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2

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

高彦光

 410185198703104554 杭州盛迈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新时代下,精品课程在高校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达成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而,从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及利用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重视度不足、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不健全、教师专业素质较低等问题,导致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堪忧,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制约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有效培育,与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理念背道而驰。本文将探讨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实施的重大意义,对当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剖析,并阐述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旨在推动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顺利落实。

关键词: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思考;实践

引言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课程考核是课程“教与学”的指挥棒,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既能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又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客观、公平、科学的评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应发挥强支撑作用。

1问题分析

1.1基础教学团队人员紧缺

近几年我校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2018年到2020年的每年招生人数从4795人增加到7524人,但教学团队的师资没有增加,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激增,只能临时安排相关专业教师来承担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推迟个别专业的开课时间,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个别专业的培养计划。

1.2统一层次集中教学效果不佳

该课程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集中开设,但教学效果不佳。随着扩招生源质量下降,学生个体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也有学生没接触过计算机。按照目前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必然会影响基础较好学生的发展,挫伤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

1.3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模块方面教学能力薄弱

虽然教学任务激增,教学内容上也添加了新的人工智能基础模块,但是承担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任务的还是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由于教学工作量超负荷,教师很少有时间进行进修、培训等继续教育学习,对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的前沿知识和技术的了解和掌握面较窄,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针对以上问题,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2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2.1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视度有待提高,课程内容建设相对落后

精品课程之所以得到认可,关键在于教材具有独特性,能够体现出专业特色,与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计划相契合。尽管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但是高校对相关工作的必要性认知有着高低之分,投入力度更是迥然不同。有些高校缺乏更新教材内容的动力,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按照这样的内容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无法展现计算机领域最新发展形势。对网络教学资源审核不够严格是一个通病,与本校计算机教学缺乏有机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一直存在,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系统全面掌握。

2.2缺乏可靠的硬件支撑,系统功能不全

由于硬件设施比较落后,无法给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上机操作环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较浅显,知识应用水平不高,理论实践融合不紧密。高校创建的计算机精品课程载体较为单一,借助计算机设备登录网站才能使用全部功能,而现有的校园网络及计算机设备数量不能满足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主实践要求,这是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所面临的艰巨考验。除此之外,有些高校建设的网站互动性能较差,开放程度较低,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性、针对性的服务,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时遇到的疑问和困惑不能得到及时解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站的利用率。较为普遍的现象是高校按照固定模板建设网站,网站功能不全,只能观看教学课件,学生不能在线进行习题训练,提交作业后也不能及时收到评价结果,计算机精品课程在学生群体中引起的反响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改革步伐受到极大的桎梏。

2.3缺少健全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对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科学评估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持续获取学生在线学习的信息,对学生学习态度、效能进行评价,理应是计算机精品课程的基本功能,会为教学改革起到重大参考。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缺乏与本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有机协同,没有制定长期、科学的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尚未健全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课程使用过程中,没有融入过程性评价思想,没有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际需求对网络教学资源予以适时地更新,也没有对网络教学资源质量及学生在线学习质量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不利于计算机精品课程的持续性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不多,对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帮助不大,制约了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脚步。

3柔性开放与集中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的实施举措

3.1调整优化教学团队增强教学实践力量

人工智能是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发展势头强劲,具有知识更新迭代快的特点。高校仅仅凭借引进青年科技人员难以在短期内弥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人工智能方面存在的教学短板。因此,可通过鼓励专业团队教师参与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实现学校内部的师资优化调整。将人工智能专业领域的研究经验、项目案例引入基础教学,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同时,加强实验技术人员与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合作,促使具备高级职称的实验技术人员增加承接实训、参与教学考核的力度,进一步减轻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工作压力。课程教学团队教师负责整体教学部署安排及技能基础模块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实验技术人员负责组织实验教学的柔性开放、辅导、答疑和考核评定,专业教师负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模块的理论课授课及面向课程教学团队开展相关专业培训。

3.2以项目案例组织教学内容确保知识点精准覆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程序设计基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四大模块,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实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都很强,按照基于某个知识点的任务式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难以进行系统性的学习。采用项目案例教学法,则能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全方位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每个模块对应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从实用性、热点问题等方面选择案例,如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规范要求、企业Excel工资报表管理、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判断人的性别等,在总体上形成一个与模块相对应的、循序渐进的项目案例或案例群。

结语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主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个性化发展意义重大;对教师及时掌握学情、调整改进教学,实现“反馈式”教学机制有显著促进作用。将考核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分散到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有助于提升课程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客观性、公平性;充分发挥过程性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