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3
/ 2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应用研究

刘少华

622827198612014540

摘要: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施工技术,其主要特点就是在工厂预制构件时,利用预制的方式来进行运输,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同时由于装配式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建筑业的不断进步,这也促使了装配式的出现与推广,目前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着手于装配率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和进展。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应用措施。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引言

传统建筑结构复杂、工艺烦琐,施工中易出现质量问题,施工效率也相对低下。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效率,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装配式建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建筑下的施工体系,整体施工更快捷,质量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因此其迅速在国内普及。但因为装配式建筑的普及时间较短,所以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此类建筑的施工技术及应用要点,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1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概述

装配式建筑工法是一种新的现代工法,提倡采用可持续技术生产高质量的环保建筑构件,一方面满足国家对住宅管理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施工空间的问题。同时预制构件工程与传统工程相比,可以将建筑构件更安全地运送到施工现场,并根据施工要求进行安装。在安全方面,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工艺,避免了工地对建筑构件质量和工艺的控制,装配结构可以按照预定的标准尺寸进行制作,显著加快安装速度和相关建筑工程的施工速度。与传统的灌注式混凝土相比,节省了建筑混凝土的支架、模板等耗时较长且具有危险性的工作。传统的建筑方式存在着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预制构件建筑的出现更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预制构件建筑被广泛接受,并发挥出了它的优势。

2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

2.1现场作业人员大幅减少

在装配式建筑中,由于构成物的一部分由工厂生产,因而减少了现场的工作量,相应地,现场的作业人员也大幅减少。同时在很多的项目案例里,装配式建筑可以减少约50%的时间[1]

2.2对设计、生产、施工的协调要求更高

在装配式建筑中,施工单位需要与设计、生产单位做好沟通,选择好吊具,并考虑外防护架体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在设计、施工、生产三者之间密切配合。另外,生产与施工在进度上的协调非常重要,如果预制构件供应过快会给现场的存放带来问题,供应过慢则会导致现场窝工、施工不连续的问题,这些都会带来安全隐患。

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应用措施

3.1预制构件运输

装配式建筑所使用的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完成之后,需要尽快地运送到施工现场,因此对于运输构件在运输过程当中的安全性应该起到高度重视。在运输之前,为了避免构件在运输过程当中会出现损坏,应该对运输路线做好规划,并且设计好构件的堆放方式,同时还应使用自动化管理技术来对构件的运输过程进行监测,从而保障运输过程具有安全稳定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运输效率[2]

3.2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施工技术

预制装配式建筑由许多构件连接而成,因此,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预制构件的连接技术至关重要。连接技术的优劣能够直接影响建筑的施工质量和建筑落成后的功能性。因此,施工中必须采用科学的、高质量的连接方式进行预制构件连接施工。目前,装配式建筑中主要使用的连接方式分3种:现浇连接、机械链接以及预制内剪力墙螺栓连接。这3种连接方式各有优劣,在施工中应合理选用。比如机械链接通过机械连续套筒实现构件的连续灌浆,由于其大量使用水泥,因而其连接为止非常稳定、安全,但是这种连接方式对于预制构件的内部加固要求较高。

3.3外墙板吊装

墙体吊装是在墙体上进行的一种施工方法,主要是利用人工的方式对墙体的表面进行抹灰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美观效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对墙面的标高、厚度以及横竖线等参数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的保证和提高。外墙的吊装一般分为两种,分别为预制拼贴板式、预制拼贴板式,预制拼贴板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而且能够有效地节约成本,并且还能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另外,预制拼贴的工艺也比较简单,操作起来也相对方便,因此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这种做法的缺点是,由于其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会导致施工的效率较低,且工期较长,同时还会影响到后期的维护工作。预制的砖块使用范围有限,但它的适用性却很好,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物中[3]

3.4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第一,要求现场施工人员每完成一层施工后,就测量现有成果,目的是了解该层施工成果在稳定性、密封性等方面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若不符合,要返工,直到质量达标,否则质量问题很可能随着施工的推进而不断恶化,最终造成严重后果。第二,施工组织应安排专人检测预制结构本身的质量。生产组织虽然会事前进行结构质量检测,但多数情况下检测比较粗略,且在检测后的运输环节中也可能发生质量问题。为了杜绝此类问题,施工组织必须对所有预制结构进行二次检测。检测过程中,如果预制结构数量较多,可采取批次法,若某批次样品存在质量问题,应要求生产组织及时更换该批次所有预制结构,若数量较少,则必须全部检测。预制结构二次检测的内容具体如下:一是检测预制结构面积、厚度、强度是否达标,可采取专门的测量工具、钻芯法等检测方法;二是检测预制结构的内部装修是否损坏,发现问题必须要求更换;三是检测预制结构卡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包括卡槽数量、契合程度、衔接方式等。第三,针对施工加固部位,在加固后应进行测试,确保预制结构加固后的稳固性达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高效率的生产方式,还需要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推动装配建筑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淳钊.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分析[J].四川建材,2019,45(10):94-95.

[2]农艳艳.浅谈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要点[J].大众科技,2019,21(06):9-11.

[3]张哲,王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