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间流通网络形成及演变的微观动力机制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2
/ 3

城市间流通网络形成及演变的微观动力机制探析

胡昕

南昌工程学院网络信息中心,330000

摘要:纵观中国的发展历程,城市与流通存在一定的关联,这种关联促使地域相邻的城市形成一定的合作,并构成一个城市之间的流通网络。本文以城市流通过程为研究对象,城市网络为理论基础,构架了一个城市流通的网络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有效的分析,探究城市之间流通网络的形成和演变中存在的微动力机制。

关键词:城市间流通网络;微观动力机制;流通网络的形成和演变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自身同时,也会与地域相邻或相近的其他城市会形成一定的联系,多个不同的城市会组成一个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城市流通网络。每一个城市都是这个城市流通网络中一个组成部分,各司其职、各行其政,共同维系城市网络的协调稳定,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1]

城市流通网络是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出现了新的城市体系形式,其高效、平等的优势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流通网络的发展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其能够在城市之内增强合作机会,展开更多的协作,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然而当前的城市流通网络的理论基础并不完善,难以对城市的构建和发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对于城市流通网络的关联推动因素、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我国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为此,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为我国政府提供符合实际、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提出城市体系建设的参考建议,有目标的推进城市流通网络的演化[2]

一、城市流通网络理论存在的问题

城市流通网络理论研究一直都是城市发展研究学者不能避开的问题,为此,国内外相关学者形成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

Camagni(1993)认为城市网络是一个水平、非等级关系系统,由互补/垂直整合的专业化中心构成。其理论原理是:生产上的协作带来的城市之间的关联,非等级的关系促成城市网络的形成。

Batten(1995)认为网络城市是有廊道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具有多中心结构的城市聚合体。其理论原理是:当两个或多个职业进行互补,且互相独立成为城市中心,通过快速并可靠的交通进行联系,互相合作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时,形成了网络城市。

李国平、孙铁山(2003)认为网络城市是一个有互相重叠、功能互补的子系统构建城市网络系统。其理论原理是:同时覆盖多重的空间尺度,由物质和虚拟网络连接形成一个富有弹性的交流环境。标志性的特征在于:(1)由功能整合、彼此竞争又功能互补的城市中心组成的城市的集合体。(2)在都市区范围内脱离传统城市中心的次中心出现。

张楠、郑伯红(2003)认为网络城市是有不同节点组成形成一个独特又富有弹性的交流环境。其理论原理是:不是城市带的简单堆砌,而是走向空间有序、多元化和定向化。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载体,城市是整个经济系统的重要的结点,城市是将国家、区域和世界经济连成一个系统。英国学者认为传统的城市研究不能仅仅是将城市孤立研究,因为城市为了保障经济城市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总在不断进行着物质、人员和信息进行交换。可见,城市理论中已经存在城市流通的概念,但理论学者们对城市流通的探究只是流于商业研究,而没有涉及城市之间的流通问题[3]

城市间的商品流通是商品或产品从生产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其中包括各个组织之间的商品流通,也包括组织内部的跨地区交流,但这样的理论依旧没有在流通经济理论中出现,城市流通的学者们知识将注意力集中在各种疏通组织时,城市主体甚至在理论中也被逐渐忽略。

二、理论基础

(一)城市之间的联系因素

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流通网络进行界定,但无疑都是从城市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本文将城市之间的联系分为功能联系和形式联系。

其中存在的自然联系有:自然综合体、地理单元、河流水系以及流域、生态相关关系

经济联系有三类:

1)技术设施以及贸易联系: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航空网、管道运输网、能源供应网、卫生医疗网、工作通勤流、市场网络、部门以及区际物流、内外贸易网。

2)产业联系:生产联系(包括产前、产后和横向联系)、原材料以及半成品流。

3)资金联系:财政金融网、电信系统

社会联系:技术扩散形式。

技术联系: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流、亲属关系、风俗、理解、社团组织以及互相作用。

行政关联联系:行政机构隶属关系,政府预算过程以及实施程序,议案-批准-监管管理机构。

其中城市之间的自然联系是城市体系经济空间的网络形成的前提,经济联系是城市之间最普遍的往来。经济联系是任何联系的基础,只要核心城市的经济出现变化,那么其他城市的产业架构和经济形式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4]

