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内科护理的临床价值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3
/ 2

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内科护理的临床价值探究

第一作者:薛彩霞       ,第二作者:苗国荣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中蒙医院      017100

【摘要】目的:研究内科护理中个体化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者作为对照组,60例给予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者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与护理后两组患者在SAS、SDS评分对比中,存在显著差异;护理后实验组的SAS、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非常满意35例,比较满意21例,不满意4例,护理满意率为95.6%;对照组非常满意30例,比较满意19例,不满意11例,护理满意率为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科护理中应用个体化心理护理,有效地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内科护理;个体化心理护理;

护理满意度内科病症种类繁多,存在急危重症患者,为医院重要科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生活压力增高,内科患者逐渐增多,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内科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对其进行详细了解,尽量缓解其不良心理,以利于预后。研究显示,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个体化心理护理可根据患者自身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因此,本研究将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内科护理并探究其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20例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者作为对照组,60例给予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41例、19例,年龄25—77岁,平均为(52.3±3.4)岁。其中心血管疾病25例,呼吸道疾病18例,肾脏疾病10例,其他疾病7例。实验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42例、18例,年龄27—79岁,平均为(53.2±3.7)岁。其中心血管疾病27例,呼吸道疾病20例,肾脏疾病8例,其他疾病5例。基础资料对比中,两组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严重疾病者、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精神异常者等。

1.2方法常规护理应用在对照组中,个体化心理护理应用在实验组中,具体如下:

(1)健康教育: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内科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加之患者对疾病情况了解不足会导致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易引发不安、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需加强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等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注意事项、护理情况、治疗措施等,以知识讲座、宣传手册等形式进行宣教,或以视频、图片等形式讲解治疗步骤,可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其认知程度及治疗依从性。

(2)心理暗示指导: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患者通常会将病情严重程度夸大,存在焦虑、恐惧、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鼓励与支持,帮助患者提升治疗信心。仔细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及时了解患者情绪变化情况,并给予患者心理暗示指导,让其积极面对治疗,提升治疗信心。并且可以通过轻松舒缓的音乐来给予患者心理暗示,以便确保患者放松身心,能够缓解不良心理。可以摆放患者喜欢的书籍,让患者从书籍中寻找快乐,并放松自我。

(3)合理沟通:个体化沟通是发现患者情绪变化的主要途径,对此护理人员要强化与患者的沟通,部分患者对护理沟通具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对此护理人员要采用个体化沟通方式,根据患者兴趣爱好、护理需求等寻找沟通切入点,从而激发患者沟通欲望,实现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4)个体化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情绪变化对其心理变化进行了解,从而及时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负面情绪与不良心理问题影响着治疗效果,对此护理人员要从患者家属、治疗效果、经济负担等全方位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评估,以寻找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少患者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其提升治疗积极性与护理依从性,促进身体健康的恢复。

个体化沟通护理。沟通是发现患者情绪变化的主要途径,对此护理人员要强化与患者的沟通,部分患者对护理沟通具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对此护理人员要采用个体化沟通方式,根据患者兴趣爱好、护理需求等寻找沟通切入点,从而激发患者沟通欲望,实现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进行t或卡方(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护理前与护理后两组患者在SAS、SDS评分对比中,存在显著差异;护理后实验组的SAS、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实验组非常满意35例,比较满意21例,不满意4例,护理满意率为95.6%;对照组非常满意30例,比较满意19例,不满意11例,护理满意率为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 SDS评分对比(分,x±s)注: #与护理前比较, P<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3讨论

内科疾病复杂多样,护理人员需具备较强的操作及护理水平,以便将护理工作更好完成。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及专业技能直接影响患者护理质量,且与患者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内科护理工作时需加强护理干预,针对重复性较强、细节性较多的工作,应给予针对性处理,否则会提升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入科治疗的时候SAS、SDS评分均较高,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比较严重,加上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不够了解,对治疗存在担忧心理,家属不在身边等,导致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比较明显,通过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SAS与SDS评分显著降低,表明在内科患者中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个体化心理护理能够显著缓解内科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程度。并且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个体化心理护理可以促使患者护理满意率的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 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内科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春玲.内科护理中个体化心理护理的实践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4):253-254.

[2]刘景霞.内科护理中个体化心理护理的实践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9):16-17.

[3]孙彩影孙桂芝,陈嘉,等.个体化心理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1):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