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8
/ 3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倪君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医院   214401 

摘要:中医运气学说中的中心内容就是五运六气,中医领域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进行了扩展。五运指的是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六气指的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等,五运从年干推算,六气从年支推算,从运与气之间,观察生制与承制的关系,来判断该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症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病位,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及厥阴六经病,它是指导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基础。本文综述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关键词五运六气;六经辨证;中医学辨证施治;综述

中医学家方药中曾说:“中医理论的渊源及基础就是五运六气”,近代中医学家将运气学说摒弃,对中医学基本理论中的很多改变已经阐述不清,其中“六经”就是一个例子。有学者认为采用八纲辨证,也就是六经辨证,六经可废除。甚至认为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用六经。但是六经辨证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内容,六经的理论不可小觑[1]。本文就以五运六气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及作用进行阐述,以说明五运六气在六经辨证中的重要意义。

1.六经辨证理论

1.1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是中医学进行辨证的方法,其中三阳包括太阳、少阳、阳明;三阴包括少阴、太阴、厥阴。《素问·热论》中将热病分为三阴、三阳的六个阶段;张仲景《伤寒论》中,疾病的辨证纲领就是三阴三阳,从此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对后来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关于六经辩论的实质,直至当前,依旧存在很多争议,各个中医学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存在多种不同看法,使六经辨证未能得到较好的传承。

1.2六经实质

对于六经实质讨论,主要是对三阴三阳的阐述,通常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细分,阴阳两仪各有两个太少,阴有太阴,少阴;阳有太阳、少阳,这四个为四项,此外还有两个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因此,形成三阴三阳。《素问·热论》中六经以表里分阴阳,而《伤寒论》中六经一寒热分阴阳。因此,像上述理解,三阴三阳应该指的是寒热的甚微以及表里的深浅,六经作为辨证纲领,并不是将热象最显著或者阳气最盛的称之为太阳病,也未降寒象或阳气将绝亦或是转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太阳主表,为何不联系肺卫而与膀胱配应?何不以温邪外感就不是犯太阳?太阴若是阴之极,为何《伤寒论》中提到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讲的仅仅是脾胃之症。太阴病第二条以及第四条分别讲的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以及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这些均不能以寒盛里极去解释。有汉方医学家将少阴病称之为表阴证,《伤寒论》中少阴病多为亡阳危候,关于此证不治、难治、死的文献就有8条,相较于太阴与厥阴病,此病更重,其证候岂是表阴能解释的吗,针对这类问题,不是简单的阴阳再分以及八纲能解释的清的。三阴三阳的概念首先要搞清楚,六经的实质才能明白。

1.3阴阳离合论

中医阴阳学说中最大特色就是三阴三阳理论。《黄帝内经》中论述了“阴阳离合论”,明确的指出阴阳离合论与三阴三阳之间的关心。何为阴阳离合?《史记》中记载“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焉”,说明三阴三阳是以一年中阴气、阳气盛衰进行划分的,三阴三阳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阴阳离合论》中记载:“圣人南面而立......太冲之地为少阴,少阴之地为太阳,太阴之前为阳明,厥阴之表为少阳.....”此所谓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则为枢。三阳分别为开、阖、枢,为什么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这是因为太阳在东北风,冬至后,阳气渐开,故为阳之开;阳明在西北方,阳气渐败,藏于阴,故为阖;少阳在东南方,夏至太阳回归,阴阳转枢,则为枢。三阴的开、阖、枢与三阳同理。太阴在西南,夏至后,阴气渐长,则为阴开,厥阴在东南,阳气渐消而合于阳,则为阴之阖,少阴于正北,冬至阴极则阳生,则为阴之枢。老子《道德经》中,记载的三生万物,所谓三也许就是自然之气的开、阖、枢。阴阳由太极而生,阴阳之气有了上述三种运动桩体,对万物皆可适用。有学者用天、地、人来解释老子的三生万物,于理欠通。需要用五运六气来解释不同时空方位阴阳气的状态。