(二)理论建立

在城市流通网络的构建过程中,流空间理论是城市地理学者提供一个坚持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讲述,我们社会是由各种流组成的,比如:要素流、信息流、技术流各种要素流等,城市积累的权利不是城市本身拥有了,而是,通过流向城市的各种流所获得了。

城市流通网络的理论的基础就是经济流,在这个领域的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世界城市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因而他们研究的着眼点虽然是城市经济相关的要素流,但其根本已经涉及到城市流通网络的理论。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的城市建立城市关系网络的不是所谓的流,而是布局在城市之中的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他们认为经济组织内部的组织网络创建了城市之间的流通网络。例如:大型企业的经济组织内部的办公网络所带便就是各个曾是之间的垂直结构,公司总部与分公司之间的资金、人力、物质等各种要素的交流上,也会顺应这种垂直关系。但是这样的理论没有看到企业之间的水平交易,因此这种关系比企业内部的资源分配,更凸显城市之间流通的关系

[5]

三、模型建立

城市流通网络的特点,看出城市流通网络中存在等级。更具上文提高的城市之间流通网络的理论中的组织理论,然后结合企业之间的流通就可以得出:网络中城市的流通包括两大类:企业内部的流通活动和企业之间的流通活动。其中,内部之间的流通发生在企业总部和其他分支机构,以及各个分支机构之间的交流,只要是企业内部的产品、零件、以及人力资源的调配,这种模式下,企业内部的资金、信息的流动都是构成城市之间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内部各种实体物资的调配下,城市的物质并不只是单单的垂直联系,其中也涉及平行结构,比如各分支之间进行的物质运输。不同城市的企业组织所引发的交易,其物流、信息流和人力流动都会成为城市之间流通的主要组成不封,而且企业之间的交易属于平行结构。根据城市流通网路的结构和内容,我们可以进行构建相应的模型[6]

四、城市间流通网络的微动力机制

图一:城市之间流通网络形成的微观机制图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circulation network between cities)

tt

图一是城市流通网络形成的微观机制示意图,其中表明企业组织在城市流通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城市间流通网络的微动力机制

1.1企业的空间分化

企业的内部空间结构,是企业针对不同部门进行机构区域位置的选择,是企业上层的决策。因此,要了解一个企业的空间结构的构成。首先,就要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针对企业组织的发展过程对其空间结构的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相关学者表明,一个企业的发展要经历四个发展过程。第一个过程就是,企业的起步阶段,这个时候企业由于资源的限制只能生产单一的商品,这个时候企业只具有一个工厂,而且企业的战略目标与日常运营的决策没有明确的分化。第二阶段,企业组织内部的功能开始出现分化、出现各个部门,企业为了扩大产量开始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力资源,这个时候,企业已经发展成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大企业,其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企业的功能部门从单一变成多个,出现了财务、人事、采购;另一方方面,企业出现明显的垂直结构,也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7]

第三个阶段,企业出现了多事业部,在这个阶段,企业的产品开始出现扩张,企业不在是涉及一个领域的产品,而是开始进行多个产品线的经营。每一个分部都有自己的经营团队,帮助管理地区的经营活动。这个时候的企业已经形成跨省的规模,并出现详细的未来发展规划。第四阶段,也就是企业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国际化阶段。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的最终形式就是走向世界,企业进入其他国家设立分部,从而演化成为一个跨国企业。

1.2企业分工

企业的分工实际上是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进行分化了,企业垂直分化,就形成了管理活动,并且将管理活动分为了三个大类,高层、中层、基层。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这三个等级又开始出现分化,这三个等级的不同特征会导致城市的人口活动的集中分部。企业的基层主要涉及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其活动空间比较大也比较分散,其活动轨迹遵循企业的原材料、资源的布局特点,这样的人群倾向于城市集中。企业的中层,大多是文化素养高的毕业生,其主要集中在城市。最后企业的高层管理的集中性更强,其往往出现在中心城市的写字楼,因为企业总部的运营需要靠近资本市场、媒体和政府,为此企业总部也会建立在这样的地方。

