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3
/ 2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周燕

大竹县人民医院   635100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中采用非语言性沟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0例患儿,按照常规护理方法和非语言性沟通将其随机分组,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研究对象,每组患儿人数保持一致。利用观察对比的方法,研究儿科患儿采用非语言性沟通和常规护理方法之间的效果差异。结果:两组的服务态度评分、沟通能力评分、护理技术评分、健康宣教评分和安全管理评分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非语言性沟通,可以显著增强儿科的整体护理质量,使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明显改善,令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促进患儿的早日出院,其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方法。

关键词: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儿科护理;临床效果

护理人员需要与父母或监护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儿童的护理计划,并提供家庭教育和支持。这涉及到解释医疗程序、药物使用和康复计划等内容,确保家庭能够理解和遵循护理建议[1]。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症状或不适,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观察体征变化、行为变化和情绪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问题[2]。护理人员还需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对护理过程的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3]。例如,儿童的静脉通路插入可能更为困难,药物剂量的计算和调整也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进行精确计算。并且儿科护理工作的工作时间可能不规律,需要应对长时间的工作和加班情况。护理人员需要有良好的体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时保持专业素养和耐心。本文详细分析了儿科护理中采用非语言性沟通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儿科抽出2020年1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儿,依据临床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的患儿人数均为4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男女比例均为21:19。对照组患儿的年龄为≥1岁和≤9岁,平均年龄为(4.9±1.2)岁。观察组患儿的年龄为≥1岁和≤8岁,平均年龄为(4.5±1.3)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均无任何明显差异(P>0.05),符合对比研究的标准。本次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儿家属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主要是根据患儿的疾病特点,为患儿提供观察体征和用药指导等临床服务。使患儿的病症问题逐渐缓解,让患儿的身体状况也随之改善。观察组患儿采用非语言性沟通,具体内容如下。

    身体接触:护理人员可以使用轻柔的身体接触来传递温暖和关怀。他们可以轻轻握住儿童的手,给予一个友好的拥抱,或在背部轻拍安抚。这种身体接触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关系,减轻儿童的紧张情绪,并传达护理人员对他们的支持。

面部表情和眼神:护理人员通过友好和关切的面部表情来表达对儿童的理解和关注。他们会微笑、眉毛上扬,向儿童传递积极的情绪和安全感。同时,护理人员使用温暖而鼓励的眼神与儿童进行眼神接触,以示尊重和关注。

姿势和身体语言:护理人员调整自己的姿势和身体语言,以表达关怀和倾听的态度。护理人员蹲下与儿童处于同一高度,示意自己愿意倾听并与他们建立平等的沟通。护理人员可采取轻柔而放松的姿势,以传达自己的友好意图。护理人员可以使用一些身体动作来表达特定的意思。例如,护理人员点头表示同意或理解,摇头表示不同意或警示,或者用手势示意儿童进行某种行动。这种身体动作的使用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护理人员的意图和指示。护理人员避免使用威胁性的姿势,如交叉双臂、紧闭双唇等,这些姿势可能会让儿童感到紧张和不安。相反,护理人员会保持轻松自然的姿势,传递友好和安全的信号,以鼓励儿童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

符号和手势:为了帮助儿童理解和回应护理人员的指示,护理人员可以使用简单的符号和手势。护理人员可以使用手势来指示儿童进行某种行动或动作。例如,抬起手掌表示停止,指向某个方向表示前进或走到那个位置。这种手势指示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护理人员的指示并相应地行动。护理人员用手比划或画图解释一些医疗程序,例如示意如何服用药物或展示某种身体动作。护理人员可以使用表情符号来传达情感和情绪。他们可以通过画笑脸或哭脸来表示开心或不舒服。这种简单的表情符号可以帮助儿童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让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情绪状态。护理人员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手部动作来与儿童进行互动和沟通。例如,护理人员可以与儿童做击掌、握手或高五等互动动作,以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信任。

绘画和玩具: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绘画和玩具与儿童进行互动和沟通。护理人员给儿童提供画纸和颜料,鼓励他们通过绘画表达感受。同时,护理人员也会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玩具,与他们一起玩耍并以此促进交流和理解。

1.3 观察指标

研究儿科患儿采用非语言性沟通和常规护理方法之间的效果差异,从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护理技术、健康宣教和安全管理五个方面,综合评估每组患儿的护理质量。分值越高,代表该方面护理越好。为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的对比研究,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参考。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人员在针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时,涉及到的计量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应用X2和T值,统计学数据计算方法,按照相关计算步骤进行判断,最终结果与P值关联,<0.05则记录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实验组中儿科的各项指标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儿科每项指标护患沟通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交流沟通

隐藏内容挖掘

护患沟通效率

沟通话题引导

实验组(n=40)

91.4±3.5

95.3±3.1

96.8±3.6

95.3±1.5

对照组(n=40)

88.3±4.1

87.5±3.9

87.2±5.1

88.2±1.3

T

7.5169

6.8914

8.1857

7.1781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1. 讨论

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难点,其中包括与儿童患者及其家庭的特殊互动和沟通。儿童患者可能因为年幼或不熟悉医疗环境而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症状,而且与他们的家庭合作也是必要的。这需要护士建立信任关系、有效沟通和理解儿童的特殊需求[4]。非语言性沟通的可用性和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非语言性沟通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手势、触摸和符号等方式,帮助护士与儿童进行直观、简单且有效的交流。儿童患者可能因为年龄或语言能力有限而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通过非语言性沟通,护士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儿童的身体语言、表情和手势,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儿童在接受医疗治疗时可能会感到害怕和疼痛,而护士通过使用音乐、绘画、玩具和触摸等非语言性沟通方式,能够创造放松、愉悦的氛围,减轻儿童的不适感,提高他们的治疗体验。

综上所述,将非语言性沟通应用于儿科护理工作中,在增强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依从性和改善护理满意度方面效果显著,使患儿的病症问题逐渐缓解,令患儿的身体状况尽快康复。为儿科患儿的及早出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莉.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心理月刊,2020,15(10):114.

[2]卯翠娥. 非语言性沟通应用于儿科患儿护理中的疗效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4):125.

[3]王云巧. 对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思考[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0):194.

[4]卢丹艳,邓晓燕. 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1):37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