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下新疆库鲁斯台草原生态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下新疆库鲁斯台草原生态建设研究

蒙翡翡

中共塔城市委党校

摘要:新疆库鲁斯台草原是全国第二大连片草原,地处新疆西北部的塔城地区,是塔城地区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裕民县及新疆建设兵团农九师部分农牧团场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进20世纪90年代后,因农业开发兴起对草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库鲁斯台草原生态被破坏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塔城地委行署不断推进库鲁斯台草原生态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推进草原生态恢复和发展,本文通过对草原生态建设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库鲁斯台草原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库鲁斯台草原;生态建设;发展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征之一。库鲁斯台草原是全国第二大连片草原,也是新疆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建设是关系到新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对于促进草原所在的塔城地区乃至整个新疆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库鲁斯台草原位于新疆西北部塔额盆地腹地,草原区约有45万人口,其中直接在草原从事生产、放牧和生活的人口约10万,是塔城地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历史上曾是水草丰茂的天然草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因农业人口增加,农业开发热的兴起造成一系列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塔城地区行署针对库鲁斯台草原生态问题,出台了一些列的政策、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理措施,草原生塔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库鲁斯台草原生态建设的措施及成效

(一)通过土地清理,退地减水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塔城地区政府部门对草原区域内非法开垦的耕地进行清算退耕,促进库鲁斯台草原的地表植被的恢复,使非法开垦的草地恢复生态功能。并且在清退土地,减少草原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关停农业灌溉使用的传统机电井,采用“井电双控”的新型控水节电的节能型水利设施。“井电双控”的实施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量,保证草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对土壤水分的供给,有利于草原植被恢复和草原石漠化现象的改善。

实施“退地减水”以来,塔城地区就累计清退耕地达到21.12万亩,其中9.4万亩耕地位于库鲁斯台草原区域内。累计关停机电井达355眼,其中181眼机电井位于库鲁斯台草原区域内,共安装井电双控设施893眼。上述措施的实施,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达到6546万立方米,为草原植被的恢复生长储蓄了更多的地下水源。“退地减水”有效的将恢复草原植被问题和减少地下水开采问题联系在一起,客观的认识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有机统一,为进一步推进草原生态恢复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通过牧民生态搬迁减少草原环境破坏

作为塔城地区北四县和新疆建设兵团农九师农牧团场的重要畜牧业生产基地,库鲁斯台草原是牧民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牧场,大量牧民生活在草原腹地从事草原畜牧养殖。牧民长期在草原腹心地区从事生产活动,大量的牛羊牲畜啃食、踩踏地表植被以及人类本身的生产活动,都对草原生态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政府部门组织库鲁斯台草原牧民进行生态搬迁,牧民由草原腹地向农村转移定居,促使畜牧业由草原畜牧业向农区畜牧业的转变。

据塔城地区政府网统计数据显示,塔城地区在推进牧民生态搬迁中,已经累计投入资金8.3亿元,实现牧民定居1.78万户,地区牧民定居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以塔城市为例:塔城市库鲁斯台草原区域涉及9个乡(镇)场1399户牧民,其中核心区有零散居住牧民305户。2016年至2018年,塔城市已经分步将核心区305户零散居住牧民全部搬迁到也门勒乡沙吾林村定居。。牧民搬迁即改善了牧民的生活环境又满足了牧民的生活居住和经济生产的需要;即关注到了牧民对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又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方式对于推进牧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指导下所采取的草原生态建设措施。

(三)通过核减牲畜数量 控制畜牧区草畜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塔城地区政府部门为了促进塔城地区畜牧养殖业产业的绿色转型,减少草原载畜量,促进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在实施牧民生态搬迁的同时,实施核减牲畜数量的配套措施,通过让牧民定居,进行定点农业生产或者农区畜牧养殖来促进草原畜牧向农区畜牧转变。自2015年起就通过政府干涉的方式,将库鲁斯台草原超标的牲畜转移至牧民定居点,核减超标牲畜数量,把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原可承载的标准之内。塔城地区仅2022年以鼓励发展农区畜牧合作社的方式有效的推进并完成425万头只牲畜核减任务,将畜牧区牲畜数量有效控制在草畜平衡目标以内,有效的推进草原禁牧区的生态保护。核减牲畜对库鲁斯台草原的生态保护具有显著地作用,对于促进塔城地区畜牧产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生产力,能够有力的促进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共步发展。

