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以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青海省以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研究

姚海俊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气象局   青海西宁    810100

摘要:气象灾害有着主动防御、可预报等特征,为了避免灾害对民众人身安全、生活生产带来消极影响,需从防范灾害的角度切入构建应急联动机制。暴雨属于常见气象灾害的一种,还可引发泥石流、山洪等灾害,因为灾害有着链条性,所以气象因子通常位于灾害链的前端,获取与分析气象因子可指引专职人员防范灾害。如何建立健全基于气象因子的应急联动机制,成为了专职部门要探究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探析青海省以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策略,以期为提升暴雨预警与灾害防控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海省;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息;应急联动机制

青海灾害种类较多且爆发率较高,常见灾害有雷电、雪灾、干旱、暴雨等。在诸多灾害中,暴雨洪涝对青海当地造成的损失最大,约站所有灾害损失的50%。青海省降水有着极端性、局地强降水等特点,这对暴雨洪涝灾害防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灾害防控难题,青海省注重收集并运用预警信息,对暴雨灾害加以分析,预警主要分为四类,各级预警对降水量予以明确,亦可强化预警的时效性。虽然气象信息对防控暴雨灾害有益,但青海省存在应急联动机制有待健全的问题,这就会影响到暴雨灾害防控效果。基于此,为了规避暴雨危机,青海省探析以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海省以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背景

   2013年青海乌兰于8月20日发生短时暴雨,降水量超31毫米,茶卡10分钟降雨量超14.5毫米,因短时暴雨而引发了山洪灾害,尽管发布了暴雨预警信号但发布的时间提前量非常短,受通信条件限制,施工人员也未及时收到预警信息,最终造成了7人受伤、24人死亡的严重后果。2022年8月17日青海大通发生暴雨灾害,青林乡、青山乡50分钟降水量分别超过39毫米、34毫米,短时降水过强引发山洪灾害,共造成27人遇难,4人失踪。大通县辖区内 17 个乡镇 125 个村 12763 户 48023 人 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12.6 亿,虽然此次过程中气象部门预报精准预警及时,各级政府防范到位,但由于突发性山洪极端性极强,灾难发生地通讯、交通被毁,造成众多人员伤亡的灾难。2013年8月21日西宁市大通、湟中县出现强降水天气[1]。其中,21日18时30分至22日06时18分,大通气象站(桥头镇)总降水量为144.9mm,达到大暴雨量级,不仅创该站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日降水量极大值,同时突破青海省单站日降水量历史极值,尽管当日大通日降水量创青海历史极值,但由于预警准确、发布及时,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部门联动高效,应急处置科学,防御措施得当,有效减轻了暴雨造成的损失。由三起案例可以看出,暴雨对青海省当地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巨大,同时也能体现出,只有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和部门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有效的衔接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筑牢防灾减灾的关键防线[2]

二、青海省以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策略

  1. 完善规范化传播机制

    为了使预警信息有权威性、科学性、共享性,青海省需将县以上气象主管部门视为统一、规范、实时发布预警信息的着力点,依托融媒体实时传播各类预警信息。青海各级政府需完善保障机制,为预警信息传播提供条件,使相关信息能在传播标准、要求、程序等方面的引领下增强及时性并能提高覆盖率。各级气象部门需实施应急责任人制,列明责任清单,定期予以更新,借助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完成发布暴雨预警信息的工作任务[3]。各级基层指挥部需与气象部门高效沟通,借助辖区预警信息系统及自媒体平台传播相关信息。宣传部门需使用全媒体传播预警信息,实施全天候紧急播发制度,通过插播、开设视频窗口、弹出窗口、预警信息字幕滚动、加挂预警标识等方式引领民众预防灾害,使民众能远离危险地带,落实避险目标。通信部门需在收到预警信息之后无偿为用户发布信息,疏通“绿色通道”,提高暴雨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效率。

  1. 健全叫应机制

    由省级气象部门负责发布各级暴雨预警信息,根据预警级别视情况,启动多渠道“叫应”机制,负责人、分管应急与防汛工作者需启动同级“叫应”机制,为自然资源、水利、应急管理及其他部门联动奠定基础。市级气象部门负责依托“叫应”机制联系党政负责人,以及自然资源、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由县级气象部门持续关注预警信息,疏通逐层“叫应”渠道,从实际出发,选择是否“叫应”各部分以及党政负责人[4]。“叫应”与应急部署关系紧密,加大“叫应”直达的力度,为应急部署触底提供条件。乡镇党政负责人在接收“叫应”信息之后借助应急广播系统提高预警信息的触底率,保障灾害防范到位,同时每位村民都能知晓预警信息。各村负责人使用手摇警报器、喇叭、锣鼓等工具传递预警信息,必要时要到住户叫醒村民,追求人人有回应的工作效果,使所有居民都可以规避危险。

  1. 构建联动机制

依托应急准备、响应、联动、转移四个部分加强部门联动,充分运用暴雨预警信息,并能发挥预警信息的先导作用。在应急准备阶段,提前对预警信息加以分析,用以研判形势,预见降水强度,以及可能会引发的自然灾害,立足实际找到灾害隐患,围绕重点地带加强前置性部署,依据天气情况随时做好应急工作。在应急响应阶段,提前利用预警信息制定应急方案,进入应急状态,扫清应急指挥障碍,自然资源、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需联合值守,推行应急值班制度,以便及时制动。在应急联动阶段,需对未来降水情况进行滚动播报,为第一时间应对灾害性事件提供决策依据,对于涉及橙色预警、红色预警(见图一)的地区干部需亲赴一线,加强基层督导,组织提前转移[5]。在应急转移阶段,需明确转移对象、转移组织人员、转移时间、转移地点等工作要点,对于隐患点、危险点要尽快完成人员组织撤离任务,只有风险彻底解除才能返回,同时提高安置保障的有效性。

QQ图片20230625103413

图一 暴雨灾害预警等级及主要信息

  1. 建立停运、停工、停课机制

    从停课角度来讲,教育部需根据预警信息了解暴雨灾害可能影响的区域,在研判风险的同时合理安排上下学,注重因地制宜,妥善实施停课措施。从停工角度来讲,交通、工信、应急管理、文旅及其他部门需依据预警信息及影响区域与时段细化停工工作方案,还要疏散、转移、安置厂区工作人员。从停运角度来讲,公安、交通等部门需依据预警信息及影响地区与时段推行停运措施,还要在应急预案中予以体现,监管部门要督促、协助航空、铁路等部门切实完成停运任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海省暴雨灾害发生率较高且负面影响较大,基于此当地应大力推动以暴雨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如停课机制、“叫应”机制等,保障交通、应急、自然资源、公安、教育等部门能形成合力,加大应急联动的力度,合力解决问题,规避暴雨灾害,并落实预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采.构建应急联动机制  形成更强合力[J].现代职业安全,2022(08):29-32.

[2]严小丽.应急联动:一个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框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1):43-48.

[3]张静静,程瀛,万寒,等.永嘉县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机制建设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10):137-139.

[4]郭桂祯,廖韩琪,孙宁.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现状概述[J].中国减灾,2022(03):36-39.

[5]杨金华.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思考[J].现代农业,2021(0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