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养生保健知识

/ 2

中医针灸养生保健知识

王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

针灸是我国传统治病防病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措施,且历史悠久,有着“简”、“便”“效”“廉”的优势。伴随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健康意识的加强,针灸养生保健也逐渐进入人们视野。那么,针灸有哪些作用?是否所有人都适合针灸养生保健?针灸适合频繁做吗?针灸养生保健期间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就跟随笔者了解一下吧!

针灸的作用与优势有哪些?

针灸作用:针灸可通过捻转、提插等针刺手法的实施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上,针灸主要可发挥如下作用:(1)疏通经络:所谓的疏通经络即使淤阻的经络通畅,使其正常生理作用得以发挥,该作用为针灸最直接、最基本的治疗作用之一。对于人体而言,经络发挥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气血运行为其主要生理功能。一旦经络不通,便会使气血运行受阻,继而引发麻木、疼痛、瘀斑、肿胀等一系列症状。在针灸治疗中,则可以相应腧穴选择、针刺手法、点刺出血等方式,使经络恢复通畅,促进气血正常运行,改善疾病。(2)扶正祛邪:所谓扶正祛邪即为扶助机体正气、祛除病邪。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以正邪相争为主要过程。在针灸刺激下,则可发挥扶正祛邪功能,对患者机体某一部位进行针刺,刺激神经引发局部反应;或用火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阴阳调和:所谓阴阳调和即使患者机体从阴阳失衡状态逐步恢复阴阳平衡状态,这也是针灸治疗最终需要达到的目的。对于人体而言,疾病的发生机理往往较为复杂,但整体病机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阴阳调和的作用则可通过经穴配伍、经络阴阳属性、针刺手法等协同完成,进而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强身健体。

针灸优势:针灸养生保健的优势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广泛的适应症,针灸的作用范围很广,其在当下热门的减肥、祛痘、美容等治疗中也有较好的功效,凡内、外、伤、妇、儿、皮肤、五官科等多种疾病均可通过针灸进行治疗或预防。(2)疾病干预效果显著、迅速,尤其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强化机体抗病能力、镇痛镇静等作用。(3)医疗费用低,患者接受度好。(4)操作简便易行。(5)几乎没有副作用,安全可靠,且能够与其他治疗方式综合进行,能够辅助常规治疗,进一步保障疾病干预效果。

针灸适合所有人群吗?

针灸的好处很多,通过上文我们也能够了解一二,选择对的针灸手段,大部分人都可以做针灸治疗。但一些特殊人群应谨慎针灸。1、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其体内血糖水平多处于较高水平,针灸针眼相对难以愈合,而且一旦针口处理不当或饮食控制不当,极易导致针口感染,因而糖尿病人尽量不采用创口较大的如火针、放血等进行养生保健。2、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可导致患者凝血时间延长,或使患者难以凝血,如此便易导致针口流血不止,因而凝血功能障碍者应谨慎进行针灸操作。此外,皮肤溃疡、感染、瘢痕、肿瘤部位也不适合进行针刺治疗;白血病人群同样不适宜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适合频繁做吗?

针灸的好处我们已经知晓,但针灸保健并不适宜天天做、频繁做。在相关临床实践中也能够发现,长期不间断地针灸刺激,或持续多日进行针灸治疗,并不能“无限叠加”针灸效果,甚至可能因频繁施针而加重患者心理压力,增加其皮肤破溃风险。急性疾病(如带状疱疹、中风急性期、急性落枕、急性腰扭伤等疾病)可以每天一次治疗,慢性疾病(如月经病、慢性疼痛、周围神经病等),需要有适当的治疗周期,以保障“针刺得气”(即针刺穴位后,通过较长时间的留针或手法操作,使患者有酸、胀、麻、重等感觉,行针者有针下沉紧的感觉等),更好地发挥扶正祛病的功效,建议一周保证2-3次的治疗。针灸保健可每周1-2次的治疗。

针灸养生保健的关键穴位有哪些?

