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走向现代:20世纪上半叶高校家政专业教育发展历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3

       从传统走向现代:20世纪上半叶高校家政专业教育发展历程              

 曾祥志, 

(湖南女子学院 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20世纪上半叶,家政专业教育由日本和美国传入中国,高校家政专业教育经历了改革与守成、复制与模范、借鉴与融合三个阶段,在短短的40多年里,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现代专业教育体系。追溯20世纪上半叶高校家政专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家国同构的儒家思想是发展的根源,政府重视和倡导是发展的保障,学习借鉴先进教育模式是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民国时期;家政专业教育;发展历程

在古代,家政最初是指维护家庭人伦秩序的家庭管理活动。宋代陈亮《凌夫人何氏墓志铭》:“家政出于舅姑,而辅其内事惟谨,房户细碎,无不整办。”这里的“家政”是指对家庭日常生活管理。现代意义的家政是对家庭关系及家庭事物的统称,儿女教育、家庭关系、家庭经济、饮食卫生等方面。家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美国,1862年,《莫雷尔法案》规定由政府提供资金鼓励各级学校开设家政课程;1874年,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率先开设家政系;1899年,首次家政学会议在纽约普赖斯特湖(Lake Placid Conference)召开,把家政学定义为家庭经济学Home Economics标志着家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概念的内涵变化折射历史的变迁。在中国,家政虽然历史悠久,但家政专业教育的历史并不长。

一、20世纪上半叶高校家政专业教育发展历程

(一)改革与守成:高校家政专业的创立期(清末-1919

20世纪上半叶高校家政专业教育印刻着追求“教育救国”的时代烙印,见证中国女权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女子高等教育的兴起。清朝末年,为实现富国强兵,清政府开始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变革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西方人在中国开办女子学堂和教会大学,以期能实现“教育救国”。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等法令,确立女子教育的合法地位,并把家事教育正式纳入小学教育体系。1912年,民国建立后,女子教育渐受重视。1913年,民国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专为女子设女子中学,此外,规定设女子师范和女子事业学校。无论是女子中学还是小学,家事课都是必修科目。随着女子中小学家事教育的兴起,家事课教师日显不足。19146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设置了家事技艺专修科,开始探索在高校开展家政学科教育,并派遣了教员赴日本考察家事教育。1917年,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设立家事专修科,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属于高等专科教育。在19193,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设立家事部,标志着我国高校家政学专业教育的正式开启。这一时期家政学专业的特点表现为:

1.教育思想:修身齐家,家国同构

自古以来,中国崇尚“家道治则天下安”的社会伦理思想,儒家思想把“修身齐家”作为立身之本,治国之基。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我国传统家政教育没有形成类似与西方国家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但不可否认我国具有深厚的家政文化底蕴。清末明初,政府新办女学,重视家政教育,所遵循“由家而国、家国同构”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家道治则天下安”的社会伦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教育目的:相夫教子,贤妻良母

早期兴办家政教育的人多有在日本学习的背景,当时对我国家政教育影响最大应属下田歌子和她的《家政学》。下田歌子主张家事教育应该与国家主义相融合,推崇“良妻贤母”的办学方针。其所著《家政学》被列为癸卯学制1903年)官方推荐的家政教材其教育思想对民年家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的贤妻良母”教育观最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要求,与中国儒家传统家国伦理思想最为契合。

3.教育内容:修身持家、生活技能

民国建立后,女子学堂都开设家政课程。当时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学生(简易科)教育,分文科、理科,文科理科均设家政科目,理科家政科目之下设家事、卫生、衣食住、育儿、看护、家计、簿记、教授法。1919,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设立家事部,家事部具体设有伦理、教育、国文、家事、应用料理、缝纫、手艺、手工、园艺、图画、外国语、乐歌、体操。[3]其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缝纫、育儿和理家等生活技能训练,伦理、修身、国文等课程注重女性服从和女德等。课程设置目标是养成女子具有传统持家的本领,让女性更好地相夫教子,服务于家庭,而非拥有独立自主的观念与能力。