综上所述,企业随着规模的发展,其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分工,企业根据区域的特点,建立企业建构上的空间规划。企业处于一定因素的考虑所选择的区域位置,会对当地的销售于物流机构的区域位置的定位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城市意见流通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

企业内部分工和企业分化对城市之间的流通网络的影响不可能一直不变,这其中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涉及到企业的空间布局和城市的互动。

2.1企业组织之间的竞争

对于大型的企业来说,其竞争压力并不只是在一个城市展开,而是在多个城市同时竞争,甚至每个部门都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企业在激烈竞争压力下,会促使企业对其组织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和整理,比如:新建部门区的决策、改变现有部门的职能,以及关闭某个部门,其中还涉及到某个区域的交易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改变经营活动组织的优化与调整的结构使得整个企业网络经营结构出现变化,从而导致城市流通系统的变化。

2.2城市之间的竞争

城市作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载体,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收到临近城市的竞争。城市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城市政府开始在城市内多方面进行经济建设。对于大多数的城市而言,投资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最快的方法。因而城市政府在建设基础环境之外,还会开展各种城市营销活动,吸引企业进行投资。一个企业的投资会在城市内部形成一个企业之间的交易网络,如果企业发展壮大,其投资金额会逐步加大,以带通其他行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城市之间的主要竞争就是抢夺投资资源,这种竞争往往体现在政府对企业的政策调整。

2.3企业和城市的互动

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和总部之间的联系,往往会为两个城市的合作提供机会。在一个等级制度严密的企业中,每个部门在区域经营的时候,觉得不单单只是上级命令的执行者,而是区域执行经营的策划者。每个企业内部都存在一定的竞争,企业的各个机构都会通过抢夺资源以提到机构在总公司的相对低位,而这些竞争往往会对城市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10]。由于每个分支部门都在一个城市之中,所以会带动城市发展。同样,城市提供一定的政策补足,帮助提高当地分支机构在总部的地位,以便谋取更多的投资。城市参与企业经济的竞争有利于维持企业在城市的经营地位,有效的增加企业在城市的重要性可以城市得到更多的投资[8]

在企业投资区域选择中,直接会产生企业和城市、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互动联系。企业在选择投资城市的时候,一般会先考虑城市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具有更多的选择权。企业的经营可以在多个地区进行有效地选择,而城市之间为了获取更多的投资不得不加入残酷的竞价游戏中,只要企业做出选择,所选择的城市就会迎来发展。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之间流通网络的理论和建立城市流通网络模型中得出,城市经济是影响流通网络的主要动力,而企业就是城市间流通网络的微动力机制的主体。城流通活动创造了城市之间的关联,城市进而发展成为一个整体。城市是流通的载体,没有城市,流通就会失去活动的空间。文本对流通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城市流通和发展依旧是一个很大命题,需要更多的学者进行关注,并最终加入到构建城市流通理论的团队中[9]

参考文献

[1]戴蕾,王非. 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基于马克思消费和流通理论的分析[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01:16-20.

[2]王非,戴蕾. 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阐释[J]. 经济问题探索,2010,05:141-143.

[3]张弘,邓阳. 新型城镇化与北京流通产业发展探讨[J]. 商业经济研究,2015,32:127-129.

[4]何用先 ,高枢年. 建设中心城市商业流通网络的几个问题[J]. 商业研究,1984,01:18-21.

[5]詹浩勇,冯金丽. 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4:102-109.

[6]倪羽. 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6,17:151-153.

[7]郭琳. 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分析[J]. 现代商业,2011,06:13-14.

[8]陈炜,杨姗姗. 试论近代广西城镇商品流通网络体系——以谷米、桐油为中心的考察[J]. 广西地方志,2011,01:41-46.

[9]王茂军,田丽英,杨雪春. 山东省城镇网络结构与城镇网络角色识别——基于民国时期土货/洋货流通网络的分析[J]. 地理研究,2011,09:1621-1636.

[10]王明东. 新农村建设中连锁零售企业的转型[J]. 商业时代,2007,26:14-16.

作者简介格式:姓名:胡昕(1983年11月),性别:男,民族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学历:本科,职称:高级工程师,单位:南昌工程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单位邮编:330000研究方向:数据挖掘和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