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视角下生理性困境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以石市某区困境未成年人特色服务项目为例

/ 2

社会支持视角下生理性困境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以石市某区困境未成年人特色服务项目为例

郜亚飞,赵家琛

石家庄护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未来与希望。困境儿童是儿童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双重弱势性的残疾儿童是困境儿童这一群体中特殊群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儿童的权益保障,目前,我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为核心的一系列保障残疾儿童的权益的法律体系逐步健全;同时,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号)、《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 号、《关于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10号)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民发〔2019〕34号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20〕4号)等一系列政策,构建起我国残疾儿童的关爱与保障的政策保障体系。

本文拟以石市某区困境未成年人特色服务项目为例,以生理性困境儿童为服务对象,将对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生理性困境儿童改善学业状况的专业实践进行简单分析,希望此次总结与探索,可以为进一步促进生理性困境儿童的提升学习能力,增强获得良好的学习成长提供一定的有益借鉴。

一、相关概念及项目概述

(一)生理性困境儿童

1.儿童

在国际上,依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1989),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在我国,依据相关法律之规定,儿童是指不满14周岁的人。

2.生理性困境儿童

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尚晓援教授困境儿童概念体系分为了三级概念:一级概念为困境儿童;二级概念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理性困境儿童;第二类是社会性困境儿童;第三类多重困境儿童。其中,生理性困儿童包括两个三级概念,分别是残疾儿童和大病儿童。 本文援引尚晓援教授的提出的生理性困境儿童的概念。

其中本特色项目主要服务对象为生理性困境儿童中的残疾儿童,

大部分为正在就学的智力残疾或脑瘫儿童。

(二)走近梦想,天天向上——助力残疾儿童成长

本项目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的服务理念,基于社会工作支持理论的视角,发挥社会工作链接资源的专业优势,聚焦于残疾儿童的学业改善需求,通过搭建一对一结对辅导残疾儿童志愿服务平台,整合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力量,为其提供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促进残疾儿童提高学习能力,改善学习状况,从而助力残疾儿童获得实现成长。

二、生理性困境儿童在学习层面面临的需求分析

(一)习得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成绩的需求

学习成绩的好与差,与学习的方式、方法有很大关系。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由于自身先天性生理原因,存在记忆力、专注力方面存在障碍,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学习的接受程度较低,加上很多监护人无暇或者无力辅导孩子的作业,儿童没有获得有效的辅导,导致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也不懂得把握学

习重点和难点的方法等,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儿童有着掌握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提高弱科学习成绩的需求。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需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多由于课堂学习对其的吸引力不足,或在学习中遭遇困难或者挫败,产生厌学、抵触等情绪,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也有儿童学习的积极趋向取决于任课老师的相处情况,偏科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儿童有着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需求。

(三)疏导心理压力,提升学习自信的需求

过度的压力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自信心。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儿童由于自身残疾,完成学业任务的能力较低,尤其当周围同学都能顺利地完成,自己无法完成或者未按时完成,就会放大挫败感,对自己失去信心,长此以往的不自信会变成自卑;加上,监护人对儿童未来发展的忧虑和压力,无形之中附加到了儿童身上,儿童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因此儿童有着获得疏导心理压力,提高学习自信心的需求。

三、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生理性困境儿童学习成长的专业介入

(一)理论依据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生理性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资源运用能力不足,社工通过扩展其获取社区资源的支持网络,帮助他们扩大社区资源的获取途径,提升其利用社区资源的能力。在项目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通过链接志愿者扩大其的社区支持,为生理性困境儿童提供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具体支持既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工具性支持;也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表达性支持。

(二)介入服务

1.搭建一个服务平台

社工依托“未保服务站”搭建起了“护航成长”一对一结对辅导困境儿童志愿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未保服务站”打造了多功能且动静分离的服务共享空间,同时,充分地考虑了儿童参与的特点,将平台的服务功能发挥最大。

2.链接志愿者资源

志愿者招募:社工主要采用依托“志愿汇”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志愿者微信群及链接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链接志愿者资源,总共招募了30名大学生志愿者,并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了信息登记与初步筛选。

志愿者培训:社工组织志愿者参与本次特色项目的志愿者培训活动,通过志愿者培训帮助志愿者进一步了解项目的意义及整体服务设计、项目服务的时间及流程安排、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需求、志愿服务的奖罚机制及志愿服务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同时,做好了志愿者与儿童的一对一信息匹配。在培训中,社工肯定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热情,也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出了要求,初步地搭建志愿者与儿童沟通联系的双向通道。

3.提供两类社会支持

工具性支持:社工组织志愿者与儿童每周六在社区开展“爱伴辅导”活动,以线下的方式为儿童提供一对一学习辅导,陪伴辅导儿童完成作业,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决难题,巩固所学知识的重难点,为儿童提供了解决学习困惑的有形支持。同时,社工还组织志愿者与结对的儿童进行了线上的一对一学习辅导,引导儿童制 订学习计划,帮助儿童掌握并练习解题思路,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在辅导过程中支持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提高其的学习能力。

表达性支持:社工引导志愿者在一对一辅导儿童学习之余,陪伴儿童说话谈心,关心儿童的生活状况,观察儿童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引导儿童发掘自身的优势,促进儿童提升自我效能感,让儿童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陪伴儿童有效地调适压力情绪,提高学习自信心,这些陪伴与鼓励也为儿童提供了情感支持、心理支持等表达性支持。

四、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生理性困境儿童学习成长的服务成效

(一)儿童学习能力提升,学业状况得到良好改善

经过近两个月的项目服务,志愿者帮助儿童获得了工具性支持,让儿童习得了阅读技巧、解题方法等作业完成效率和质量越来越高,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据统计,了解到有超过90%的儿童学习测评成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成绩提高最为显著的儿童“小A”,经过志愿者近两个月的耐心辅导,英语成绩原来只能得“7—8分”,现在能得“60分+”,学业状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二)儿童的学习效能感得到提升,学习积极性得到良好提高

在近两个月的项目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为儿童提供了一对一陪伴式的学习辅导,有了志愿者耐心的引导、积极的鼓励,让儿童获得了趣味性的学习体验,进而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在解决学习问题的成功经历中,不断地提升了学习成就感,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儿童家长的教育态度得到良好引导,为儿童获得学习成长提供了“沃土”

儿童通过参与此次一对一学习辅导,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及学习成绩等方面得到了改善,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儿童的成长也给其家长带去了信心,家长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也得到了缓解;同时,社工通过促进儿童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彼此获得教育孩子的积极经验,并积极地引导与支持儿童家长“平常心”的态度对待儿童,改变“批评教育”为“尊重教育”的态度,改变“抓成绩”为“抓习惯”的态度,让儿童从家庭中获得关心和支持,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为助力儿童的学业发展改善了其所处的家庭环境。

五、结语

滋养与成就一名儿童的最好做法就是给予爱。在残疾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社工和志愿者秉持了尊重、接纳、个别化的服务原则,将充满爱意的知识及充满温暖的陪伴给予了儿童,助力了儿童的学习成长。此外,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持续性的重视,以石市某区的为服务试点,积极地探索可推广的路径,让项目服务惠及更多的残疾儿童。

参考文献

[1]尚晓援,虞婕.建构“困境儿童”的概念体系[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05)

作者简介:郜亚飞(1992.5—),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本科,助理社工师,研究方向: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赵家琛(1999.12—),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大专,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