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效果观察及准确性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3
/ 2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效果观察及准确性评价

林顺安

蓬安县人民医院

637800  四川 南充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效果观察及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进行颅内动脉瘤患者共30例,均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64-SCTA)诊断,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相比较,通过相关统计学来对比分析两组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64-SCTA检出率(93.33%)与DSA检出率(100.00%)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效果观察及准确性较高,可清晰显示动脉内部的三维结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颅内动脉瘤;准确性

颅内动脉瘤是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颅内动脉壁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颅内动脉瘤可以分为未破裂和已破裂两种,未破裂的动脉瘤通常没有特别的症状,较大的动脉瘤可能引起一些症状,比如看东西重影,单侧的眼睑下垂,一侧的脸部麻木等;而已破裂的动脉瘤就会引起出血,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颈部的僵直,严重者会出现眼睛无法睁开、昏迷等现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约有1/3的病人都是致命的,因此需要立即就医,越快进行处理,引起残疾,甚至死亡的几率就会越低。有研究表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效果观察及准确性较为显著。基于此,本文将对此展开探究,旨在分析其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分布:突发意识障碍 10 例,癫痫 1 例,剧烈头痛、恶心 15 例, 动眼神经麻痹 1 例,突发口齿不清入院 1 例,昏迷 2 例。

纳入标准:临床诊断均为颅内动脉瘤。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有肝肾功能损伤等疾病的患者;资料不全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患者。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为(43.52±2.12)岁,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患者均进行 64-SCTA(飞利浦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调节螺距在0.2;调节管电流在800-1000mAs/slice;调节管电压在120kV;调节扫描层厚至0.67mm;调节扫描范围自患者的主动脉弓直到颅顶;扫描的方向在患者的足侧直到头侧;具体的扫面方式为:于患者肘部正中静脉进行70 ml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注射,速度控制在每秒5 ml左右即可。待对比剂的注射结束之后,静脉滴注约40 ml生理盐水,滴注速度控制在每秒5 ml左右,最后使用跟踪对比剂的技术来进行扫描,具体的设置参数如下:触发阙值为90Hu、升主动脉为感兴趣区域,待扫描完成之后,把扫描获得的图像(此时为原始图像)上传到工作站来进行适当的处理,借助容积重组图像(即VR 图像)、多平面重组图像(即MPR图像)、曲面重组图像(即CPR图像)、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即MIP图像)等来显示颅内动脉的二维和三维图像[1]

1.3 观察指标

  分析64-SCTA与DSA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分为: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及颈内动脉瘤三项指标。检出率=(前交通+后交通+颈内)/30×100%,百分比越高表明该检查方式精准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将分析后的数据结果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t值用来检验计量资料,卡方用来检验计数资料,计数的相关数据使用[n(%)]代表,两组之间的差异用P值来判定,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2.1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比较

64-SCTA检出率(93.33%)与DSA检出率(100.00%)差异并不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比较[n(%)]

组别

n

前交通

后交通

颈内

检出率

64-SCTA

30

10(33.33)

8(26.67)

10(33.33)

28(93.33)

DSA

30

12(40.00)

10(33.33)

8(26.67)

30(100.00)

X2

0.287

0.317

0.317

2.069

P

0.592

0.573

0.573

0.150

3讨 论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可以通过头颅的CT、血管成像CT,或者核磁血管成像MRA来进行扫描,探查血管是否有动脉瘤样的凸起,当动脉瘤较大时,可以单纯通过CT或者核磁的平扫即可诊断[2]。DSA通常是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能通过管子在脖颈的血管打造影剂,通过造影机的旋转来探查动脉瘤的形态。DSA检查的优点是图像清晰,组织关系明确,而且可以动态观察血流情况,有利于做出合理的手术方案,缺点是有创[3]。而64排128层螺旋CT,可以让临床医生看到更多、更为准确的细节,能够将病变的血管进行细微探查,小于0.5 mm的病灶也能够让临床医生一目了然,在业内通常称之为血管的透视眼

[4]。它可以构建清晰逼真的三维图像,也可以根据临床不同需求、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来展示病灶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辅助临床医生诊断疾病。是目前扫描速度最低、辐射剂量最低、成像质量最好的超高端螺旋CT,在全身各个系统当中,特别是肺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检查与诊断有了质的飞跃,有效提升了诊断的精准性,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5]。在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当中,64层螺旋CT不仅能够将获得的图像去除颅底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明显减少对目标血管的影响,而且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体内有无血栓及血栓的位置、形态及厚度等情况,并能够准确测出瘤体的大小及瘤颈的宽窄,还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并准确测出其管腔直径、与邻近血管等组织的解剖关系,为临床制定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有利的信息[6]。在本次研究当中,通过对患者进行64-SCTA诊断,并与DSA相比较,结果两组诊断方式并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与鉴别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较高,可清晰显示动脉内部的三维结构,可以为临床手术的精准实施提供可靠参考。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效果观察及准确性较高,该检查方式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殿香,任小芳. 探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与鉴别颅内动脉瘤的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3):107-109.

[2]王强,姚秋菊. 探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与鉴别颅内动脉瘤上的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7):158-159.

[3]金凤彬,刘由军,尹生江.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影像学特点及其价值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20,27(32):131-134.

[4]丛黎,李文文,张亮亮,等.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鉴别颅内动脉瘤价值研究[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1):12-14.

[5]冯新环,胡会婷.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J]. 大医生,2022,7(7):115-117.

[6]韩灯友,韩立业,武鹏飞. 64排128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探讨[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