(四)通过下泄生态基流保障草原生态用水

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塔城地区行署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上提出的“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要求,加快库鲁斯台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通过“下泄生态基流”的方式推进库鲁斯台草原生态建设。

保障充足的水源供给,是库鲁斯台草原地表植被恢复的关键。地下水和河流是草原生态用水的重要水源,但夏季由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地表蒸发量大等原因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流量缩减等问题,无法满足草原植被的生长需要。因此,每年6月-8月枯水期时,塔额盆地腹地内中型水库(喀浪古尔水库、额敏水库、阿克苏水库、哈拉布拉水库、乌什水水库、乌拉斯合水库等)都会开闸防水,下泄不少于10%的库容水量作为生态基流,泄放到下游河道用于灌溉,补给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用水。2017年仅塔城市喀浪古水库下泄生态基流达到了945万立方米,有力的缓解的河流下游水源紧缺和草原干旱的情况。

额敏河横贯库鲁斯台草原腹地,也是草原生态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额敏县政府在额敏河干流上修建了8座引洪渠首及灌溉渠系,有效利用汛期水资源灌溉草地,这8座引洪渠首可以覆盖31.8万亩草原,为其提供生态用水。下泄生态基流保证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用水的做法,将四个县市所覆盖的不同区域,通过水源流域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思想贯穿于库鲁斯台草原生态建设始终,塔城地区各县市人民都渴望更高程度的实现现代化,期望良好的生态带来经济的发展,下泄生态基流恢复草原生态,正是塔城地区各县市共同为复兴文明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而做出的努力。

二、库鲁斯台草原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清理,退地减水导致的问题

一是清退土地的管理问题。退耕减水的过程中清退出的大面积的耕地,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理,而是采取撂荒的方式让草原自然恢复,这样不仅恢复时间长、速度慢,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杂草的生长,秋季干草极易引发火灾。这样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撂荒土地的经济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生态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

二是草原生态建设导致的减收问题。塔城地区为促进库鲁斯台草原的生态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巨大的投入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产出,使得社会各层面产生减产减收的问题,给社会、政府和个人都带来一定的压力。从地方政府层面看,清退土地要给予退减耕地、封停机电井的企业、农牧民经济补偿,高额的补偿金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从乡(镇)场层面来看,塔城市所清退的土地,均为各乡(镇)场所掌握的国有土地、集体土地。按照土地承包费200元/亩计算,共清退15.77万亩,2016、2017两年间共减少收入5268万元;从农牧民层面看,农牧民群众承包种植土地收入减少,以小麦纯收入400元/亩计算,2016、2017两年共清退15.8万亩,农牧民共减少收入6308万元;比2015年土地清理工作开展前少收入6308万元;从水利设施建设来看,将机电井关停,安装“井电双控”新设备,旧设备的闲置停用本身已经造成了损失,新设备的安装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井电双控”设备投入使用后,农业灌溉用水量又大大减少,政府财政的水费收益也相应减少。

(二)生态移民搬迁引发的问题

一是没有实现牧民的全部搬迁。对牧民进行生态搬迁是在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下进行的,地方政府是在已经制定好的计划下,根据既定指标对牧民进行搬迁,但因前期一些零散户未定居无法统计造成遗漏,以及老户分家出现新增户等原因,部分牧民没有实现生态移民搬迁,介于“十三五”游牧民定居指标已经用完,这部分牧民在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无法实现生态移民搬迁。

二是牧民定居对草原的占用问题。牧民由草原迁居至定居点,因居住、养殖牲畜生产的需要,而对草原再次开垦。截至2010年底,塔城地区因牧民定居而开垦的草场达88.5万亩,其中用于牧民定居房建设5.3万亩,人工饲草料地83.2万亩。而这些开垦的土地,由于牧民生产管理水平较低,不善经营种植业,草场开垦后并未全部用于牧民定居生产,而是以转包、出租等多种形式承包给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已经定居的牧民由于不善于经营而弃耕,造成开垦草场撂荒。在开垦出的88.5万亩草场中,近15万亩以转包形式用于非牧业生产。

