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检查都查些什么?不同方法学有何差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5
/ 2

尿液检查都查些什么?不同方法学有何差异?

熊耀翼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  四川成都  610020

尿液是我们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之一,其成分与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泌尿、血液、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尿常规检査无痛无创,简单方便,很早就作为临床上主要的医学检验方法之一,可以在疾病方面为临床医生的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本文通过对当前临床检验最常见的三种尿液检测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希望可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尿液检测的相关医学知识,提高人们的医疗健康知识水平。

为我们能更容易的理解不同尿液检测方法,我们先从尿液检测主要做哪些项目开始学习。

尿液检测一般分为三部分,尿液理学检验、尿液化学检验和尿液有形成分检测。

尿液理学检验包括以下项目

尿量:

临床意义:根据尿量多少能反应出肾脏、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

检测方法:一般监测24小内机体排除体外的尿液总量,使用量筒等刻度容器直接测量

正常值:成人24小时尿量为1000~2000ml。

尿液颜色、透明度:

临床意义:尿液颜色或透明度的改变提示尿路感染或摄入了有色的药物、食物。

检测方法:检验员通过肉眼观察进行判断。

正常值:尿液颜色为淡黄色,透明度为清晰透明。

尿液化学检验包括:

尿酸碱度(PH):

临床意义:呼吸性和代谢性疾病会导致尿液酸碱度改变。

检测方法:一般采用试带法,PH由酸到碱,试带颜色由黄—绿—蓝色,可使用肉眼或仪器进行判读。

正常值:晨尿偏弱酸性,随机尿PH在4.5~8.0之间。

尿蛋白:

临床意义:某些血液性疾病、血管内溶血、急性肌肉损伤、肾病综合症,泌尿及生殖系统炎症尿内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剧烈运动、摄入过多蛋白,站立时间过长也出现生理性的尿蛋白,。

检测方法:试带法,一种叫做溴酚的酸碱指示剂与蛋白质结合后,能使试带颜色发生变化,通过颜色的深浅可以判断蛋白的含量多少。

正常值:尿液中不含蛋白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与鉴别。

检测方法:试带法,尿中结合胆红素和重氮盐,尿胆原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发生反应,使试带颜色发生变化,颜色深浅与尿胆红素或尿胆原含量成正比。

正常值: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为阴性

尿糖:

临床意义:代谢性糖尿病、内分泌性糖尿、糖份摄入过多、某些机体应激性反应都会使尿糖试验呈阳性。

检测方法:试带法,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

正常值:尿糖为阴性

尿酮体:

临床意义:糖代谢发生障碍、脂肪分解增多,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度饥饿、剧烈运动、寒冷等都会导致尿酮增高。

检测方法: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正常值:尿酮为阴性

尿亚硝酸盐:

临床意义:提示泌尿系统细菌感染,细菌可以将尿中蛋白质代谢产物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因此测定尿液中是否存在亚硝酸盐就可以间接的知道是否存在细菌性泌尿系统感染。

检测方法:革兰阴性杆菌,能还原尿液中的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使试剂中的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成为对重氮苯磺酸。对氨基苯磺酸再与α-萘胺结合成偶氮苯磺酸,呈现红色。

正常值:阴性

尿比重:

临床意义:可粗略反映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在病理情况下受尿蛋白、尿糖及细胞成成分等影响。

检测方法:试带模块中加入多聚电解质、酸碱指示剂及缓冲剂,多聚电解质的电离常数改变与尿液中离子浓度相关,试带模块发生颜色变化,从而将电解质浓度换算成尿比重。

正常值:成人:1.015~1.025

白细胞(白细胞酯酶):

临床意义:肾脏、泌尿道疾病的诊疗效判断

检测方法:酯酶法

正常值:阴性

红细胞(或隐血):

   临床意义:肾脏、泌尿道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疗

   检测方法:血红蛋白亚铁血红素类过氧化物酶法

   正常值:阴性

维生素C:一般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主要是在于排除尿液检查结果的干扰因素。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红细胞和白细胞:

临床意义:通过数量多少和细胞形态,判断肾脏、泌尿道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

检测方法:显微镜直接观察

正常值:正常人尿液中无红细胞和白细胞或可有少量白细胞,每高倍视野<5个;少量红细胞,每高倍视野<3个

上皮细胞:

临床意义:根据上皮细胞(种类)来源和数量可以作为肾脏、泌尿道疾病判断依据。

检测方法:显微镜直接观察

正常值:正常人的尿液中,无或有少量上皮细胞。女性尿液可混有引道上皮细胞。

管型:

临床意义:大量出现,特别是病理性管型(胞管型、颗粒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等),提示肾实质性损害。

检测方法:显微镜直接观察

正常值:无或偶见少量透明管型

尿液结晶:

临床意义:病理性结晶于蛋白代谢或组织大量坏死性疾病等有关。生理性结晶多来源于食物或盐类代谢结果,无需过多关注。

检测方法:显微镜直接观察

正常值:未见病理性结晶

其它有形成分:细菌、真菌、寄生虫、精子、粘液丝等。

上面我们了解了尿液的相关检查项目,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尿液检测有哪些手段或者方法。

尿常规检查(显微镜检测)

指手工操作,含外观、酸碱度、蛋白定性、镜检(利用显微镜对尿液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病原体等有形成分进行的识别及计数)。结合尿液理学,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在尿液一般性状检查或化学检查过程中未能发现的异常变化的,常常可通过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发现,因此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也被称我们戏称为“肾的体外活检”。

缺点:受检测人员培训经验和同质化水平影响报告上会有差异,主要是人为因素。

尿液分析

采用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的化学成分,通过光源照射到已产生化学反映的试剂模块上,其反射光被检测器接收,由于个试剂块的显色深浅不同故反射强度不同,根据一系列光电转换原理,将其转变为数字屏上直观可见的,各成本含量多少的标志。

缺点:化学反应存在多种干扰和影响因素,可能会有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存在。

尿沉渣(定量)检测(仪器测定)

目前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原理基本可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流式细胞技术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第二类是基于数字影像拍摄技术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简言之,尿液沉渣检测仪里利用光学、电学等原理,使尿液中有形成分更客观的被区分出来并计数。其分析标准定量、视野更清晰、速度更快捷、准确度更高。

缺点:价格较尿常规检查贵

在学习和认识了尿液主要检测的项目和常用检测方法后,各种检测有何不同读者心中应有了大致判断,我们一起来做做总结。尿常规检测和尿沉渣仪器定量检测都是对尿液中有形成分进行检查,前者为人工检测后者为仪器自动检测,在准确度和价格上不同而已。尿液分析是对尿液中代谢产物或部分细胞成分用化学法进行分析,可以弥补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的盲区。所以较为全面的尿液检测应该是形态学和化学分析相结合的。不同医疗机构在仪器配置上的不同,会根据实际情况在尿常规检查(显微镜检测)或者尿沉渣检测(仪器测定)中选择其一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