2.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在临床中的应用

2.1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感冒

风寒外感,为什么能先犯足太阳膀胱?温邪外感为何先犯手太阴肺?根据三阴三阳六气论中开、阖、枢的方位,太阳在东北,阳之始;太阴在西南,阴之始。《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记载:“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在其间窜行”》,寒为阴邪,则下受风寒,先犯足太阳;温热在上,阳邪,则温邪上受而先犯手太阴;湿气是阳明,内入少阴,可见其辨证基础理论都是三阴三阳。《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曰:“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六经中:实则太阳、阳明、少阳;虚则少阴、太阴、厥阴。有人问为什么不是太阳与太阴、少阳与少阴、阳明与厥阴互为表里?根据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太阳与少阴方位为北,均含一水寒气;阳明与太阴居西方,均含四金燥气;少阳与厥阴位于东方,含三木之风起。燥邪多从西方犯太阴阳明之地,故SARS呈现伏躁特征,夏天发病,伤肺。《伤寒论》基本继承了《素问·热论》六经的概念。从阴阳离合的开、阖、枢之间的方位与三阴三阳、经络的配应,以足六经为始。足六经与脏腑的关系:太阳与膀胱,阳明与胃,少阳与胆,太阴与脾,少阴与肾,厥阴与肝,此由经六经模式与八纲辨证而来,忽略了人体重要的心、肺?心所处正南,肺所处正西,均不是三阴三阳的正位。正北为因,则为手少阴,也缘心火配属君火;少阴病多心肾阳衰证候。西方属太阴阳明地,实为阳明,需为太阴,因此,有手太阴肺之称

[2]

2.2六气与六经的关系

人气应天,天有六气。三阴三阳不但对自然界阴阳离合进行时空划分,对人体气化的六种状态也可以表述。三阴在天为风木、君火、相火;三阳湿土、燥金、寒水,上述为六气,在人则各一脏腑经络。清代张志聪阐述六经时,强调是六气之化,但六经不是经络但又不离经络,不是脏腑却统概脏腑,不是六气却与六气密切相关。有了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伤寒论得以推而治杂病。老中医李可先生常用六经辨证来治疗危重症疑难病,它认为“伤寒六经辩证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万病则无所遁形”[3]

2.3关于去年年底的流感

我们痛心地看到,年前的流感,高龄人群的死亡数仍居高不下,且不断有著名专家不幸离世,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与担忧。中医药在治疗流感重症方面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应有的体现。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界被长期排斥在疫病防治之外,加之现代医学对中医学的渗透,不但中医药防治疫病的技术和临床经验没有得到很好传承,因中医理论的西化,中医基本理论中对疫病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已被现行中医教育摒弃,通过这一轮疫情防控,暴露了这一问题的严重后果,应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中医治疫理论强调“必先岁气”。去年年底的五运六气和当下气候特点分析:多个运气因子和临床表现都集中指向了“少阴”,从第一轮流感的症状特点看,患者出现严重乏力,“但欲寐”,“口干咽燥”(刀片嗓)及“吐利”(呕恶、腹泻),急性心脏不适等,都属于中医少阴病范畴。从少阴病入手,大多能取得较好效果[4]

关于少阴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已有较成熟的论述,如少阴病忌发汗就是一条重要原则。《伤寒论》二百八十五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二百八十六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手少阴心,足少阴肾,少阴病的核心问题是心、肾阴阳的虚衰,这是造成急危重症暴增的主要因素[5]。由于没抓住“少阴”这个核心病机,中医治疗疫病重症的许多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这是当前影响中医药发挥应有作用的突出问题。