在中医针灸养生保健中,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内关、气海为较关键的五个穴位,通过对上述穴位进行直接针灸或按摩,可起到激活并影响全身经络系统,达到行气血、通经络、健康养生的目的。

(1)合谷穴:第一、二掌骨间,处于第二掌骨中点,桡侧缘边,俗称“虎口”。该穴能够强化机体抗病能力,是提升免疫力的重要穴位,同时也是预防、治疗冬季感冒的特效穴。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其在牙龈肿痛、咽喉炎、头痛、扁桃体炎等治疗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其也是面瘫治疗的特效穴,是女性美容养颜的重要穴位。在该穴针刺时,以垂直进针1寸为宜,若不便针刺,采取按摩法也可发挥一定功效。但需注意,针对孕妇或年老体弱者一般不建议对合谷穴施加强刺激。

(2)足三里:膝关节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往外一横指。该穴被称为人体保健第一大穴,自古便被历代医家、养生家重视。足三里最宜针灸,可垂直刺入1.5寸,因其下肌肉丰满,若指力不够便难以得气,故在针刺的同时也可适当辅助手法按摩、拔火罐等干预,且需适当加重手法,延长留针时间。在上述刺激下,可有效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促使消化,调节心率,改善机体心脏功能。同时,其在调节血糖,治疗肥胖症、糖尿病、腹泻、乳腺增生、便秘等疾病中也具有显著效果。

(3)三阴交:足内踝上3寸,即内踝向上四指,小腿后缘凹陷处。三阴交为特殊的针灸穴位,其俗称为“女三里”,是多种妇科疾病的主要穴位。三阴交在妇科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可针对患者实际体质、致病因素发挥向愈作用。如经量过多、经期长,针刺三阴交可摄血止血;如经量过少、闭经,针刺三阴交可活血养血。此外,其针对食欲不振、胃阴不足等也具有良好保健效果。

(4)内关:手掌朝上,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俗称“保命穴”。该穴具有止痛宁心、安神理气、和胃降逆等作用,其在心慌、失眠、心悸、各种急慢性胃肠疾病等治疗中均具有良好效果。该穴针灸也需适当加重力度,垂直进针1.5寸,得气后使针感上传为宜。

(5)气海:肚脐直下约一寸半。该穴为人体之中央,属元气之源。针灸、按摩该穴可发挥温阳益气、培元补虚、扶正固本等功效。该穴针灸时,需与皮肤成45°角斜向下刺入一寸半,不宜针灸者,日常按摩此穴也可发挥一定养生保健功效。

针灸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针灸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养生保健手段,且经济性好,适宜人群广,但在实际实施中,也需要注意相关事项,以保障针灸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具体需注意如下事项:

(1)处于饥饿状态、疲劳状态、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下不宜针刺;针对年老体弱者需尽量取卧位针刺,且需少取穴,手法应较轻。

(2)针对孕期女性针刺应轻缓,不可过猛,且禁止针灸腹部、腰骶部、易引发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穴、三阴交穴等。

(3)针对不配合治疗的小儿群体,通常不建议留针。且婴幼儿囟门部、风府、哑门穴等部位禁止施针。

(4)伴有出血性疾病,或常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人群不适宜针刺干预。

(5)眼区、肾区、胸背、颈部不宜直刺;胃溃疡、肠梗阻、肠粘连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在针刺中需严格把控角度与深度,不可直刺,以免对重要脏器造成误伤。

(6)发生皮肤溃疡、感染、搬痕等部位禁止针刺。

(7)针灸后需做好皮肤清洁,无需专门消毒皮肤,但需尽可能避免接触脏水、油污等,以免发生针眼感染。

(8)针灸并非万能,针对危急重症需及时就医,采取综合治疗,不可盲目行针灸治疗。

总体来说,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篇章,同时也是我国特有的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其对国民健康防护作出了卓越贡献,直至当下,针灸仍担任着保障国民身心健康的重要责任,是大众广泛信任的一种养生保健手段。而且该疗法无需用药,其能够以针刺、热刺激等形式刺激患者相应穴位,促进机体经络中气血的运行,发挥调节机体健康的目的,适宜大众养生保健之用。