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不孕不育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2

免疫性不孕不育的研究进展

田慧敏,付聪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不孕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免疫因素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AsAb引起的免疫性不育较为常见,尤其是在精子的免疫机制方面,对精子畸形、活力、精卵结合有明显影响,具有直接致病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免疫性不孕机制的研究热点进行综述,为今后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免疫 不孕不育 抗精子抗体

不孕症是全球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全球高达15%的育龄夫妇患有此病,其中2%-10%与免疫因素有关[1]。免疫性不育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在特定情况下对精液中的抗原发生反应,导致正常精子形态和功能发生紊乱,进而影响精子成熟和运动,最终导致不育的一种疾病。抗精子抗体(AsAb)是导致免疫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1954年,首次在人血清和精液中检测到As Ab和精子凝集素。它们是由于成熟生殖细胞异常暴露于免疫系统,使精子凝集和活性降低,从而影响妊娠[2]。尽管并非所有的AsAbs都能损害精子功能,但AsAb可能改变精子活力、顶体反应、获能和受精能力。当这种能力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导致精子功能受损,影响受孕,即可诊断为免疫性不孕。因此检测育龄男性体内AsAb,对于免疫性不孕不育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女性免疫性不孕在临床上往往具有隐匿性,生殖功能正常,对机体无明显损伤。有必要检测各种不孕疾病相关抗体(如抗子宫内膜抗体、抗精子抗体、抗卵子抗体等),以获得抗生育免疫的证据,从而做出诊断。目前,在临床上,抗精子抗体导致的女性不孕较为常见。同源免疫或生殖系统抗原形成的抗体对卵子和精子的结合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女性患者不孕。P.Fénell和T Forges等[3]研究发现,POF、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明原因不孕、反复尝试体外受精失败等不孕症均与女性体内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增加有关,可能导致子痫前期或自然流产。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近20年来女性免疫性不孕研究的热点。Vassiliadis等[4]学者先前证实,除盆腔解剖结构扭曲、腹膜功能改变、着床受损、内分泌和排卵异常等临床表现外,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反应的改变也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女性不孕。研究表明,其特征是多克隆B细胞的激活和各种自身抗体的产生,包括特异性抗子宫内膜抗体、AOA、抗核自身抗体(ANA)、平滑肌自身抗体( SMA )、抗磷脂抗体( APA )等,极大地影响精卵结合和胚胎着床过程,导致不孕。女性免疫性不孕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早期对女性免疫性不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相关指标的表达。但由于实验仪器粗糙、技术不完善、临床检测的局限性等原因,女性免疫性不孕的研究变得模糊和停滞。2014年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实验技术的不断完善,女性免疫性不孕的机制和反应过程逐渐被学者们所阐明。因此,学者们逐渐将研究重点从探索疾病过程转向研究药物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多靶点、多途径、多方法治疗女性免疫性不孕。

男性免疫性不育的研究早于女性不育,这可能是由于在不育男性中首次发现了主要引起免疫性不育的抗精子抗体。男性免疫性不育的发生与睾丸损伤、生殖系统炎症、输精管阻塞、感染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可以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与女性免疫性不育相同,男性在临床上也主要以AsAb介导的免疫反应为主,其可降低精子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精微环境的形成,进而使精子异常,最终影响精卵细胞的融合,严重阻碍受精卵的发育。Naz等[5]分析不同抗原在不孕不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其产生的刺激机体的抗体类型也不同。因此,不同类型抗体对生育的影响也不同。IgA是一种精子凝集抗体,主要存在于精液中。研究报道认为,当至少50%的活性精子被IgA抗体覆盖时,精子运动受阻,可直接降低受精率。此外,精液中IgA的存在会显著破坏精子顶体结构。因此,初步推测精液中的IgA是影响生育力的主要免疫抗体[6]

尽管在近几十年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ASAb参与的致病过程、介导的免疫反应所致的临床损害以及对免疫性不孕不育症的治疗研究仍然存在争议,需要研究者们继续持之以恒、深入细致地探索其中的深层次内容。

通讯作者:韩雪花,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中药学,中医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 Mascarenhas MN, Flaxman SR, Boerma T, Vanderpoel S, Stevens GA. National, regional and global trends in infertility prevalence since 1990: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277 health surveys [J]. PLoS Med 2012,9:e1001356.

[2] Gupta, S., et al., Antisperm Antibody Testing: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ts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Immunological Male Infertility and Results of a Global Survey of Clinical Practices [J]. World Journal Of Mens Health, 2022. 40(3): p. 380-398.

[3]P. Fénichel, B. Gobert, Y. Carré, P. Barbarino-Monnier, and S. Hiéronimus.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autoimmune disease [J]. Lancet, 1999, vol. 353, no. 9171, p 2210.

[4]S. Vassiliadis, K. Relakis, A. Papageorgiou, and I. Athanassakis, et al. Endometriosis and infertility: a multi-cytokine imbalance versus ovulation, fertilization and early embryo development [J]. Clinical & Developmental Immunology, 2005,vol. 12, no. 2, p 125–129.

[16] Naz RK,Chauhan SC. Presence of antibodies to sperm YLP (12) synthetic peptide in sera and seminal plasma of immunoinfertile men [J]. Mol hum Reprod,2001,7(1) : 21-26.

[17]Chamley LW,Clarke GN. Anti-sperm antibodies and conception[J].Semin Immunopathol,2007,29(2) : 16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