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一体化视角下的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8
/ 2

工学一体化视角下的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探索

许沁

南京技师学院  210023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无法满足时长和企业的需要,工学一体化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技工院校可以尝试下列四个方向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提升教师的工学一体化教学能力、形成校企发展共同体的育人管理模式、在课程建设中贯彻“学生中心”的思想、打造优质、丰富的教学平台。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技工院校、课程改革

技工院校由于坚持服务就业的办学方向,以培养契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毕业生为目标,其毕业生一直深受很多企业的青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技工院校毕业生存在的技能过硬但综合素养偏弱的情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工学一体化背景下教学改革要求技工院校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结合本身具有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构建符合当前行业企业实际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让学生在仿真的岗位情景下,在工学一体化教学环境中,通过阶段化培养完成真实项目任务同时达到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助力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

1、提升教师的工学一体化教学能力

当前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很多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的教师,主要擅长理论课教学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专业技能水平是短板。他们对工学一体的教学内涵的认识还不到位,企业工作实践经验比较欠缺。针对这种情况,技工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及其他院校相关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办讲座、开展培训,促使广大教师进一步认识工学一体化教学,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工学一体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从学校内部选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较差的教师,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来提升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二是重视校外培养。技工院校要对接企业,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轮岗、顶岗或参与企业合作研发,实现与企业工作流程的“零距离”对接,为工学一体化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2、形成校企发展共同体的育人管理模式

技工院校基于“校企发展共同体”理念,紧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借助校企共建,形成校企共建共赢的育人管理模式。引入企业工程师作为专家指导,走进校园参与学生培养,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作为指导者和管理者,学生作为学员,又承担“准员工”角色。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导向,以塑造学生综合劳动素养特质为主要培养方向,以培养学生过硬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校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化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无缝衔接到企业相应岗位就业,较好弥补了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

3、在课程建设中贯彻“学生中心”的思想

“学生中心”是推进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

在“工学一体化”的课程建设中,技工院校应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内容,依据职业发展规律构建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企业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结合学生成长规律特征设计和排序学习任务。一要着眼于学生职业成长构建课程体系。学校根据“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通过对接的企业工程师职业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在企业生产大环境中具有重要功能的、在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按照由易到难逐渐推进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排序,转化为工学一体化课程,形成推动学生职业成长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二要着眼于学习价值设计学习任务。技工院校学习任务的设计应基于有学习价值的工作任务,而非孤立地为某一项技术或某一个知识点构思“载体”。学习任务应能反映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具有一定难度和应用价值。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应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需包含清晰的企业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拥有完整的工作过程,且最终有具体的成果输出。在一门工学一体化课程中,学习任务必须为三个或以上同一范畴且具有相同的工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多次比较,更好习得工作过程知识,实现能力的内化、拓展与迁移。三要着眼于学生成长规律排序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排序应遵循

学生的成长规律特征。学校可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直接到间接、从显性到隐性的递进关系排列。如果学习任务为并列关系,即可以按照学生跟着做、学着做、独立做、创新做的学习独立性的递进关系排列,也可以按照学习任务内容和学习独立性双递进关系排序学习任务。

4、打造优质、丰富的教学平台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工学一体化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只有不断打磨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成就,更需要的是累积与沉淀。教学资源平台的搭建,可以保留历年教师对工学一体化教学的研究及实施成果,为一线教学提供有力保障。教学平台需要具备服务一线教学的功能,包含资源共享、团队课程编辑、师生互动等基本功能。教学平台的搭建,可以促进教学经验“量”的汇聚,结合互动数据采集和信息共享功能,确保工学一体化教学课程的灵活性、可持续性发展。

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地方,肩负重任。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既是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又是新形势下技工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技工教育的最大特色和亮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保证当前技工院校需要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燕、罗冲,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5)。

2、耿立波、刘颖,浅析新时代信息化背景下技工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J].职业,2021(24)。

3、崔秋立,从“课程教学”到“培养模式”的跨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评述[J].中国培训,2022(5)。

4、曾威,多元推进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交通样本”[J],中国培训,2022(12)。

5、祁娜,技工院校如何理解“五个一体化”工作任务[J],职业,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