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1
/ 2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探讨

张良花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89)

摘要: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伤寒论》柴胡类方剂之一,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有不同认识。本文通过搜集古今文献,分析不同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的见解,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主要病机为邪犯少阳、津液损伤、太阴虚寒,在临床应用中,应抓住主要矛盾,兼顾少阳与太阴,谨守病机,灵活运用。

关键词: 柴胡桂枝干姜汤; 病机;《伤寒论》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小柴胡汤类方中的代表方之一,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也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方中:“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本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理解不同,众说纷纭,本文对其病机进行梳理。

1.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的不同观点

研究文献发现,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的认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1)少阳病兼表邪未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2曰“即邪在半表半里为未解也”,伤寒治疗不当,邪气内陷,表邪未解。(2)少阳病兼水饮内结。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3:“阳气下陷,水饮内动,逆于胸胁,故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水结则津不升,故渴……”,由于少阳有邪、枢机不利,导致手少阳三焦因之雍滞不通,津液输布运行不利,则水饮内结。(3)少阳病兼津伤。成无己2《注解伤寒论》、汪苓友《伤寒论辨证广注》4刘渡舟《伤寒论讲稿》5等认为其病机兼有“津液损伤”,其依据主要是太阳病汗下后损伤人体津液,导致津液不足,再加少阳枢机不利引起气化失常,津液不布。(4)汗下邪陷 ,阴阳两伤。汗下后津液耗伤,又因苦寒妄下,阳气亦损。(5)肝热脾寒。刘渡舟在《伤寒论通俗讲话》中指出: “邪陷少阳,气郁不舒,故胸胁满微结;胆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烦口渴;热郁不得宣泄而上蒸,故头汗出;正邪分争,故往来寒热;无关乎胃,故不呕;三焦气机阻滞,所以小便不利;内伤脾气,太阴虚寒,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泻。”(6)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胡希恕6在论此条时说: 伤寒五六日, 虽已发汗但不解, 则常转入少阳柴胡证, 医者不详查, 而又误用下法, 因使邪热内陷, 虽胸胁满未去, 但呈现微结。此证已转化为半表半里阴证,呈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

综上,历代医家均认为“邪陷少阳”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基本病机,而对于有无表证、水饮内停、津伤、太阴虚寒等兼证有不同见解,本文就此问题加以探讨。

2.是否兼有表证

“表证未解”的观点认为,汗下后,太阳之邪未解,而邪入少阳,致太阳、少阳合病,而配伍桂枝,其意在解太阳之表邪。其依据有三:一是方药中有解表药桂枝,二是条文中写道“此为未解” ,三是方后“复服汗出便愈”。而“表邪已解”的观点则认为配伍桂枝是通达阳气,助气化,如刘渡舟《伤寒论讲稿》5中写道:“为什么加桂枝、干姜?是因为桂枝、干姜通达阳气,温化脾气……桂枝则通阳气,行三焦,行津液,利小便。”笔者认为,桂枝与干姜配伍应用,是用来温振脾阳的,原文“此为未解”是指少阳之邪未除,并非指太阳表邪未解。而方后“复服汗出便愈”,并非独见于太阳表证,少阳病服药后,枢机运转,气机畅利,内畅外达,也可见全身汗出而邪气除。因此,其病机为太阳之邪已除,少阳之邪未除。

3.水饮内停还是津液损伤

“水饮内结”的观点认为,少阳有邪致枢机不利,导致手少阳三焦因之雍滞不通,津液输布运行不利,则水饮内结,而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然而,成无己和汪苓友等则认为是“津液损伤”,其依据主要是汗下后损伤人体津液,导致津液不足,再加少阳枢机不利引起气化失常,津液不布。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2中认为: “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热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里热也……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楼之苦,以生津液。”汪苓友在《伤寒论辨证广注》4中说:“小便不利者,此因汗下后三焦津液少也;惟津液少而非停饮,是故渴而不呕。”

笔者认为其病机是兼有津液损伤,而非水饮内结。《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 “呕家本渴,渴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由此可知,水饮内停的症状是“呕而不渴”,从条文中“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的症状来分析,说明口渴并非水饮内停,而是由于津液损伤所致。此外,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中配伍瓜蒌根、牡蛎,《神农本草经》言:“栝楼,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牡蛎主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瓜楼根生津止渴,牡蛎咸寒,二药合用主治津液损伤之口渴。由上可知,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兼证为津液损伤而非水饮内停。

  1. 太阴虚寒

“太阴虚寒”是刘渡舟先生在陈慎吾老先生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兼阴证机转者,用之最恰”的理论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而出的。刘渡舟在《伤寒论通俗讲话》中写道: “邪陷少阳,气郁不舒,故胸胁满微结……内伤脾气,太阴虚寒,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此证为胆热脾寒……以桂枝、干姜温下寒。”

7刘渡舟将其病机总结为“胆热脾寒”,即少阳病兼太阴虚寒;并且强调了“阴证机转”,即虽涉及太阴但无典型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太阴里虚寒证的表现;胡希恕亦认为8: “……此证已转化为半表半里阴虚寒证,即呈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太阳病汗、下之后,邪未解,使正气亏虚、脾胃受损,故方中以桂枝与干姜、甘草相配伍温振脾阳、散中焦寒。

综上,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为少阳有邪,兼津液损伤,太阴虚寒。伤寒五六日,邪陷少阳,枢机不利,故“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发汗泻下后,津液损伤,故“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少阳有邪,枢机不利,气化失常,津液输布不利,故“但头汗出”。方中柴胡、黄芩相配疏少阳之郁,清胆郁之火。桂枝配伍干姜温中祛寒,天花粉配伍牡蛎清热生津、润燥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和解少阳、温中散寒生津之功。

参考文献:

[1]鲍艳举.柴胡桂枝干姜汤研究述要[J].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9):534-535.

[2]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 中国医药出版社,2011

[3]清·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0-92.

[4]清·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25-226.

[5]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1-172.

[6]冯世纶,张长恩.中国汤液经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83-184.

[7]张保伟.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J].中医药学刊,2002,21( 1) : 9-12.

[8]鲍艳举,花宝金.柴胡桂枝干姜汤临证指要[J].北京中医,2006,25( 8) : 471-473.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