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观察及特异度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7
/ 2

CT及MR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观察及特异度评价

简丹

陆军第七十七集团军医院   四川乐山  614199

【摘要】目的:探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采用CT与MR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经CT、MR检查,后期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以此作为标准,分析CT与MR检查效果。结果:MR检查中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较高;MR与CT相比,钙化、积气、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神经根受压与硬膜囊受压检出率均较高,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采取MR检查具有较高准确率和特异度,能够为临床诊断与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检查;MR检查;特异度;诊断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发病率极高的骨科疾病,该疾病是因髓核突出压迫腰椎神经根造成腰椎处神经水肿以及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进而导致患者腰部以及下肢部位产生强烈疼痛感,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并发症,以腰部单侧或者双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腿部,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越早诊断并对症治疗对改善其预后越有利[1]。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方式有多种,如多层螺旋CT、磁共振检查(MR)等,不同诊断方式检查效果也有所差异。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采用CT与MR的应用价值,并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及均值44-78(59.53±4.32)岁,病程及均值2-13(7.66±1.05)年。纳入标准:(1)入院时不同程度腰腿疼痛、腰部与下肢活动受限;(2)均经手术治疗;(3)具备沟通能力;(4)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史;(2)其他疾病引发腰腿疼痛;(3)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

1.2方法

CT检查:检查仪器使用多层螺旋CT诊断仪,协助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先放入头部进行L1-L5、L5/S1的定位摄片,仪器电压设定在120kV,电流设定在250mA,层厚设置为3mm,层间距设置为3mm,软组织窗宽设置为200-300HU,窗位设置在40-60HU,骨窗窗宽设置在2000-3000HU,窗位设置在300-600HU,窗位调整时设置在500-600HU,对患者椎间盘扫描并将扫描结果上传到后台工作站。

MR检查:检查仪器使用GE1.5磁共振仪,协助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先对其进行横断面、冠状面与矢状面检查,T1WI参数设定:加权成像回波时间(TE)为16ms,重复时间(TR)为500ms;T2WI参数设定:加权成像回波时间(TE)为90ms,重复时间(TR)为5100ms,扫描时层厚设置为3mm,层间距设置为3mm,扫描过程中观察患者椎体形态变化、椎间盘信号、是否存在椎管狭窄以及硬膜囊压迫等问题,将扫描结果上传到后台工作站。CT与MR影像学图像均由2名或以上资深影像学医师共同阅片并给出统一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1)对比CT、MR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

(2)对比CT、MR影像学特点。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3.0对本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计数资料以及检验分别使用(%)与x²,有统计学意义则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对比CT、MR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

MR检查中,敏感度94.83%(55/58),特异度100.00%(2/2),准确率95.00%(57/60);CT检查中,敏感度82.76%(48/58),特异度50.00%(1/2),准确率81.67%(49/60),MR检查中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较高,见表1。

1对比CTMR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n%]

MR检查

手术病理

CT检查

手术病理

阳性

阴性

总计

阳性

阴性

总计

阳性

55

0

55

阳性

48

1

49

阴性

3

2

5

阴性

10

1

11

总计

58

2

60

总计

58

2

60

2.2对比CT、MR影像学特点。

MR与CT相比,钙化、积气、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神经根受压与硬膜囊受压检出率均较高,P<0.05,见表2。

2对比CTMR影像学特点[n%]

组别

钙化

积气

椎间盘变性

脊髓变形

神经根受压

硬膜囊受压

CT检查(n=60)

42(70.00)

40(66.67)

45(75.00)

42(70.00)

37(61.67)

41(68.33)

MR检查(n=60)

52(86.67)

53(88.33)

55(91.67)

54(90.00)

51(85.00)

52(86.67)

4.910

8.077

6.000

7.500

8.352

5.783

P

0.027

0.004

0.014

0.006

0.004

0.016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患者自身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腰姿不正、腹压增加、腰部损伤等因素有关,若未及时干预随着病情发展可引发多种并发症,降低其生活质量。CT与MR均是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手段,CT检查能够将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形态、大小、硬膜囊受压情况等清晰显示出来,检查速度快,能够快速获得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患者椎间盘碎片较小并向侧面移动时很容易与神经根征混淆,难以明确疾病类型,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

[2]。与CT检查相比,MR同样具有较高分辨率,可多角度、多平面扫描椎间盘突出病变部位,能够清晰显示游离髓核位置与形态,对于软组织、脊髓、大血管、神经系统等敏感度较高,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椎间盘病变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漏诊和误诊情况,且该方式无辐射,安全性较高。但要注意的妊娠时间短、植入人工耳蜗、心脏起搏器以及幽闭恐惧症等患者不适用于MR检查[3]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采取MR检查具有较高诊断符合率与特异度,能够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对症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明刚.CT及MR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观察及诊断准确率影响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10):179-181.

[2]任建平.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价值[J].世界复合医学,2021,7(12):13-16.

[3]范晓彧.CT及MR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观察及检出率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10):119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