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运动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8
/ 3

初中体育运动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夏田金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附属学校310015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各界对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质,并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初中体育;健康心理;形成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必须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所有阶段,并纳入所有学科的教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形成积极的心态,能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去面对生活和学习,这有利于推动个性化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可以得到增强,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平衡。

1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体育教师在体育活动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这对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很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为学生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缓解焦虑的情绪,调节、改善学生的心理。其次,学生也可以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意志力,帮助自己形成良好的心态,以便更好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从而实现学习上的减压。最后,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加强体育锻炼,从而改善自身的身体素质,提升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还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判断力,进而让学生在紧张焦虑的学习氛围下拥有较轻松的学习状态。

2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2.1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由于学生身体能力的多样性,体育教师对动作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例如,体育教师在讲授“跳箱”的动作要领以后,很多学生尽快理解了跳箱的动作要领,并顺利地跳过去。而有部分学生虽然明白首先弹跳,然后手扶跳箱然后用力支撑借助跑的惯性弹跳过去,但是到了跳箱跟前,虽然两边有两个学生进行保护,还是胆战心惊不敢跳。还有的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动作要领不能尽快理解,在别人完全掌握了以后,自己还处在探索阶段,这样自然而然地会出现心理上的失落感,自己即使去跳,也会因为没有掌握好动作要领而发生倾斜或者跳不过去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身体素质很差,对自己也逐渐丧失信心,以至于产生很强的自卑心理,对学生未来发展也产生不好的影响。

2.2能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

当前,体育课堂中的很多项目都需要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在体育比赛中,学生也都需要以团队的形式参赛。在这些集体性与竞争性的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优势,在展示自己的优势的同时,对他人的优势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能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增强集体荣誉感。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对体育活动找到自信,并保持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将会延伸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还能主动学习如何以个体的形式融入集体中、如何与集体中的其他成员相处。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更好地处理社会关系,学会尊重规则、遵守规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做到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有利于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进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3缺乏交流沟通

许多初中生家长,对体育运动认识不足,总感觉参加一些学校的体育活动,都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会使孩子学习不专心。有些班主任也缺乏和家长沟通,没有让家长充分重视起来。殊不知当有些家长在周六、周日忙着让孩子上学习班的时候,另外一些家长却让孩子参加乒乓球训练班,学习跆拳道和进行篮球训练等。因此,班主任要多与家长交流,让家长明白体育运动和学习的关系,只有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有更大提高,才能使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学生的心理才能健康发展。

2.4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育受到了更多关注,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运用更为多元化的模式,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进步。以下是对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几种体育教学方法进行的总结。第一种是游戏教学法,这种方法利用了学生爱玩爱动的心理,通过游戏元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在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中,学生的身心压力可以得到释放,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第二种是情境教学法,教师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实现情感沟通,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塑造更为健康和积极的心理。第三种是小组合作教学法,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团队竞赛等方法来学习和掌握相应的体育技巧,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

3初中体育运动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3.1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首先要在教学目标中设定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引。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来为他们设置相应的训练目标,让那些身体素质暂时比较弱的学生有信心,使他们能够坚持练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将培养学生心理品质融入教学目标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比如在中长跑项目中,教师可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求学生说出动作要领和做出正确动作,并且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意志力等也列入其中。这可以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出奋勇向前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选择逃避与放弃。

3.2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们通过信息交流、相互沟通、情感表达、各取所需等目的,经过语言交流、相互拜访等行为方式来完成交往的过程。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具备虚怀若谷、宽广无私的胸怀,有热情奔放、关心他人的品质,并能和谐人际关系。体育运动就是让人们和谐、友好、公平、公正进行训练和比赛,让他们一起融洽相处,在竞争中拥有亲切和美好。不论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学校体育活动、运动会中,学生之间的交往,不需要任何的交流、沟通,有时候只用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就能了解彼此表达的内容,相互交流自己的内心所想,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亲切的感觉,并能相互理解和信任。例如,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许多学生喜欢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篮球等,通过一起训练,学生不仅使自己的体育项目的水平提高了,还增强了相互交往的机会,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可见,体育运动能让学生认识更多学生,使他们能和谐相处、相互关爱,关系更加融洽。尤其是进行各种体育比赛时,上场的运动员为班级奋力拼搏,不上场的学生在下面呐喊助威。他们不论在平常有什么矛盾、隔阂、怨恨,似乎都在这为班级争取荣誉的赛场上而烟消云散了。这种没有语言交流,只有相互理解和支持的体育运动,使学生消除心理负担,放平心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也变得更加快捷,相互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少,无疑这种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出改善人际关系的氛围。

3.3勉励学生积极探索,提升其承受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较弱,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比较容易出现悲观的心理,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刻不容缓。为此,相关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大学生的训练力度,并设置好相应的难点,鼓励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方法探索,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其次,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在思想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告知学生如何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进而逐步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3.4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训练时也只是对他们提出严苛的要求,这导致学生的思想无法得到解放,他们的行为举止也会受到约束,最终会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体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使用鼓励教学来替代指令教学,及时为学生提供正面积极的反馈。比如教师可运用游戏教学法,在课堂上设置心理健康小游戏缓解学生的身心压力;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沟通;教师还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多元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学生会通过体育锻炼来对生活的美好形成深刻的感受,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消极情绪将会自动化解,心理承受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3.5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升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能力不同,所以心理素质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部分学生因为自身条件较差,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主动性不强,不能积极地融入体育活动中,最终导致学生心理素质这一教学目标无法得以实现。为了有效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凸显出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积极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比如,针对柔性相对较好、肢体协调能力非常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健美操。对非常喜欢打篮球的男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学习篮球,如果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教师要单独对学生进行辅导,先为学生布置一些较为基础且简单的训练;若学生的基础很好,教师则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加大训练难度,为学生设置更多的挑战。再如,针对篮球部分,如果学生没有篮球的基础,教师要为学生安排基础的训练内容,包括运球训练;若有基础,要训练学生原地双手胸前投篮以及三步上篮等;若学生的水平较高,篮球技能技巧掌握得也比较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比赛,通过实战来对学生的篮球技能技巧加以训练,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增强,在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结语

总之,初中生正处于情绪多变的青春期,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容易一蹶不振。学校要利用体育课堂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打造有效的体育课堂来为学生建造心理健康的堡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来制订教学方案,要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鼓励来增强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信心,同时还要通过组织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林瑜.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研究——基于CFPS的工具变量法和PSM的实证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21,39(5):96-101.

[2]柳建坤,何晓斌,张云亮.体育锻炼、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证据[J].中国青年研究,2021(5):103-112.

[3]陈志兰,廖志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初探——以宁德市蕉城区蕉城中学为例[J].亚太教育,2019(12):105-106.

[4]马凌波,杨清风,张中印.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同维度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影响效果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5(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