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融入分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1
/ 2

新课改下如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融入分层教学

刘涛

白山市第十六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教学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方法。这对初中作文教学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写作既是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又在测试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它还与学生的语言整体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怎样才能使语文写作课堂更好地开展,才能使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切实地提升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在这些课程体系中,层次教学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将分层教学方法引入到其中,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作文教学;新课标

引言

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等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致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了畏惧、抗拒的情绪。学生作文的内容要么平淡,要么条理不清,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不冷不热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采取更加适当、科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作文时,能够按照自己的层次教育思想和具体的方法,来解决写作中的难题,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作文分层分组教学的重要性

(一)可以使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程中,作文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教师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同学。但是要考虑到好几类同学的学习状况,可以把一个班里的同学们的作文分为基础较差、基础良好和基础良好三个级别。再根据这三个级别来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既可以防止空白,又可以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学生可以实现的、适合他们的教学目的,学生们才会在课堂上主动地投入到他们的学习中。

(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中学阶段是很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有更多的压力,更多的思考空间。单纯地评价论文,会造成作文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从而限制写作水平的整体发展。分层教学则是针对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作文目标,并给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每一个级别的学生,都能以自己的具体状况为依据,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写作培训。这样就能防止因为作文底子不好而丧失自信,而因为作文底子好的同学因为完成了任务而变得骄傲自满,从而导致作文水平停滞不前。通过分层式的授课方式,让各个年级的同学在原来的授课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提升,以实现对全校同学的综合提升。

(三)可以减少教师工作量

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学者都认为,教育改革应该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需要和个性特点,制定出符合他们个性的教学方案。同时也能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初中语文作文分级分层教学法是一种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的教学方案。它以高层次的学生为导向,用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方法去引导低层次的学生,达到“兵教兵”的效果。在这样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里,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把自己能想出来的问题都想出来。而不能想出来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想办法,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二、初中作文分层教学现状

相关调查表明,在初中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作文写作上存在困难。但是,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反映语文作文难以教好。因此,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写作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针对这种情况,很多语文教师都在尝试在中学写作课中引入分层教学,以期提高中学写作课的质量与效果。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的现状而言,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一是对分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例,证实了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是,一些语文教师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新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应用分层教学。第二,培养的人才层次较低,培养的人才的科学性、合理性不强。若不能科学有效地划分层次,将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效果。但是,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并没有将学生的层次进行科学分类。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写作功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分层势必会影响到分层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第三,一些教师对初中作文采取了分层的流线型教学法,但在教学中,他们并不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仅仅关注他们的考试结果。这样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难以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写作的课堂中,从而无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初中作文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对学生科学分层分组,设置分层作文目标

在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对有关学科的内容和专业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此外,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要通过小组教学,学习全面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采取分层教学方法,要求老师要根据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整体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精心设计不同级别的课程。让学生在不同级别上都能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语文教师需要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组别进行科学划分。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兴趣等进行了调查,并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等级是指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第二级为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第三级为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分类。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总的目标,指导的目标,纠正的目标。比如,老师在讲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后,会给学生布置一份半论述的作文,题目是《生活需要——》,以加深理解。教师会要求与已学过的东西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高二的作文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条理清晰,文笔流畅,感情真挚。高三学生的文章要求不出现错误,句子流畅,达到“准命题”的水平。

(二)认真批改以及讲评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采用“分级”的写作方法,教师应当认真评阅学生的文章是语文老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目的地讲授,并注重层次分明的讲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和写作任务的难度有差异,在批改和讲评的时候,要对其进行详细解释。教师若忽略了细心批改与讲评,则学生无法知道自己的文章是否有所进步,无法知道教师对文章段落的看法。这将极大地影响到他们以后的进步与以后的练习。在评价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他们感受到了作文的乐趣和吸引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当给予一些鼓励和表扬。可是,如果不能做到对各个等级的同学进行统一的考核,那就会导致教师在获得了一些成就之后。在工作中得不到肯定和赏识,人就会丧失动力,对工作也就没有什么兴趣。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文,运用一定的讲评方式,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对他们的创作感兴趣,从而在学生的个人层面上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分层授课,强化作文层次

对于作文分级教学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对内容以及写作要求进行有效分级。通过更细致划分等级,更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去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明确每个等级的学生的共性和差异,以及他们的特长及短板。例如,有些学生更擅长于环境描写,有些学生更擅长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从而找到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针对多数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多花费一些精力和精力去辅导这一类型的同学,多跟他们沟通,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对语文写作的看法。让他们不会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而被老师轻视,甚至被自己所遗弃。老师要多和学生沟通,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业是为了自己,自己的未来也要自己去选择,从而让他们重新找回对自己学习的信心。在他们的作文水平较低的时候,老师要鼓励他们摒弃外部的影响。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能被他人所左右,从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让他们可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走出自己的道路。对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要培养他们的思维,强化他们的书写和修辞技巧,从而提升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

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可以在课后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互相帮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写出自己的东西。还可以在课后,让学生针对作文主题,进行一次模拟写作,比如写一个开头或结尾,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主动地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让他们去提问,不让他们认为自己回答得不对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要让他们有勇气去正视这些问题,并且要针对他们的学习程度和能力,适当地指导他们所问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写作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成绩,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极高。因此,采取更好的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分层教学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基于个人层面得到写作水平的提高,提升对写作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生个人的写作技巧和综合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闫立宏.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作文,2023,(12):45-46.

[2]赵德梓.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学周刊,2023,(11):109-111.

[3]黄荣玉.论初中语文作文指导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09):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