三是搬迁牧民生产减收问题。牧民生态搬迁后,因生产资料相对减少,其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放养变为半放养半圈养,牲畜养殖数量减少、规模缩小,生产成本投入(如饲料、牧草)加大。牧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增加,收益减少,造成牧民减收的问题,生态移民搬迁虽然对库鲁斯台草原的生态恢复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却一定程度影响了牧民的利益。

(三)草原畜牧业向农区畜牧业转变的问题

塔城地区以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畜牧业占产业比重大。畜牧产业又分为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两种畜牧方式,所生产的肉制品产量,大约各占总产量的50%。核减牲畜会导致草原畜牧养殖数量减少,牧民实现生态移民定居后,由于从事畜牧生产的资源有限,畜牧养殖业由草原畜牧业向农区畜牧业的转变。但牧民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不高,而且用于畜牧养殖的草场面积减小,使得牲畜数量大量减少。最终造成畜牧业产业比重下降,肉类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肉类产品价格高涨的现象。

三、推进新疆库鲁斯台草原生态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宣传

一是加大对普通群众的生态思想宣传力度。首先,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进乡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真正深入到基层一线。可以把宣传材料翻译成多种文字印发给各族群众,做到习近平生态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其次,促进群众中的生态建设实践,引导群众在生态保护实践中创造价值。草原生态建设可以采取建设“绿色牧场”“绿色草原”的方式,将草原生态保护、草原植被的恢复、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纳入农场、牧场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制度之中,引导农牧民形成一种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价值导向。

二是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深化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有助于库鲁斯台草原生态建设中政策的落实和措施的实施。通过党校、行政学院、网络学习平台等途径加强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内涵、重要性等内容的学习,使领导干部首先在理论上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形成全面的认识。可以采取实地考察、现场学习的方式,组织考察学习,拓宽生态建设的工作思路。

(二)健全完善管理监督制度体系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库鲁斯台草原生态建设应由自治区政府和塔城地区政府统一决策部署,针对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方针政策的制定,项目开发,资金的引进调配等关键性问题进行宏观谋划,从库鲁斯台草原的保护和开发两个方面着手,推动草原生态建设。对生态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实行高位推动,由上而下的构建起完善的机制,在上层部门的统一规划、施策中更有效的推动库鲁斯台草原生态建设在实践上的进步。

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健全完善对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草地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以下几种情况的管理:优质天然放牧草场及打草场;灌水无保证,开垦后不能保证农作物收成草原;开垦可能引起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及沙漠前沿具有固沙作用的草场并针对这几种情况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草原生态建设。

三是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草原生态建设中除了通过政策补贴的方式给予牧民一定的经济补贴,还可以发挥出库鲁斯台草原的自然优势,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挖掘草原中所特有的菌类、中草药、花卉的经济效益,进行产业化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寻求市场补偿,这样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减少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

(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库鲁斯台草原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农业生产比重过大,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粗犷的生产方式。因此进一步促进生产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是推进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是发展旅游业。利用优良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探索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增加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发挥塔城地区在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将各县市的特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联合开发,设计规划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并以旅游业为依托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让因土地清退、核减牲畜而富余出来的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游客增加也可以激发塔城地区的经济活力。

二是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畜牧业由粗犷的生产方式向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鼓励由草原畜牧方式向农区合作社畜牧养殖方式发展。以合作社的形式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技术投入,在养殖的同时对畜产品(肉、奶、蛋)进行加工、包装,打造品牌,让畜牧业发展成为一条产业链,在减少草地资源消耗的同时,扩大养殖数量,让畜牧业形成产业发展,提高牲畜养殖的质量、增加产量,也可以加快推动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畜产品生产供应水平促进牧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刘海霞.王宗礼.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5第3期.

2】陈璇.习近平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第11期.

3】陈雪峰.习近平生态文明战略思想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208.

4】丛英利.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对新疆库鲁斯台草原区草地资源的影响分析〔J〕.草食家畜,2009第1期.

5】殷桂涛. 探讨塔城库鲁斯台草原环境保护及保障措施〔J〕当代畜牧,2016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