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中基层环境监测管理的若干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生态环境保护中基层环境监测管理的若干问题

张洪梅

身份证号:131126198905052442

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进行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和环境监测系统开发与建设的新趋势与需要,是一件更加复杂的工作任务,从而对发展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也提出了更多的新需求,它必将更加深入地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服务,为经济发展建设提供良性循环,创造天、地、人共和的良好生态环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污染情况的日趋恶化,单纯从生态参数检测来判断环境质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生态环境监测已经成为环保监控最重要的趋势,它必定会成为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基层环境监测管理;若干问题

引言

基层环境监测管理是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关系到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也是我国近年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出发点。基层环境监测是指在县级以上地区,针对自然环境、工业废水、废气、噪声等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情况,通过采样分析、观测记录等手段,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以及为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项工作。基层环境监测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是制定环境政策、保障公众健康和生产生活环境安全的重要依据。

1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自然界长期发展过程中,生物与环境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关系,生物的变化是特定区域环境变化的组成部分。此时,生态学中种群、个体、群落等生态系统组织层次中生物变化就成为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立足生态系统层次,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分析生态系统各组织层次对自然作用的反应、人为作用的反馈效应,可以辅助判断自然或人为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集中环境监测数据,可以研究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变化规律、发展趋势,奠定生态环境问题预测预报基础,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法律规范与决策制定提供支持。进而探索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及途径,真正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生态环境保护中基层环境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能力不足

由于监测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可能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监测能力不足;其次,监测人员素质和数量不足也是导致监测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监测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正确处理监测数据,从而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监测人员数量不足也会导致监测任务的延误和不能覆盖所有监测区域。监测能力不足的后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由于监测设备落后和人员能力不足,导致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出现问题,进而造成监测结果存在误差或不准确;其次,监测任务不能及时完成。监测能力不足会导致监测任务的延误或无法覆盖所有监测区域,从而无法及时发现环境问题或者无法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后,监管部门和公众对监测机构的信任度降低。监测能力不足会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全面,公众和监管部门会对监测机构产生怀疑,降低对其的信任度,从而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

2.2监测工作标准不统一

首先,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统一性。由于监测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往往存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监测机构制定的监测标准存在差异。这不仅增加了监测工作的复杂性,还可能导致监测结果的不可比性,使得数据分析和处理变得更加困难;其次缺乏专业化的标准制定机构和标准执行机构。当前监测标准的制定主要由环保部门和各级监测机构自行制定,这使得标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标准的执行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工作压力和经费限制等原因,可能会存在标准执行不严格的情况,进而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下降。标准不统一的后果主要体现在监测结果的不可比性和数据的不可信度,从而影响到环境治理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一方面不同监测机构、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标准,监测结果存在差异,导致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存在分歧;另一方面如果标准执行不规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生态环境保护中基层环境监测管理的优化路径

3.1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生态环境监测项目必须严格的依据《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实施,要遵循资料客观标准、代表性强、手段合理、信息传输及时有效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为充分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与趋势,有效追踪生态环境污染源变动状况,为正确预防各种生态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和环保工作问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强化检查和抽测,严肃处理检测活动中弄虚作假、瞒报信息、篡改资料和丢岗渎职现象。强化对生态环境监测项目的监管,推动监测活动中的各项创新活动,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和其他各项生态环境措施的协调。

3.2构建长期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长期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提是确认生态环境监测岗位人员职责与能力,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背景、工作经历、监测能力均需与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相匹配。监测管理人员应具备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相关教育培训经历,掌握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范围内的专业知识,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经历超 5 年 ;一般环境监测人员应掌握与生态环境监测需求相符的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评价标准、法律规范、技术规范、质量控制要求以及生物、化学、辐射等安全防护知识,了解生态环境监测基本技能与样本分析要点。长期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监督检查机制的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督检查的重点是仪器设备,涉及现场测试与采样仪器设备、样品保存与制备仪器设备、实验室分析及数据处理仪器设备等。现场测试与采样仪器设备、样品保存与制备仪器设备、实验室分析及数据处理仪器设备的监督检查重点是数量配备,需要满足相关环境监测标准(或技术规范)对现场布点、同步测试、保存、制备、分析等要求,规范使用、科学维护,避免仪器设备因污染而功能退化。特别是在现场测试设备使用前,根据相关监测标准进行关键指标的核查、记录,确定设备状态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相符。一般根据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可以采取抽查方法,确定必需仪器设备与辅助设备类型、数量,且仪器设备上应具有清晰的产品铭牌标识、计量检定证书、有效校准报告、检定周期表(仪器设备名称、编号、检定周期、最近检定日期、检定单位、送检负责人等),校准报告应出自法定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除周期检定校准外,还需对修理后、新购使用前、移动位置安装后、异常仪器设备进行重新检定溯源,检定后更新检定日期、下次检定日期、鉴定结论(合格、准用、停用)。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类未来,生态环保也是当前每个人所应尽的责任。通过生态环境监测能够有效了解生态的环保质量,但如果是由于人们对生态环保意识的淡漠,就无法真正持久有效地维护自然环境。所以,整个社会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并充分利用环境监测系统,发挥环境监测在生态环保中的科技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陆杨.生态环境保护中基层环境监测管理的若干问题[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24):177-179.

[2]姜娜,丁滢滢,李静.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途径[J].清洗世界,2022,38(8):184-186.

[3]毛莹鹏.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研究[J].石河子科技,2022(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