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鼓膜穿刺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8
/ 2

耳内镜下鼓膜穿刺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影响研究

林诗谣

温州市天宁医院,325000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耳内镜下鼓膜穿刺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抽选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接受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对照组44例,接受常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炎症因子TNF-α、IL-6、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炎症因子TNF-α、IL-6、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27%明显低于对照组13.64%,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采取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耳内镜下鼓膜穿刺;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

分泌性中耳炎也称为滞留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疾病。该疾病主要表现为中耳腔内积聚液体,导致听力下降、耳鸣和头晕等症状[1]。临床上针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重视度非常高,而常见的治疗方式中,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手段,其中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是常见的手术类型,通过耳内镜下鼓膜穿刺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分析耳内镜下鼓膜穿刺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抽选8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24例,女性患者例数为20例;患者最大年龄63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年龄(41.32±4.11)岁。对照组44例,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23例,女性患者例数为21例;患者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29岁,平均年龄(40.38±4.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选择抗生素等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治疗方案选择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在接受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前,需要先进行负压吸引治疗,麻醉方式选择耳道卡丁因麻醉,然后将耳内镜置入到患者的耳道中,选择相应型号的针头在耳内镜的引导下进行鼓膜穿刺,完成穿刺后,连接相应的注射器,将耳道内的积液抽吸出来,确定抽吸完全后,将生理盐水向内推注到耳道内,帮助有效清洗耳道。同时,在穿刺点上进行负压吸引,在负压吸引的时候,可以指导患者捏住鼻子,并且鼓气,利用负压吸引吸除积液。完成手术后的一周,不能耳内进水和用药,以免出现感染。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分别使用χ2/t校检,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炎症因子TNF-α、IL-6、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炎症因子TNF-α、IL-6、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指标

时间

实验组(n=44)

对照组(n=44)

t值

P值

TNF-α(ng/L)

治疗前

19.98±3.33

19.93±3.43

0.069

0.945

治疗后

12.02±3.11

15.39±3.55

4.736

0.000

IL-6(ng/L)

治疗前

18.67±4.98

18.62±4.92

0.047

0.962

治疗后

11.09±3.22

15.32±3.77

5.659

0.000

CRP(mg/L)

治疗前

8.87±1.78

8.83±1.72

0.107

0.915

治疗后

3.68±1.21

4.87±1.57

3.982

0.000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27%明显低于对照组13.64%,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例(%)]

组别

例数

骨膜硬化

骨膜穿刺

耳内感染

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

44

1(2.27)

0

0

1(2.27)

对照组

44

2(4.55)

1(2.27)

3(6.82)

6(13.64)

χ2

4.847

P值

0.029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大多病因比较复杂,包括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长期喉咙炎、吸烟等。患者在出现分泌性中耳炎后会伴随炎症、水肿等症状,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还会影响患者的听力[2]。所以患者在确诊分泌性中耳炎之后,需要及时接受治疗,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手段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鼓膜和中耳的情况,从而减少操作的难度和风险,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都比较好。除此之外,耳内镜下鼓膜穿刺可以更加准确地定位鼓膜和中耳,避免误伤周围的器官和组织。

本次研究选择8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的患者经过治疗后,TNF-α、IL-6、CRP等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表明采取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患者治疗期间,安全性高。该研究结果与王倩倩[3]在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腺样体肥大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度高。

综上所述,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采取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洽鑫,林小燕,刘漪,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耳积液时间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7):19-21.

[2]李维阁.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鼓膜穿刺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对照分析[J].贵州医药,2022,46(03):368-369.

[3]王倩倩.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腺样体肥大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38(02):90-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