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

/ 2

例谈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

刘佳鑫1,   ,付春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中学     四川成都    610000

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对应的生活情境,具有一定前概念的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综合信息、整理归纳、构建模型等过程有效理解、掌握课本相关内容并能够发散运用解决真实场景的问题,提升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真实情境    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学

教学是培养学生为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全过程,也是我们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重要路径,有必要教会他们认识和做事。“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在现实环境中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与各种情境密切相关,而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通过对生活情境的问题分析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课本相关的知识与生活真实情境的内在联系,使得他们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深化到问题和现象的本质,为运用已有概念框架对不同情境的具体问题进行解决来奠定基础。教学融入真实情景的模式,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生物学核心素养。显然,将真实情境材料融入高中生物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创设情境,深化概念认知

1.1利用教材情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我们的高中生物课本上有许多真实的、内容丰富的、值得深思的情境资料,教师利用这些资料提出一些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相关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探讨分析资料、分析问题,从而自发地形成前概念与新知识的联系,构建出具有完整逻辑链条的知识框架。

例1: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这一节中,教材在最后的“科学、技术、社会”中给出了艾滋病的感染原理、预防手段和我国现状等相关信息,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则材料为贯穿课堂的主线来对正常调节过程及免疫失调进行学习。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解决了实际问题,把枯燥的自然学科的知识罗列、灌输过程变为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

1.2创设适时材料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课本情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并不代表就一定是每一个章节的教学最佳材料,有的资料年代久远或者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如“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一节中举到“环颈雉”的数量变化,学生缺乏对其的认知,所以难以产生共鸣。显然,这样的情景教学模式不是高效的。在这些章节,将适时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融入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发散。

例2:我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这一节中面对成都的学生采用了以成都市人口数量以及变化特征为主线的教学情境。首先,展示成都市人口普查数据,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及意义,提问学生:“哪些因素会导致成都市人口数量变化?”,学生回答出生、死亡和外来人口汇入,随即教师展示一则官方公布的成都市各个年龄段人口数量及近年来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数据的资料,让学生尝试计算出生率和死亡率,学生计算得出结果:出生率略大于死亡率,人口略有增长。教师再展示一则显示近年来成都市人口变化数据的资料,资料显示每一年成都市人口总量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万的增量,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数据与我们通过出生率、死亡率计算得到的并不完全相符呢?”,学生回答有外来人口汇入,接下来展示一则成都市近年来外来人口汇入数量统计的资料,学生通过资料尝试计算迁入率和迁出率。此时,学生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大致的概念模型,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会直接导致种群数量变化,随后便要丰富该模型。回到官方公布的成都市各个年龄段人口数量及近年来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数据的资料,提问:“若不考虑流动人口,则成都市未来人口数量将会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因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会增加,教师追问:“资料中给出的是往年数据,如何能预测到未来的出生率会大于死亡率呢?”,引导学生思考,继而引出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的相关内容。

这样,学生通过分析成都市人口相关数据,将种群的各大数量特征之间建立了清晰的联系。

例3:在人教版必修三“免疫调节”这一节讲到“过敏反应”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在班级询问那些同学有过敏反应,然后追问举手的同学以下几个问题:1.对什么物质过敏?2.有哪些症状?3.这些症状会持续多长时间?4.对身体危害大吗?5.家里其他人存在类似过敏反应吗?。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刚才的问答总结过敏反应的特征有哪些,第1问得出个体差异,第2、3问得出发作迅速、消退较快,第4问得出一般不会造成严重损伤,第5问得出具有较为明显的遗传倾向。

这样,将情境融入课堂,学生通过分析自主生成概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概念,而不只是记住了概念。

2  创设情境,落实能力提升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止上课这一个环节,合适的课后习题对于学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能起到很好的帮助,而大多数课后习题都主要针对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进行训练和巩固。显然,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意义不大,而习题中以情境为导向,可以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4:22年高考生物甲卷重视情境的创设,包含了生活情境以及常见的知识情境。强调与社会的联系,紧密地将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考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它还研究了使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学生需要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这体现了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如:

(2022全国甲卷T32)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顶端长雄花序,叶腋长雌花序),但也有的是雌雄异株植物。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为雌株。现有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4种纯合体玉米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需进行人工传粉,具体做法是 。
(2)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F1自交,F2中雌株所占比例为,F2中雄株的基因型是;在F2的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是。
(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

针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杂交育种,考察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工授粉的具体方法,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强调了遗传学应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问题(1)考察了人工授粉,该过程可以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迁移。问题(3):学生需要知道玉米是一种风授粉的花,它们可以接受本株花粉,也可以接受其他植株的花粉,这就需要学生联系生产生活。

高中生物学教学要贯彻“培养人、服务选才、指导教学”的要求,努力向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的方向发展。在观念内化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刘佳鑫;性别:男出生年月:1992.10.22;籍贯: 四川省成都市 民族: 汉;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生物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