(二)移植与模仿,高校家专业教育的探索期(1920-1929

1919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了,国人开始尝试全面引进西方科学理论知识体系及建制,把“赛先生(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视为救亡图存的重要武器,最终实现“科学救国”。这一时期家政专业教育受美国模式影响最大,其根源是“一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开始领先于世界各国,以及大批“庚款留学”中国学子(如郭秉文、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等)陆续从美国学成归国后,在高等院校担任校长或教授,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家政教育理念由此进入我国的大学。在学科建建立初期,

其课程与教学内容基本照搬美国大学。这一时期我国家政学专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

1.教育思想:男女平权,参与国政

五四运动之后,女权主义思想的涌入,妇女解放运动应运而生。要实现男女平权,首先需要争取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权利,1920年北京大学开放“女禁”,为男女平等接受高等教育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也为燕京大学兴办现代家政专业教育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女性解放运动源自于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女权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工业化为女性走出家庭进入社会提供了机会,让女性拥有了争取平等的经济基础也推动了女权主义思想的觉醒,“受到良好教育女性对传统女性观念、家庭观念的反叛思想尤为强烈”,她们渴望与男子平等拥有选举权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便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2.教育目标:服务社会,自主女性

1923年,燕京大学建立了家政系,燕京大学的家政系建立直接受美国家政学的影响,移植美国的家政教育理念与模式,其目标是“帮助培养(女性)养成有高级标准的家庭管理;养成家事教师与领导者,以服务中国学校需要;提供给中国学生接触科学、艺术、经济等学习机会,以解决家庭问题。”燕京大学的家政系的教育目标是“养成家事教师与领导者”,为服务社会而非进入家庭。教育目标的变化里蕴含着女性教育观的变化,只有改变传统的“贤妻良母”女性教育观,女性“自主”的人格才能得到培养,女性才可能谋求相应的社会地位。

3.教育内容:家政理论,实用科学

燕京大学家政系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主要有:中文、英语、高等数学、物理、体育;专业必修课有:普通化学、营养学、普通生物、食物学家庭护理及卫生、服装理论、室内装饰等课程。其目标是为了掌握现代家政科学知识,提高女性科学素养,而不是一种简单家庭技能训练。这些科学化、实用化、高标准化的课程养成女子具有理性的思维和独立能力,为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国政奠定了基础。燕京大学家政系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的营养学家和育儿专家,推动女性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有助于改变社会中存在的女性偏见,推动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观的变化。

燕京大学家政教育理念与中国的儒家传统家国伦理思想相去甚远,超越了中国传统妇女在家国伦理下的性别观念,对于传统女性追求平等和解放发挥了那个时代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借鉴与融合,高校家政专业教育的繁荣期1929-1949

1929年,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成立,专设家政系,开始家政专业教育的本土化探索。1931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教会大学)设家政系,隶属于文学院。1934年,东北大学设家政系,隶属于教育学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多大学由于战争的原因停办或合并,当时国立5所大学中,只有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设有家政系。为解决中小学师资不足问题,政府要求公立师范学院增设了家政系。北京师范大学1937年设家政系,隶属于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1937年)和四川女子师范学院(1940)设家政系,独立成系。为实现男女教育机会平等,政府号召也大学增设家政专业,193710月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开办家政学系,隶属于文学院。1939 年辅仁大学成立家政学组,隶属于文学院。1940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设家政学系,隶属于理学院,1942 ,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创办家政系,隶属于理学院。抗战期间虽然动荡不安,但是家政学科教育却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据统计,当时开设家政系的大学一共有13所(除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外),其中,国立大学有5,省立大学有1,教会大学有7所。这一时期家政专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

1.教育思想:母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这一时期,美国模式的家政专业教育理念开始与中国传统的家政教育理念走向共存与融合。公立大学与教会大学的家政专业教育各具特色,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公立大学家政系多隶属于教育学院,其目标是培养中小学家政教育教师,以改善家庭生活为主旨。南京国民政府主张“母性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恢复传统的家庭秩序,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政府重视女子的家政教育及母性教育,带有浓厚的“母性主义”教育色彩,更强调家政教育回归传统女性在家国伦理下的性别角色。但是教会大学开设的家政系多秉承着欧美国家男女平权,女性独立的思想,隶属于理学院或文学院,强调面向社会,为国家培养实用人才,并不是为了女性掌握教学或持家的本领,课程设置同“男子学习的物理、化学一样具有科学的水准,”