抗击疫病,中医学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伏邪学说!中医总结的宝贵经验:“凡病内无伏气,病必不重;重病皆新邪引发伏邪者也”。当前面对的高重症率、高死亡率,“伏邪”学说尤为重要!清代名医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指出:“惟冬不藏精故受寒,其所受之寒,无不伏于少阴。”去年秋冬季节,有些春夏之花重新开放,蛰虫乱飞,呈现出“风乃至,万物反生,阳气不藏”之象,人身少阴心肾之阴受此伏邪影响,抗疫能力大幅下降;入冬以来,又遇强烈寒潮,暴冷时气伤的是心肾之阳,时气引动伏邪。这涉及到中医疫病理论中又一个重要概念:“两感”!《素问·热论》“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口干而烦满”。这一轮新感重症初起见到太阳证时,往往同时出现了由伏邪造成的少阴证[6]。“两感”的重点仍是少阴!《黄帝内经》讲“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这是对当前流感重症的生动写照!寒邪伤害的首先是少阴的阳气,《伤寒论》少阴病的正治是真武汤、附子汤一类扶阳为主的方,对出现的太阳表证也是用麻附细辛和麻附甘草汤;老年人阳气衰弱,尤需慎用苦寒清热、损伤阳气的方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通知》所附中药协定方范例如大青龙汤、加味葛根汤、加减银翘散等基本都是从太阳表证立的方,对有明显少阴证象的“两感”重症显然是有问题了[7]

按照“两感”的理论,伏邪又易伤害少阴的阴,出现口干咽燥等阴虚的表现,若误用汗法,极易变生危象。当前大量使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似有悖于少阴“不可发汗”的原则。中医学对“少阴”的特殊认识:少阴君火为水中龙火,不能苦寒直折,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亦可“引火归元”。一切以“抗病毒”为目的的清热解毒类药,恐怕对少阴两感的高年重症患者都要慎用[8]

2.4流感的防治

根据冬至以来五运六气的特点以及对气象、流感症象、临床治象等变化的观察,我们流感防疫方及应对流感重症的思路调整如下:预防方面:针对少阴寒气为主阳气衰弱和当前气温偏低的情况,凡体质偏寒的可以三因司天方的“静顺汤”(去牛膝加阿胶当归);偏于阴虚有内热的则以大补肾汤(生地可改熟地)加阿胶[9]

感染后的调理,可选用司天麦冬汤、全真益气汤。治疗方面:我们从各地冬至以来的临床抗疫实践中观察到,“身痛如被杖,咽喉痛”,用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当归、甘草)有卓效;痰湿重的情况,可用甘露消毒丹(叶天士创制此方的思路为“湿寒合德,挟中运之火”,“阳光不治,疫气乃行”);发热有消化道症状者,王好古神术散仍有很好效果。此次疫情的少阴病特点,验证了中医疫病理论的许多规律。中医疫病理论亟需深入挖掘,重新认识,整理提高[10]

3.小结

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与人体疾病之间的关系学说,六经辨证是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只有充分了解五运六气与六经辨证之间的关系,才会得以了解辨证施治的内涵。运用五运六气及六经辨证,不仅对外感病有着很好的诊治效果,对肿瘤自己内伤杂病的论治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五运六气为本,六经辨证为标,治疗需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王云,郑文豪,宋琪,等.刘毅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合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 32(6):3.

[2]陈明祺,史锁芳."六经病欲解时"在ICU危重患者定时发热诊治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20, 29(12):4.

[3]陆曙,陶国水,顾植山,等.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临证处方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2):4.

[4]卢正滨,童慧羲,周亚滨.周亚滨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心病证治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 2020, 31(1):3.

[6]李晓晨,刘万里,刘若实,等.运用六经辨证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 54(6):4.

[6]杨青松,乔华.六经辨证与时间及经络循行关系在临床疑难杂症应用中的速效探讨[J].健康必读, 2019, 000(035):44.

[7]王立石,石鹏,黄黎明.六经辨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 2021, 42(6):3.

[8]史巧,肖新春,崔晓萍,等.基于六经辨证理论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辨治方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5(7):6.

[9]吴宇焕,张舒婷,张宇,等.吴凡伟基于"六经辨证为纲,顾护胃气为本"运用"截断法"治疗脓毒症经验[J].中医药导报, 2021, 27(11):187-190.

[10]陈晶晶,周静,李允栋,等.基于六经辨证理论浅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0, 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