否定、意义否定等。 英语的双重否定形式可以灵活对待,可以按照汉语的习惯保持双重否定形式,也可以转译为肯定形式。(穆雷,2008:56,57)原句为双重否定,“没有人可以忽视”,意思就是“人人都知道”或“大家都清楚”。所以译文不能跟着原文亦步亦趋,而应“脱壳”,脱去语言的外壳,保留意义,译为“中国人都知道移动支付很方便”。

  1. 切分

英语多用长句,对于这些长句,汉语的译文也必须是一个长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汉语多用短句。而且如果听完一整句话再记笔记是不现实的,应该是听出一个意群就动笔,把英语的长句进行切分,类似同传中的“切香肠”(salami)技巧。在《会议口译》解析中,罗德里克·琼斯这样定义该技巧:

在同声传译中,译员需要用简单的短句进行表达。但是,讲者经常会使用长句子。所以,译员需要把讲者的长句切分为若干具有完整意义的短句,然后把这些短句联结起来。(见琼斯,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 2008:91)   

(例)Pittsburgh and other industrial American cities that succeeded in reviving their economies did so primarily by turning from manufacturing to services.

讲解:该句应该在did前切分,did前的部分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意群(sense group),所以在did前果断切开,将前半部分译为“匹兹堡和其他的美国工业化城市,成功复苏了它们的经济”,将后半部分译为“它们的成功主要是通过把工业从制造业转向发展服务业”。如果过于墨守成规,坚持所谓的“忠实于原文”,把该句翻译为一个很长的汉语句子,不但加重了译员的信息处理负担,也会影响听众的听感。因为那样的汉语句子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1. 省略

汉语中有许多“范畴词”,这些词只起到搭建或平衡句子结构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样的词是不需要翻译的,如“…的问题”,“…的水平”,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词语和表达。

(例)The premise underlying the philosophy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that students will be best prepared for life if they can assimilate new information and reason through new conclusions. 讲解:其中underlying the philosophy 属于范畴词,不用译,类似的还有the problem of 等。

(例)Tsinghua University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in six aspects, including architecture, physics, chemistry, astronomy, biology and geology.

讲解:该句列举较多,多达6项,好在并列项只是6个单词,如果是6个短句,会给译员带来较大的挑战,很可能无法把6项全部记住。所以译员就不要给自己“挖坑”,如果不确定自己记住了几个,就不要说“6”,可以译为“清华大学在多个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包括建筑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和地质学”。

  1. 记忆技巧   

(1)对于故事等叙述性的材料,不记笔记,抓住情节脉络即可。

(2)视觉记忆法

①若译员面前有图片、实物、PPT等,把眼前的图景与信息搭建联系起来。

②若译员面前没有图片、实物、PPT等,可以发挥想象。

③译员做陪同口译时,如果手边没有纸笔或不方便记笔记时,记忆数字、人名、地名等信息时,可以想象面前有一个幕布,幕布上打出了数字、人名、地名等。

(3)结构分块法(chunking)

根据材料的逻辑层次,把材料切分成几个部分,并给每个部分设定一个提示词(cue word),以帮助译员回想起该部分的内容。

(4)抓逻辑线索

听材料之前问自己why, who, when, where, what happened after that等,然后边听边找答案、核对预测。

  1. 语音语调技巧

音调不高不低,语速不急不缓,如行云流水。发音饱满,双元音饱满且清晰。少吞音,少语调的变化,语气平缓。并通过经常监听自己的口译录音,找出“嗯”、“额”等filler,发现其他的问题并及时完善。

  1. 节奏技巧

交传译员不必也不可能模仿讲者的节奏,但是交传有其特定的基本节奏,即:“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而且每次“哒哒哒”之后都略微停顿。这个节奏最有利于再现译出语的效果,有利于受众理解、吸收讲话的内容,有利于译员边译边看笔记,边译边想下面如何译。如果说话速度过快,就会出现大脑跟不上嘴巴,已有的话说完之后还不知道接下来说什么,或者按照上一组词造句,发现所用之词难以与接下来的话搭配。两种情况下都会导致译员口误或者不得不改口,重新起句。(林超伦,2012:51)

四、结语

笔者认为口译的训练还是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实际的口译工作中可以遇到的题材千千万万,但是应用于各种题材的翻译技巧却是有限的。(仲伟合,2001:31)口译的技巧也是有限的,在口译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勤加练习是可以熟练掌握这些技巧的。但是口译的学习过程是很辛苦的,需要良师益友,更需要坚持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切忌一暴十寒,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努力。笔者把自己的口译心得归纳总结,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为口译技能的教学与实践贡献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Jones, Roderick.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 [M]. Manchester, UK: St. Jerome, 2008.

[2]包彩霞.“动态”与“静态”-谈汉译英中汉语动词的处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3]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玛丽亚娜·勒德雷尔.口笔译概论[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方梦之.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林超伦.实战交传[M].中译出版社,201

2.

[6]林超伦.实战口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第五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

[8]穆雷.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王斌华.口译理论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10]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

作者简介:洪亮(1988- ),男,汉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讲师 职称;研究方向:英语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