2.教育目标:家政师资与社会人才

这一时期家政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呈现多元化虽然很多大学都设家政系,但是每所大学的家政专业教育各具特色。总的来说,师范学院和公立大学家政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中小学家政师资,使女性具备持家的本领,以改良家庭生活,更强调家政教育回归传统的家庭秩序。

3.教育内容:师范性与科学性

这一时期,每所大学的家政专业课程设置各不一样。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党义、体育、文学名著、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普通教学法等,课程除公共必修外,专业课也设有机化学、家庭管理法,生理学、

营养学、食物学等课程,但更注重教授保育、看护、儿童保育等课程,强调家庭为重,体现其师范性质。燕京大学家政系专业都必修的基础课包括:英文、中文、数学、普通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生物化学等。儿童教养组必修课程:儿童发展与儿童教养、托儿所管理与学前教育、儿童心理等。营养专业组专业必修课程:基础代谢、营养研究、治疗营养(膳食疗养)、分析化学等。燕京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现其学术性,科学性,课程难度也非常大。这一时期我国家政专业教育形成了完备学科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家事教育家、家事研究专家和营养学家。推动了中小学家政教育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女性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和女性解放。

二、20世纪上半叶高校家专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从清末到1949年的40多年间,家政教育由日本和美国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家政教育相互借鉴与融合,形成了完整的家政学科架构和完备的专业教育模式,实现了中国家政教育由非系统化向系统化教育的转变和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完成了家政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重大转型。追溯民国时期大学家政专业教育的历程,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思想是根源

20世纪上半叶高校家政专业教育的兴起与繁荣,无论是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建立,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师范院校家政系的设立,来自于中小学对家政教师的需求,来自于政府对女子家政教育的重视,究其根源是由于儒家传统思想对家政教育的重视。家政是国政的基础,国政是家政的延伸与扩展,而改变国家面貌,需从家政教育开始,而家政教育需要从女子家政教育开始,这也是民国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本科教育把家事科与文理科放同等位置的原因。民国时期把家政育作为改进家庭的基础,通过改变家庭达到国家发展的目的。这里遵循的是“由家而国,家国同构”的思想,延续的是“家道治则天下安”的传统社会伦理观。家庭是国家的基本细胞,家庭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家庭安定是国家和谐的前提。为实现家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实施家政教育,提升公民家庭治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政府引领扶持是保障

纵观40多年家政专业教育的历程,政府政策引领与扶持对家政专业专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政府制定了各项政策法律,足见当时的政府对于家政专业教育的重视及推行的决心,正因民国时期历届政府对家政教育的重视与大力推行,家政专业教育才能得到繁荣发展。

(三)借鉴先进教育模式是关键

家政专业教育在短时期40多年里内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与学习借鉴当时最先进的教育经验是分不开的。清末民初,家政教育学习日本和美国的模式,但是对我国家政专业教育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模式,燕京大学在建立该学科初期,基本直接引进美国大学的教学内容与体制。1929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齐国樑创立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不仅聘请了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作为家政系教师,还参考哥伦比亚大学家政系课程设置。为美国现代家政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有:庄泽宣、吕碧城、王非曼、陈意等,他们都有在美国留学的经历。美国进的家政教育理念,科学的课程设置,推动了我国家政专业教育快速、高水平地发展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比较完善的家政教育体系,其中美国现有780所大学设有家政系,有些可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而中小学则普遍开设了家政素质教育的通识课程。我国家政专业教育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的先进的教育模式,在高校,家政本科教育目标定位培养家政理论人才,家政教育人才和家政行业管理人才,在大中小学都需要开设家政素质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会如何治理家庭,如何高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A].饮冰室合集( 2 )[C].北京:中华书局,1989:19.

[2]北洋公牍类篆.卷十一.学务二[C].光绪丁未年(1906)九月初版: 27-29.

[3]宋恩荣,章咸.中华民PI教育法规选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58.

[4]陈朋.美国家政学学科百年发展述评[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4)123-128

[5]李定开等.中国教育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424

[6]杨建美.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校家政系家政教育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19.

[7]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306

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家政学专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21C09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祥志(1977-),女,湖南常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