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2
/ 2

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王佳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中学校   山西省大同市045000

摘要: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趋势,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采取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趋势;教学实效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不仅在小学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且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积极对策,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趋势

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将小学语文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寻找二者之间的结合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

在新课改理念下,传统的单一讲授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或者采用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音视频和图片,学生见其形、听其音,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调用多种感官深刻记忆,这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3.语文教学评价模式动态化

如果说学习的目的是运用,那么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写作技能,而这些都很难通过分数来评价。因此,教师应不断调整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使其与语文教学发展同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仅需要理论突破,还需要实践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实践灵活变通、逐步探索,这个过程没有现成的经验或模式可以借鉴,只有教师通过把握语文教学的变化进行创新,才能真正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存在距离

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人们每天的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消除二者之间的隔阂,但实际情况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气息欠缺,以至于小学生难以理解课文内容,这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关注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1]。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学习能力不强,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必然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灌输式”教学依然存在,这种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尽理想。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语文教学应该多样化,如果忽视了这个客观规律,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单纯的说教方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会缺乏主动思考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3.评价方法不当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有效衡量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而非语文教学的全部。比如,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思考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评价内容要更加全面。

三、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应对措施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万丈高楼平地起,再精巧的高楼也离不开缜密的构想和扎实的地基。小学语文教学同样如此,教师要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打造和谐高效课堂。教师要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围绕主线,把握关键,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权衡知识的系统性,让学生在自身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进步。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突出语文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先有整体感知,再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进行总体归纳、深化认知。课堂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难点。如果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如果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学习,他们的学习潜能会被激发,学习也会更高效。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还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科学地处理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熟悉课文后再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目标制订和作业布置等过程。这样,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学习目标,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4.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首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美,而语文学科是展示美的重要平台。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就凸显了自然美、环境美,这就是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有的学生去过桂林,对桂林山水的自然之美有深刻的感受[2]。然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到桂林旅游的经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如果学生在阅读后还不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美感,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的美,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中,他们就会从内心深处和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其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的思维没有得以训练,他们的表达就会缺乏逻辑性,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詹天佑为什么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准确回答,因为修建铁路遭列强阻挠。虽然这样的回答基本意思没有错误,但答案缺少推理过程,没有逻辑,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回答问题。因为课文原文内容较多,这就给学生带来了新的难题,他们需要总结观点、梳理概括再进行作答。在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提炼答案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语句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自主分析、解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转变观念,及时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对应的方法和措施,才能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从学. 课堂导入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的作用[J]. 魅力中国,2020(26):130.

[2] 陈良梅.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