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7
/ 2

关于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建议

张立晶 ,曲昱霖,姚军超

威海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 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

摘要:随着人们对于城市内涝灾害关注度日益提高,老旧落后的防洪排涝系统已经不能达到城市应用的要求,尤其是在发生强降雨天气之后,必然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因此,加强城市排涝防洪系统建设是必然要开展的工作。本文主要是对城市地下水系统防洪排涝系统建设进行研究,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成熟防洪排涝水平的提升,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为实现城市高质量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下水系统;防洪排涝;建设措施

  截至十三五末,山东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0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100平方公里,城镇化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交通拥堵、停车难、地下设施欠账多、排水不畅等“城市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衰减,城市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尤其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暴雨发生频率增加,济南、长春、南京、北京、深圳、郑州等一些大中城市先后遭遇了“内涝成海”的尴尬,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统筹协调,实施了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累计建设综合管廊801公里、海绵城市1659平方公里,新增园林绿地面积5万公顷,累计建成绿道4600余公里,精致推行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由于历史欠账多,仍存在一些软肋,如规划体系不完善,防洪排涝规划与其它专项规划不能有效衔接;排水系统不健全,在过去城市建设中,建设应对小重现期降雨的小排水系统多,缺少微排水系统和应对大重现期的大排水系统,多采用速排的方法,排水系统不堪重负,我省城市人均占有排水管道1.8米,与发达国家4米仍存在一定差距;设计标准低,部分城市河道防洪标准低,雨洪资源调蓄能力弱,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排水管网排水能力不足、管道堵塞等现象时有发生,内河水位较高及滨海地区高潮位时易出现洪涝倒灌现象;应急管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城市内涝给城市建设、环境安全、社会稳定带来不同程度危害,严重时危及人身安全,建议从规划建设与管理多方面着手,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出建议如下:

  一、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城市发展规划要尊重地理格局,守住生态红线、开发边界、蓝绿控制线,保护城市自然水系,各种专项规划要与城市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实现重要空间参数一致,避免各项规划各自为政。建立以省、市防洪排涝方案为引导,以县级为落实的三级防洪排涝体系,用统筹的方式、系统的方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新编、修编规划要严格执行《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等新标准,推行一城一策。

二、实施防洪排涝设施提标改造

城市河道要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防洪排涝以及沿海城市的防台防潮要求,科学合理确定防洪标准,实施河道清淤疏浚、生态化改造工程,提升行洪能力,提高雨洪资源调蓄能力,抓紧实施小清河、徒骇河、东鱼河、北胶莱河等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重点河段治理,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对排水管渠现状进行评估,复核雨水管网排水能力,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排水管道升级改造方案,消除城市排水管网空白区,城区雨水管渠建设改造项目设计重现期要执行《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上限值,一般城区提升到2-5年,中心城区等重要地区提升至5-10年;尽早完成南四湖流域雨污合流管网的改造,尽早实现全省所有县实现整县制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清零。

三、推进雨洪资源利用设施建设

新建各类园区、开发区要综合运用下凹式绿地、下沉式广场、排水沟、截洪沟、可透水路面,统筹海绵性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的等海绵体的建设,修建点状式小型雨水收集池,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收集的雨水用于环卫、绿化补给水,辅助城市防洪排涝。

四、适时引入地下深邃工程

深邃工程是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工程措施,当城市海绵体失去作用时,深隧可以将多余水收集,暴雨过后水可循环用于河道、水库、地下水的补充,规避强降雨时的排水高峰,提升强降雨的防御能力,实现“错峰调蓄”。目前深圳、上海等城市已有案例可借鉴,建议在省内适宜城市实施深隧工程,提升防御强降雨能力,提高城市韧性。

五、加强防洪排涝应急体系建设

应急、住建、公安、水利、市政园林、交通、气象、水文等部门的统筹协调,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密切监测汛情及内涝情况,对重点区域如低洼地、积水路段实施预警,完善城市暴雨预警及防涝协调联动机制。日常工作中加强多部门联合的应急预案编制及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管理和应急水平。

六、推动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应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遥感应用等数字化技术,建设具有雨情分析、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远程监控、风险评估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指挥调度系统。加强城市排水系统智慧管控平台建设,实现对城市河道水位、重要排水管渠点和设施的运行水位、低洼地、易涝点的道路积水监测,满足日常调度、运行调度、灾情预判、预报、辅助决策等需求,提高防洪排涝的运行管理水平。

七、城市防洪排涝智能决策平台设计

针对于四大防洪管理处存在的信息分散、不协调等问题,通过合理的应用物联网、GIS技术、信息处理与多媒体技术等,发挥出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优势,研发出全新的城市防洪排涝智能化控制平台,对于整个河网水系进行优化分配与管理,促进渠道行洪能力的提升,具备较高的防洪排涝能力,保障城市运行的安全性,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

(一)总体架构设计

在城市防洪排涝智能化体系建设中,其设计的决策平台总计包含4层结构,从下到上按照如下顺序布置:

(1)基础设施层。该层的作用是进行数据采集应用,为平台的建设提供支持。数据采集是掌握各项数据信息,通过采集设备掌握数据条件,包含水位计、流量计、闸泵信息、视频资源等。而平台系统运行包含服务器、存储资源池等,进行系统通信和运行,完全能够满足系统正常使用的需要,促进运行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2)数据资源层。该层给平台运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是目前的智能化决策平台的“血液”,包含基础数据库、实时监测数据库、水雨情监测数据库等,掌握数据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3)平台服务层。该层是给整个平台运行提供良好的服务,以GIS平台、云计算、数据共享平台等为基础,构建完善的服务管理平台,使得防洪排涝多时序的空间数据管理顺利进行,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应用层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化的服务,及时掌握实时的数据信息。

(4)业务应用层。该层是整个操作平台做出决策的核心部位,也是防洪日常管理以及排涝能力调度的重要部分,完成数字化的建设和运行,打造一体化、可视化的管理作业平台,其中包含水雨情监测、水库监测、气象信息管理、值班管理、系统管理等等多个方面,为各个环节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也能确保系统运行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网络结构设计

防洪排涝智能决策平台在网络结构的建设中,主要分为如下两个层次:①四大防汛管理处与水利局信息中心连接形成的网络体系;②各个管理处中的水位计、流量计、视频监控等设备建设的局部网络体系。骨干网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通信系统运行比较完善,信息量较大,对于整个系统运行造成较大的影响。通信网络在功能方面进行分析,可以进行数据管理和应用,进行视频数据的回传,同时监视各个部分的运行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高水平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系统运行效果,确保城市运行正常,保护人们生命健康,为城市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火键,徐震,张继昌,等. 贵州省防洪减灾思路与对策研究[J]. 人民长江,2023,54(4):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