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作文教学管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3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作文教学管窥

杨辉

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618199) 

【内容提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要求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思维审美等方面的能力较强。中等职业学校的作文教学,存在轻生活积淀、作文课重知识少方法、课堂沉闷等突出问题。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需要走进生活积累素材。教方法练思维,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教会学生分析命题(包括命意)作文的方法,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教会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写作方法,教会学生临摹范文的方法,搞活作文课堂教学。加强学科渗透,拓宽作文空间,增加写作之源,激发创作的灵感。

【关键词】 核心素养 作文 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强化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关键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接受人类进步文化,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学业质量的 2 个水平描述如下:在言语实践中,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能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尝试写作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类作品,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能运用相关语言知识和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修改和完善文章。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而语文实践也应该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更多地与语文材料直接接触,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

作文教学应该着力于怎样走进生活,积累素材,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搞活作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如下体会。

一、中职作文教学现状

(一)轻生活,无积累,作文课无话可说

语文科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的根本目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作文源于生活,离开最基本的素材来源“生活”,一切作文都不过是空中楼阁,天马行空。现在的作文教学,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这种“闭关锁国式”的作文训练,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以假乱真,假话连篇的情况屡见不鲜。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心灵,因为缺少生活之水的浇灌,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甚至闹出诸如“缘木摘稻子”之类的笑话来,时间长了,造成学生道德意识淡化,人生观、价值观不高,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底蕴。

(二)重知识少方法,课堂沉闷

写作从观察、立意到成文,需要融入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不是简单的套用模式,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但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传授写作知识和技巧,只有“开篇点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技巧的点拨,把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不厌其烦地丢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用现成的素材和范文套用。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观察、思维、创新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忽视了他们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其结果必然造成课堂的沉闷,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窒息,没有了自己的思考,最后做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二、应对策略

(一)走进生活,解决写什么这一难题

走进生活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苏轼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美句名篇储备,只能是缘木求鱼。

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佳作美文,写人、叙事、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形式美、形象美和意韵美。思政课本中的美文名句也是良好的素材,例如写语言文明的谚语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写比较评价的名句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还有珍惜时间和描述青春的的优美句子“当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青春是一串多彩的风铃,它时刻在召唤着自由的风;青春是一匹骏马,跑起来四蹄生风;青春是一首金曲,唱起来红光满面;青春是一段劲舞,跳起来彩霞满天;青春是一串笑声,笑起来连上帝也羡慕。”。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或一句优美的句子,班里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名言背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写作中,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二)教方法练思维,搞活课堂作文教学,解决学生如何下笔

“创作总是根植于爱”,鲁迅先生这样说。作文教学以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一种态度(生活态度)为主要目的,其中的人生态度其实指的是如何“做人”,作文教学承担的正是这份沉甸甸的使命:既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又要教给学生“求知”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针对学生“不知如何下笔”这一问题,指点迷津,力争上好每一堂课,课课有所得。

1.教会学生对作文的命题方法进行分析(包括命意)

任何一种作文命题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无论是哪一种体裁,也无论哪一种形式。教会学生分析写作的范围、重点、文体要求,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这一特点,就能避难趋易,像疱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做到“游刃有余”,写出既符合文体要求,又匠心独运文质兼美的文章。

2.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立意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思结千载,视通万里”,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辟蹊径,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作文教学要做到立意、运用这种“扩散式”思维,学生会觉得思绪万千,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觉得作文绝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入乡随俗,条条大路”。在表达中培养人,克服无话不谈、无内容不写的毛病,表现出真心实意,说出心里话。

3.教会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生思想解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但与成人相比,社会生活阅历尚有欠缺,思维尚显幼稚,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缺乏深度,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教师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提高辩证分析能力,从而加强对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文章在辨证分析的基础上去伪存真,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抒发真情实感的、评说的正确观点,必然抓住要害,褒贬有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的人文底蕴更加丰厚。

4.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做到选“体”适“材”,落笔成文,练就一身文字功底。没有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是学生写文章感到无从下手或不知道“怎么写”的原因之一。

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其实都有其共性,而且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对比教学、交叉训练能够让学生对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有更好的把握。根据题材性质、体裁的不同来表现,行文必事半功倍。除此之外,还有开篇、过渡、结尾之法,中心句设置之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5.教会学生临摹范文的方法,搞活作文课堂教学

范文引路,可以把传统教学范文的范本,供学生们仿写使用。在对课文进行评析时,着重分析作者观察、发现、思考、联想的方法,选材立意,每篇文章都把模仿的重点讲清楚,使学生触类旁通。要求学生从范文的基础上学习,对谋篇布局的方法进行分析,切忌照搬照抄。通过模仿,让学生开拓思路,畅所欲言:写心灵书感悟,表真情明是非,颂爱憎喜恶,“我手写我口”, 搞活作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细心观察,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积累、思考、抒发独特情感,从而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同学们可以全情投入,使字里行间流淌着情感的清泉,写出一篇篇出色的作文。

(三)加强学科渗透,拓宽作文空间

学校社团活动、校本课程丰富多彩,如编辑与排版、象棋、围棋、球艺、茶艺等,我们也充分利用作文取之不尽的作文教学源泉。如,结合校本课程“名著欣赏”和电影课,指导同学们自编自演,先由同学们讨论、确定剧本的主题、内容、人物,然后再分工协作准备资料、丰满人物形象和相关情景;再由同学们分头执笔写出自己负责的章节或片断,在试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试演,如是反复几次,最终创作出自认为不错的作品来。学生们能在创作中体会出艰辛与乐趣,更加体会出那些名篇巨著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如《红楼梦》般“批阅十载,增删五载”而成!更有滋有味的投入了名文佳作的阅读中去寻找灵感与体味美感了。最终在我们举行的“名著对白表演”大赛中有了不俗的表现。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了,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现在有的学生随时有意识的就和其他同学进行集体探究,如剧本表演与创作中,有的同学或模仿名著中的人物来个即兴表演,或来个现场对白,或搞个人物评说......都非常顺畅自然的完成集体创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这种方式已经是很自然的事了,再无需老师说“你们不清楚的一定要认真讨论啊”之类的话了!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了,综合能力都可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除此以外,还可利用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训练,如:元宵猜谜、清明扫墓、五四游园、中秋赏月等活动;留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诸如“迟到了”“班级竞赛扣了分”“技能大赛得了第一名”“我与同学闹矛盾了”“我们的专业课老师”;关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等,获取独有的体验,增加写作之源,激发创作的灵感。

拓宽作文空间,还应包括师生动态生成的知识。因为学生对问题、事物、现象的理解,需要有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讨论各自的见解,相互促进,相互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语文的良好习惯,更激发了他们自觉学语文、喜欢写作文的兴趣。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愉悦的求知空间。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解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6

2.作文教学研究,作文报社,2023.1-5期

3.课程教育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