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颈椎病镇痛机制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2

针灸治疗颈椎病镇痛机制研究进展

余召民, 汪,惠

安徽省庐江县中医院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目的:针灸治疗颈椎病镇痛机制研究进展。方法:对我院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 月 120 例颈椎病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 60 例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 60 例实施针灸加推拿手法治疗,以 7 天为一个疗程 , 两组均连续治疗5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侧及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及血管搏动指数 (PI)指标变化情况,对中医症状积分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TMFV、PSV 值均高于对照组,PI 及 RI 值低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耳鸣、颈部不适及舌苔薄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 85%( P <0.05)。结论:颈椎病的治疗可采用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有助于改善颈椎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头痛、耳鸣等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颈椎病;针灸治疗;镇痛机制

中医认为颈椎病的产生是人体经脉气血问题所导致的,这也是患者经脉不通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中医外用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能,使得病变部位恢复健康状态,从而达到止痛消肿的目的,这也是目前治疗颈椎病最好的方案。下面,文章就针灸治疗颈椎病镇痛机制展开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 月在我院治疗颈椎病的 12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非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3.23±8.12)岁,病程 3 ~ 8 年,平均病程(5.67±1.56)年,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8例,大学及以上32例;观察组,年龄48~64岁,平均年龄(55.23±8.12)岁,病程 3 ~ 7 年,平均病程(5.56±1.23)年,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1 例,大学及以上 3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入组患者经过影像学检查椎体骨质增生、颈椎生理弯曲改变;②有颈椎不适、头痛,耳鸣、上肢麻木等症状发生;③皮肤无感染或者溃烂;④无血液性疾病。排除标准:①颅内肿瘤、神经性疾病、耳源性、脑源性、外伤性以及眼源性疾病所致眩晕疼痛性疾病者;②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患者;③传染性疾病者;④年龄过大,严重骨质疏松及身体较虚弱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方法:指导患者俯卧位姿势,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取穴位,分别为风池、颈百劳、肩井、手三里、曲池、合谷、百会、天柱等;将患者穴位皮肤进行消毒,选择规格为格0.3mm×40mm 一次性针灸针,以平补平泻为基本手法,直刺法下针,下针准确沉稳,掌握好针刺角度及方向,以捻转进针法进针,针刺深度为 0.7 ~ 1寸为宜。留针时间为 25 ~ 30min,1 次 /d,7d 为一个疗程,间隔一天继续施针,连续治疗 5 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推拿手法:观察组的针灸选穴、施针手法、治疗疗程与对照组大致相同。间隔一段时间后运用推拿手法治疗:①患者需要保持放松状态,取坐位的姿势,利用手指对患者颈部、头部痛点,力度从轻到重按摩20~30次,可疏通经络、松解痉挛,增加颈部活动。②按揉风池穴、点按肩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对准风池穴经进行按揉。接着以拇指指端按压肩井;每项动作重复 20 ~ 30 次,直到病人有酸胀感为宜,③指导患者选择俯卧位,双手平放,拇指位于肩胛内缘,自上而下,反复推拿 20 ~ 30 次,力度均已患者耐受为准。1 次 /d,7d 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 5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症状积分采用四级评分法,包含头痛、耳鸣、颈部不适及舌苔薄黄,分数为 0 ~ 3 分,“0”分表示无不适感,症状消失;“>0,≤ 1”分,表示症状没有完全消失,相比之前得到大部分缓解,“1~2”分表示症状得到一定缓解,“≥ 2”分,表示以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2] ,患者头痛、耳鸣等症状基本消失,经随访 3 个月未见复发,生活及工作未受疾病的影响,视为显效;患者头痛、耳鸣等症状得到缓解,对生活及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即为有效,患者头痛、耳鸣等症状无改善或减轻程度不明显,视为无效。总有效率等于总例数减去无效与总例数的百分比。

1.5 统计数方法

采用 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 t 检验, 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治 疗 后, 在 血 流 动 力 学 指 标 上, 观 察 组TMFV、PSV 值均高于对照组,PI 及 RI 值均低于对照组 ( P < 0.05),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s)

组别

MFV(cm/s)

TPSV(cm/s)

PI

RI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 =60)

23.62±3.19

24.51±3.52

51.28±7.13

53.56±7.45

2.14±0.21

0.95±0.11

0.77±0.14

0.65±0.12

观察组(n =60)

22.71±3.41

27.12±3.56

52.15±7.26

60.27±7.56

2.19±0.11

0.89±0.16

0.76±0.16

0.56±0.19

t

1.510

4.038

0.662

4.897

1.634

2.394

0.364

3.102

P

0.334

0.000

0.509

0.000

0.105

0.018

0.716

0.002

2.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都有所减低,但观察组头痛、耳鸣、颈部不适及舌苔薄黄评分更低于对照组 ( P < 0.05),见表1。

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s,分)

组别

头痛

耳鸣

颈部不适

舌苔薄黄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n =60)

2.22±0.36

1.58±0.21

2.13±0.27

1.15±0.38

2.46±0.13

1.22±0.67

2.69±0.05

1.15±0.45

观察组( n =60)

2.18±0.35

1.42±0.33

2.19±0.28

0.98±0.26

2.49±0.10

0.92±0.43

2.72±0.16

0.98±0.12

t

0.617

3.168

1.195

2.860

1.417

2.919

1.386

2.827

P

0.538

0.002

0.235

0.005

0.159

0.004

0.168

0.006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8.335,明显高于对照组 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见表3。

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n (%)]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 =60)

21

30

9

51(85.00)

观察组(n =60)

35

24 )

1

59(98.33)

x2

6.982

P

0.008

3讨论

(1)针灸治疗颈椎病镇痛机制研究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的生活行为习惯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因为不良生活习惯对颈椎的过度压迫,颈椎病的发病频率越来越高。因为颈椎痉挛以及狭窄等现象会影响机体局部血流,从而造成枕部疼痛、眩晕以及间歇性的耳鸣等供血不足的现象,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治疗,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脑梗死和脑萎缩等并发症。中医认为颈椎病的产生是人体经脉气血问题所导致的,这也是患者经脉不通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中医外用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能,使得病变部位恢复健康状态,从而达到止痛消肿的目的,这也是目前治疗颈椎病最好的方案。

本次研究表明,对照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治疗效果有所改善,观察组予以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效果更加明显。观察组头痛、耳鸣、颈椎不适及舌苔薄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8.33%, 明显高于对照组 85%。分析原因主要是:①针灸是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选择穴位予以施针,通过刺激颈椎各穴位,可舒筋通络,活血行气,有效缓解肌肉紧张,迅速改善颈部疼痛,消除炎性水肿反应,同时能够增加脑血流量、扩张脑血管。②推拿手法是以多种按摩手法来松解颈部软组织,对肩颈、头部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可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结语

综上所述,对颈椎病患者采用以上中医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可缓解疼痛,改善颈椎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尚锋.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取穴规律探究[J].甘肃科技纵横,2022,51(10):87-89.

[2]王一迪,范利娟,程卫东等.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22,31(11):1158-1160.

[3]谢剑峰,楼莹.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证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2,54(10):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