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校本化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9
/ 2

“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校本化构建

秦美荣

广西省河池市天峨县第二小学 547300

摘要:劳动教育有着立德、养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意义。在“以劳立德、以劳养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革新”中,劳动教育指向“五育融合”是现实可行且非常必要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条件,校本化构建小学劳动教育教育,能够实现认识与实践融合、压实劳动体验、推动技能提升等目标。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构建

一、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寻找劳动教育的契合点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建立校本化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需要结合区域文化,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发展全过程,走进生活大课堂、实践大课堂、人生大课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强化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育,加强新时代背景下劳动过程中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2)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强化对学生劳动知识与能力的塑造,提升劳动效率、确保劳动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质养;(3)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比如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品格特点,实现五育并举综合育人,促使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让每一颗童心都灿烂。学校可以借助本土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劳动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实施实践体验活动,建立“地方新劳动教育”的劳动育人模式,增加学生了解社会与自然的机会,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具有“崇尚劳动、勤劳质朴、乐于环保”品质的现代小公民而不懈努力。

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丰富学生劳动体验

家校协同作用对于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将产生实际的推动作用,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劳动态度更加积极,劳动意识得到提升,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自主劳动及生活的能力。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关键作用,构建家校一体化的校本课程,促进劳动教育活动的健康发展。家庭劳动是学生形成劳动素养的主战场,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根据所在年级设定相应的家庭劳动活动,需要在家长的帮助下,以做家务的的方式进行落实,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比如老师可以开发“亲子共种一棵苗”的校本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植物,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种植和培养,亲子共同观察植物的生长,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此项活动,学生通过照片、视频、生长绘本等方式记录自己的种植养护过程,体验劳动的快乐,体会劳动的意义,同时也深感成长不易,从而学会感恩。

三、组织实践劳动,培养自主劳动意识

在五育融合下,教师要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劳动实践活动开展的力度,增强对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培养。将劳动教育作为“中心”,逐渐拓展至其他专项教育。实践阶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实践性劳动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劳动环境。在参与实践性劳动活动时,学生的自主劳动意识可以得到启发,同时可以对活动本身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

比如,老师可以开发“体验农耕文化”的校本劳动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开辟出一块田地,让学生们结合地方特色,在田地中实施种植、采摘,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清洗蔬菜、做饭、炒菜等活动,组织学生分享劳动成果和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拓展对乡村的新认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通过农耕生产,增强自身的劳动技能,对“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不断加深。

四、把握育人导向,涵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为小学生提供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劳动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有限,建立这样的劳动意识会存在很大的难度。怎样找到适合的载体为学生提供观念引导,是小学劳动教育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老师要为学生开发设计“传统劳动工具展览课程”,由此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劳动意识的引导。劳动工具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慧,阐释着一个历史阶段的劳动生活,见证着劳动创造幸福的历史变革。传统劳动工具毫无疑问是对小学生提供劳动意识引导最恰当的载体。将其作为前提条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明确下述课程目标:了解展览当中的传统劳动工具;从劳动工具发展历程中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奋和智慧;在传统劳动工具和现代生产手段的比较中体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可以操作简便的劳动工具;具有基本的劳动技术;在劳动中具有和他人协作的能力;对劳动产生了兴趣,利用劳动工具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体会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情感。课程利用这七个目标的实现,务求实现引导学生劳动意识,涵养学生劳动精神的意图。

五、参与社会劳动教育,培养劳动核心素养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有助于新时期劳动实践常态化的搭建,有助于指引劳动教育的生命之树蓬勃生长。以社区等作为核心基地实施社会劳动实践,以多维度、多样化为核心思想设计构思社会劳动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社区对劳动实践有着非常大的支撑作用,相较于学校来讲,社区具有更真实和丰富的资源系统,能够提供给学生们触手可及的深度体验。或是和社会别的公益机构结成联盟,安排综合实践劳动活动,使学生在法定节假日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例如环卫志愿者活动、走入敬老院活动等。老师要把各种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实施评价,同时将组织方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融合,作为最后的考核结果,这样不仅能查验学生学习效果,还可以推动学生劳动的主动性,进而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结语:总而言之,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育的合理补充,更是全面育人的重要抓手。教师通过校本课程的构建,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落实新课改需求,以生为本,使学生能够在劳动中进行学习,在劳动中感受,将劳动意识与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深植于学生心中,切实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宏中.大学生劳动教育德育功能表征与结合点[J].中国冶金教育,2022(06):76-79.

[2]李健芸,余亦笑,杨志增.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6):47-51.

[3]唐小桃,陆元三,周扬帆,曾科,阳益贵,唐浩.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2(1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